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文艺化、非说教化、非主角化的近原生态演绎

钮海津与郑大卫先生谈《香港1936》

2021-08-26-晨


郑大卫,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秘书长。

钮海津,《香港1936》电影剧本作者。



郑大卫:

已看完(《香港1936》)。

题材、背景无问题。

但要经北京重点重大题材的机构审读。

不足及缺点,整个剧本缺乏故事性、戏剧性及故事片的冲突。大小人物设置太多,对白亦太多。许多人与事,在剧本中没有必然或必须的联系。

例如男主、女主与片中出现戴笠、王亚樵的关系是没有关联的。当年戴笠去港是因王亚樵暗杀老蒋失败误刺汪精卫,老蒋要求捉拿归案。当时在港的军统头目王新衡,负责接待戴,戴入境时,被英方警探扣留2天,老蒋便要求当时港督放人。王亚樵因此离港去了广西,不久便被戴的手抓获击毙。剧本倒系可利用结合这事,戏剧性写戴、王与男女主角的有关联系。你看郑大圣拍《1921》里面就插了一段日本共产党人到上海,日本当局暗探亦追踪到上海,结果戏剧性,发生暗探被杀的戏剧性。(这与当时的史实是没有的,可说虚构电影的可看性)。

如果按你现在的本子拍故事片,这个故事片很可能无人钟意看。因为全是一场一场的设置不同人物,互访、见面、谈话。就是这种设计,人与人,事与事没什么关联、没有冲突,没有矛盾。像个纪录片的叙述。

现在中国的电影受众,主要系00后90后,他们对故事片的观赏,有他们喜好选择。当然他们也会看历史、主旋律电影,但要有戏剧性要有矛盾冲突,最好还有动作。因是三十年代香港,起码要花钱搭一条当年的街景、建筑,包括那时的服饰,这个片子还不是中小型的制作,须一定的投资。

建议你找个合作者修订一下这个故事


钮海津:

大卫,谢谢您详读并指出剧本缺乏的故事性、戏剧性和冲突。然而,这正是我从策划之初到写作过程中一再提点自己所要避免的重点。

我的这个剧本,实质上是一个由演员去复制和展示香港1936年里出现的人和发生的事,落脚点是国共联合抗日之前的香港抗日人事。这段历史从未被完整地告诉世界。

本剧作者之所以不愿意虚构故事,不刻意制造冲突,不凭空链接无关,就是想保持非虚构的历史题材片,说坦白话,本剧不愿与文艺历史片《1921》为伍。

补充一句,《香港1936》是拍给有文化有历练有研究的人看的,当然,也包括是拍给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当中想了解中共前辈何以深具爱国情怀而成为志士的后生们看的。

这个电影的特意,旨在五点:

——以黑白片贯穿全剧。用原始镜像保持1936年的香港历史年代感,让观众有进入感。

——复诉一句老话。白色恐怖时期的两广进步青年流亡香港,是在资深中共党员引领下融入到当时的中共中央《八一宣言》倡导的抗日统一战线里去的,实现了他们“只有加入中国共产党才能改变旧中国”的夙愿。

——展现一个事实。国民党左派是联共助共的抗日联盟中坚力量,是中共的朋友、战友。这个事实,以往所有讲香港的故事都从略。

——要感谢香港。英国殖民地香港曾是一块中国政治飞地,其首领在日军节节南侵之际为维护英帝国属地利益时,对坚决抗日的中共组织及民主党派予以了一定的活动空间。由此,1936年的香港成为中国进步党派联盟的革命孵化地、抗日出征地。

——想请今天的香港青年认识一个道理。我为这部历史回顾电影定下一个学术形式:“历史复演片”。力图使演职人员以非文艺化、非说教化、非主角化的近原生态演绎,平和地告诉今天的香港青年:革命是要有爱国情怀的。

您说,“如果按你现在的本子拍故事片,这个故事片很可能无人钟意看,全是一场一场的设置不同人物,互访、见面、谈话……”,而我以为,正是这些各有关联的环节,最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年度报告——没有人曾这样写、没有人曾这样拍、没有人曾这样导的《香港1936》。

SO,这个剧本的理念须由深明其中意向的电影制作公司和导演阐透,才能拍出由一群华洋演员演绎具有时代感的历史(记录)片。这同我所期待您创作的《军统少将程一鸣》还原令尊之历史时境乃出自一辙。

交流无顾忌,这是我俩的茶聊。感谢您能推荐到相关机构定夺。握手!

 

 

 

钮海津:非文艺化、非说教化、非主角化的近原生态演绎《香港1936》

历史复演片

钮海津电影剧本

《香港1936》

Hong Kong 1936

(总长120分钟)

2021-08-15-第一稿

你可能感兴趣的:(非文艺化、非说教化、非主角化的近原生态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