论语日记 | 孟懿子问孝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懿子:鲁大夫仲孙氏,名何忌。

樊遲:樊迟,孔子弟子,名须。

鲁国大夫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听从父母之言,不违逆”。之后在樊迟为夫子驾车的时候,夫子告诉樊迟:“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我告诉他,孝就是‘无违’。”樊迟追问夫子:“是什么意思呢?”夫子说:“父母健在的时候,按礼节服侍他们;父母西去之后,按礼节入殓下葬,按礼节祭祀追思。”

孔子

因为孟懿子所学不算精进,不能追问,因而孔子只是简单地告诉他“孝”便是听从父母的话。而樊迟作为孔子弟子,本就有求学上进之心,因而孔子将孟懿子之问也告诉了他。继而樊迟发问,“无违”具体指的是什么?

单纯看“无违”二字,似乎是说“孝”的含义是“不管父母说的对不对,听就完事儿了”。

但在樊迟的发问之后,孔子的回答无不强调“礼”。《四书章句集注》中始终在明确“礼”的含义是“天理之节文”。“天理”这个词似乎已经很少出现在现代的语境中,只有当事情着实造成了冲击的时候我们才会问一句“还有没有天理”。在此可以简单地将“天理”理解为那些我们已经习惯了的、习以为常的、事情进展的方式。

回到孔子回答樊迟的句子,“无违”何谓?就是“做你该做的事情”“做顺应天理的事情”。父母在,发乎孝心,早晚问候、端茶递水、不冲撞、不违逆;父母不在,发乎孝心,内心自然而然的悲痛会指导人的行动。“无违”的对象似乎不是父母,而是“礼”,是“天理之节文”,落在实处,便是诸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之类的事情了。

/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日记 | 孟懿子问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