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学习价值感——优等生持续学习的热情源泉

本课学习重点

帮助孩子找到学习价值感:

1.找到适合孩子认知能力的“学习区”,让孩子获得心流体验;

2.帮孩子找到他的兴趣和能力优势;

3.用使命感和意义感帮孩子提供持续动力。

今天要学习的是我们学习内驱力模块的最后一课,这节课我们将最后一次戴上我们的“白色思考帽子”,了解优等生持续学习的热情源泉。

案例引入:有些孩子抗拒学习,有些孩子不让学还不高兴

孩子对学习提不起劲,成绩也总是没起色,学习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件“苦差事”。

为了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得不给孩子四处报补习班,可是一轮补习班虐下来,成绩没一点长进,孩子对学习的抗拒态度,倒是比先前更长进了。再看看那些身边的优等生,除了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还会主动去学习其他知识。

我遇到过一个9岁的小男孩,当时正在上三年级。身边的小伙伴们都在打闹玩耍,他拿着手机在全神贯注地看。我开始以为他在玩游戏,凑过去一看,他在看一个清华大学教授讲的数学网课。我问他是爸爸妈妈安排的学习任务吗?他说:“阿姨,这是我自己找到的视频,我觉得很有趣,我喜欢看。”

你看,就有这样一些孩子,自己就乐意学习,不让学他还不高兴。

原因分析:孩子的学习价值感来源于精神需求的满足

孩子学习打不起精神,觉得学习没有意思,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从学习中获得价值感,要想增强孩子从学习中获得的价值感,我们首先就应该搞明白,价值感来自哪里?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原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也就是说孩子在学习中获得的价值感,也主要来自这五个方面。

1.生理需求

2.安全需求

3.社交需求

4.尊重需求

5.自我实现的需求

解决方案:用意义感和使命感帮孩子找到学习的“心流”

要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价值感,就要从孩子的内在精神需求着手。

1.找到适合孩子认知能力的“学习区”,让孩子获得心流体验

要怎么做,孩子才会在学习中获得类似心流的体验呢?

舒适区三圈理论

美国人Noel Tichy提出过一个舒适区三圈的理论。

第一层舒适区:是指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务,自己可以处于舒适心理状态。

第二层学习区:对自己来说有一定挑战,因而感到不适,但是不至于太难受。

第三层恐慌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

大量的研究案例证明,当一个孩子在学习区的时候,他最容易获得心流体验。

2.帮孩子找到他的兴趣和能力优势

怎么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能力呢?

第一,给孩子自主选择兴趣和试错的权利。

第二,确定兴趣后,给孩子足够的支持。

第三,当孩子学习遇到瓶颈时,帮助孩子把目标拆解,一个一个小目标达成,帮孩子度过困难时期。

3.用使命感和意义感帮孩子提供持续动力

引导孩子发现所做事情的使命感,才是孩子始终愿意前行的最大动力。

对孩子来说,使命感不一定是宏大而遥不可及的,当他们能为他人提供帮助,当他们担负某种责任,他们的使命感就已经开始产生。

课后练习

1.练习跟孩子聊天,发现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优势

选择一段时间,10~15分钟,放学回家的路上,或者是睡前,完全不受手机、工作等干扰的情况下,和孩子一起来聊一聊,刚刚过去的这一天,你感觉怎么样?有哪些开心的事情,又有哪些不开心的事情呢?

你可以跟孩子约定,比如用“怪兽”表示不开心的事情,用“花朵”表示开心的事情;或者用“炸弹”表示不开心的事情,用“棒棒糖“表示开心的事情。

坚持一周,记录每天的聊天要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04.学习价值感——优等生持续学习的热情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