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吃的是团圆饭,念的是故人情
我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又说“民以食为天”,我们还说“饱暖思淫欲”,其实,说来说去都离不开一个“吃”,只有先吃饱了,吃好了,才能去谈什么风花雪月。
今天是大年三十,是辞旧迎新,是团圆守岁的日子。
出门在外的游子会携妻带子回家看望父母,而头发斑白,已是满面皱纹的父母会早早的准备3好各类色彩斑斓的美味吃食,只为今晚的那一顿团圆年夜饭。
而除夕夜的这顿饭,常常吃的不是食物,而是那浓浓的亲情,让人醉的不是美酒,而是父母那深沉的爱。
每年的年夜饭,大鱼大肉似乎必不可少,我每年都告诉母亲,现在条件好了,大鱼大肉根本吃不下去,太浪费了,你倒不如弄点清粥小菜,吃的舒服而肆意,可是,母亲常常嗔怪我说,你懂什么,大过年哪能吃的那么简单,你们一年到头辛苦了,要多吃点才行。
现在想来,经历过贫穷和物资匮乏那个年代的父母,在心底还是认为有鱼有肉的宴席才是一个丰盛的、有内容的宴席,这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求。
而到了我们的这个时代,吃的不仅仅是内容,还有心情。心情不好时,我们会来点甜食,希望食材的那种甜蜜,也可以让我们心情变得甜蜜,看球赛时,啤酒加大排档,似乎是一种标配,和有情人约会时,西餐厅的清净优雅,会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浪漫的情愫。
可见,尽管不同时代,不同个体选择吃的理由不同,但我们从来没有放弃对美食的追求,甚至对美食赋予新的意义。
今天,看到了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老先生的九十六篇散文,用生动有趣的文字介绍了几十种美食,对食物的色香味形,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刻画和描述,读起来,那些美味佳肴都跃然纸上,让人垂涎欲滴,恨不能立即大快朵颐。
比如梁先生写的东兴楼的芙蓉鸡片堪称一绝,将鸡胸肉切成泥,和鸡蛋白一起搅拌顺滑,在油锅里摊开,口感特别的顺滑,在比如爆双脆,看似就是极简单的两样食材,鸡胗和羊肚,但再选材上是特别的讲究,鸡胗要选那种又肥又大,还要剥掉里面的厚皮,这样的鸡胗吃起来才嫩;而羊肚也要选最肥厚的部位,剥皮后才能炒出那种脆脆的感觉。
每每读到这里,我都恨不能立即买了食材来试,可也很清楚自己是几斤几两,只能通过老先生的文字饱饱口福了
在老先生的眼里,懂生活的人,才会欣赏美食。而其实,在美食之外,我们更向往的是一种对家乡的回忆。因为让我们挥之不去的美食,常常蕴含着我们个人的独特记忆。在异国他乡,吃的自己的家乡的食物时,常常就能从那一盘食物中,找到故乡的感觉。
曾经看到一个故事,说一位出国在外的陕西学子,在春节,在阖家团圆的日子里,他无论是电话还是视频,总觉得少点啥,最后给自己整了碗油泼面,还要圪蹴(蹲)在哪里吃,才能找到了故乡的感觉。
在新闻采访里,看到记者问很多回家的游子,回家最大的感觉是什么,很多人都回答,回家可以吃到妈妈做的饭啦,那个味道是在哪里都吃不上,做不出来的。
北方人春节讲究吃饺子,说“好吃不过饺子”。其实,吃饺子还有一种氛围,就是需要全家总动员,有力气的去和面,剁馅,厨艺好的去调馅,擀饺子皮和包饺子的要配合好,下饺子的还要担心别把饺子皮戳烂,在忙忙乱乱中,才有了生活的气息,才显得热热闹闹。这种氛围,美化了饺子这种食物,并赋予了它团圆和热闹精神意味。
所以,吃团圆饭,过热闹年,不仅仅是回趟家,吃顿饭,而是父母的期盼,是家人的团聚,是亲情的聚合,是爱的传递和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