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往事105 二子出奔

申生的善良并没有换来父亲晋献公的理解,相反,他的不辩解恰恰坐实了自己的罪名,变成了畏罪自杀。

一计既成,骊姬又心生一计。

这次她决定四两拨千金,顺势除掉另外两个超人气选手,从而彻底扫清儿子继位路上的所有障碍。她对晋献公说:毒杀案这件事,公子重耳和夷吾也知道。

言下之意就是他俩也一同参与了此事。

正巧,重耳和夷吾此时都在国都。两人听闻骊姬在诬陷自己,知道现在自己已经跳进黄河,洗不清了。于是,两人都选择了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图片源自网络

重耳逃回了蒲地;夷吾逃回了屈地。

三个儿子,一个畏罪自杀,两个畏罪潜逃,看来这一切真的都是他们干的?唉!家门不幸,子孙不孝啊!既然如此,留你们又有何用?

这下晋献公彻底愤怒了,他决定干掉两个不孝子。

说到这里,晋献公或许会有几分郁闷。

原来,前不久晋献公为了让两个儿子住得安全舒适些,专门命令士蒍把蒲城和屈城好好整修加固了一番。

士蒍接到命令后,表现却极其反常:工作态度很不积极,干活偷工减料,工程质量严重不合格,直接整成了豆腐渣工程。

结果,这事被夷吾发现了,他当即向老爸晋献公举报士蒍。

晋献公知道后,自然十分生气,他把士蒍找来狠狠地猛批了一顿:你在搞什么啊?亏我这么信任你,把晋国的工程全打包给你,你倒好,胆子越来越肥了,连国防工程的油都敢揩,是不是不想干了?

然而,士蒍却回答:君上啊!现在没有兵患修什么城啊?搞不好到时反而被内部的仇敌利用。

但是,晋献公没有听从他的意见,仍然要求他保质保量的完成工程。

士蒍出来后,叹息说:狐皮大衣散乱蓬松,一个国家有多个首领,我倒底要听谁的呢(狐裘蒙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迫于无奈,最后他还是按要求完成了工程。

现在,正如士蒍所料,二公子据城自守,晋献公多少还真有点郁闷。

重耳和夷吾哥俩就这样狼狈地出场了。

虽说这哥俩名声都很不错,粉丝一大堆,但是两人的处事方式还是有很大区别,接下来两人都将开始上演自己的大戏。

鲁僖公五年,晋献公派寺人披率军攻打蒲城。寺人,就是后来的太监,披是人名,他还有别的称呼叫勃鞮、履鞮。

敌人来袭,蒲城的同志们也开始抄家伙,准备好好干上一架。

这时,重耳发话了:国君和父亲的命令,不能抵抗(君父之命不校)。然后,他向所有人宣布:如果谁敢违命抵抗,就是我重耳的仇人(校者,吾仇也)。

这话一下去,同志们齐刷刷地扔了家伙,准备无条件投降。

寺人披绝对是个优秀员工,晋献公要求他在两天时间内赶到蒲城。结果,他却拼命赶路,星夜兼程,愣是把时间缩短了一半:只用了一天时间。

一进蒲城,他啥也不管,直奔重耳而来。

重耳没想到对手来得这么快,慌不择路,连门都顾不上走,直接翻墙就逃。

寺人披一看重耳想溜,几个健步上去就是一刀,结果削掉了重耳的一只衣袖。

哎呀,妈啊!幸亏跑得快,要不然留下得就不是一只衣袖了。

重耳一出逃,后面马上跟来了一大帮粉丝。在这群粉丝中,有五个骨干粉丝必须先介绍一下,至于具体故事,我们慢慢展开:

赵衰(cuī,音催):别称赵成子,赵成季,孟子余,原衰。他是赵夙的儿子(一说孙子),为人低调谨慎,大智惹愚,不但如此,他的人品更是一流,口碑爆棚。有人称赞他是冬日暖阳(冬日之日),温暖如春。跟随重耳流亡期间,他主要负责解决团队的温饱问题。

狐偃:也称子犯,舅犯,咎犯,臼犯,他是狐突的小儿子,重耳的小舅舅,为人足智多谋,老成持重,富有远见,是重耳的主要智囊。

魏犨(chōu,音抽):也称魏武子,他是毕万的孙子(一说儿子),为人孔武有力,算是重耳的贴身保镖。

贾佗:为人见多识广,谦恭有礼,是重耳的股肱之臣。

先轸:也称原轸,百年一见的军事奇才,为人性格刚烈。

太史公称这五人为五贤士,他们是重耳流亡路上的骨干成员,也是将来的晋国重臣。不过,五贤士也有其它不同说法:

一说:赵衰、狐偃、魏犨、胥臣,颠颉(xié,音鞋);

一说:赵衰、狐偃、魏犨、胥臣,介子推。

胥臣:也称臼季、司空季子,他是重耳的老师。

颠颉:史料记载不多。

介子推:这位是名人,大家应该多少都知道点,他为人忠诚,不居功自伐。

五贤士究竟哪种说法才是正确的?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深究。因为当时跟随重耳流亡的人并不止五个,他们都作出自己的贡献,他们中的每一个都值得我们敬仰。

重耳并不孤独,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存在,最终,重耳通过重重考验,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颠峰时刻。

流亡这一年,重耳已经四十三岁(《左传》以为是十七岁),而五贤士的年纪多数比他还要大。这完全是一个中老年难民团。

出了蒲城,他们迎来了第一个重大问题:下一步去哪呢?

当队伍走到柏谷(在今河南灵宝)时,重耳打算占卜一下,看看去齐国或是楚国的前景如何?

见此情况,舅舅狐偃出来阻止说:不用占卜了。齐、楚都是大国,且道路遥远艰险,此去必定困难重重,而且即使到了,他们也未必会待见我们。不如去狄国,狄国一来靠近晋国,二来和晋国很少来往。我们前往,他们应该会收留我们,这样我们就可以在那边一边休整,一边静观晋国局势。如果局势有变,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而且太史公认为这个狄国就是重耳母亲的祖国,应该更有理由收留他。但是,《左传》、《国语》等书却都没有提及此事,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情况。

重耳觉得舅舅分析得很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建议,去了狄国。

第二年,也就是鲁僖公六年春天,晋献公再次出兵攻打屈地。

夷吾和重耳不同,他组织人马拼死抵抗,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抵挡住进攻。

挡不住,当然只能逃了。

夷吾一出门,也遇到了和重耳一样的问题:去哪呢?

他也想去狄国,和重耳一起继续哥俩好。但是,他的谋臣郤芮提出反对意见。

郤芮,也称冀芮,为人老谋深算,处事果断,心狠手辣,他是夷吾的主要谋臣,晋国郤氏家族的一员。

郤氏家族是晋国残存的公族之一,也是晋国政坛的一支重要力量,郤芮的父亲郤豹(字叔虎),因为在攻打狄国(晋国附近多戎狄,狄国这个称谓极有可能是一个泛指,而不是专指一个国家)时有功,被分封在了郤邑(在今山西沁水下游一带),于是便以郤为氏,建立了郤氏家族。

郤芮反对的理由有两条:

第一,如果现在夷吾也逃亡狄国,那别人就会以为兄弟二人真有串谋(后出同奔,罪也)。

第二,如果以后有机会回国继位,兄弟两人在一起,难免产生冲突,导致生恶。

因此,他建议夷吾去梁国。梁国靠近秦国,我们前往梁国,骊姬以为我们会求援秦国,肯定不敢轻举妄动,这样我们的人身安全就有了保障,然后再静观其变,伺机而动。

姜到底还是老的辣。

夷吾一听,太有道理了,便转道去了梁国。

两个不孝子竟然都成功跑路了。

晋献公非常震怒,震怒之余,他下了那道冷血命令:尽逐群公子。

鲁僖公七年,晋献公对重耳还不死心,打算赶尽杀绝,他派里克征伐狄国。结果,晋军在采桑(今山西乡宁一带)打败了狄人。但是,里克似乎另有想法,并没有乘胜追击。第二年,狄人反攻晋国,以报采桑之仇。

讲到这里,大家对晋献公的印象一定不咋滴:残忍、冷血、好色、是非不分,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昏君。

如果你是这么想的,那你可能误会了。

晋献公一方面宠信骊姬,引发骊姬之乱;另一方面他却任贤用能,积极施政,使晋国越来越强。可以说他完全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历史上称他在位期间,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大大开拓了晋国的疆土,使晋国一跃成为西部强国。

而在这些扩张过程中,有一场战争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甚至奉为经典之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秋往事105 二子出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