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我自己》的作者欧文·亚隆是美国至今健在的三位最重要的心理治疗学家之一,他深耕精神病治疗领域,直到85岁高龄仍在执业问诊;他的著作除了医学研究外,更创造性地以心理小说的形式,在医学和文学间跨界搭桥,不仅给心理治疗师带来启发,也深得普通读者的喜爱。
我们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是他在晚年写下的个人回忆录,在本书中,他选择了40个记忆深刻的场景来回首自己的一生,贯穿了亲情、爱情、友情,也记录了他人生中的辉煌、荣耀和遗憾。
走近亚隆的一生,我们可以看见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犹太家庭的爱恨与梦想,也能从中体会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意义,获得如何“成为自己”的启示。
好,接下来我们来说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吧。我将从三部分为大家讲解,第一部分是犹太人亚隆——身负压力追逐梦想;第二部分是医生亚隆——治愈别人的同时治愈自己;第三部分是小说家亚隆——向大众普及心理治疗知识。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部分:犹太人亚隆——身负压力追逐梦想。
欧文·亚隆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幼年时期随父母、姐姐移民到美国。父亲在华盛顿一个黑人社区里经营一家杂货店。那里的环境肮脏复杂,作为社区中唯一的白人男孩,他的童年始终充斥着孤独和被孤立。
摆脱旧环境,接受教育,成为美国人,是亚隆一家的梦想。
12岁那年,为了得到一辆飞行者牌自行车,亚隆告诉父母骑车能方便他去华盛顿中心图书馆,父母满足了他的要求。从此,他把图书馆变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沉浸于阅读的日子给亚隆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与历史、文化和充斥着哲学思想的世界建立了关联。又过了两年,亚隆全家搬迁到布莱格登街道,在那里他们彻底远离了肮脏、危险、犯罪以及种族歧视,拥有了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这段成长经历无形中对他将来从事精神领域医学研究,以及成为一名心理学作家,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14岁那年,正值壮年的父亲突发心脏病,濒临死亡。母亲认为是亚隆的任性和叛逆导致了父亲的病发,面对母亲的指责,深爱父亲的亚隆在那天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无助、委屈以及迷茫。幸运的是,曼彻斯特医生的及时到来救下了父亲,也安慰了深感愧疚的亚隆,同时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那就是“成为一个医生,把安慰传递给其他人”。
由于种族歧视,医学专业对犹太学生的录取比例仅有5%。而在当时的美国,几乎所有的同龄犹太人,都选择了和医学相关的职业,这让竞争更加激烈。经过拼命备考,亚隆最终迈进了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大门。
接着,我们来看第二部分:医生亚隆——治愈别人的同时治愈自己。
由于童年复杂的成长环境,导致亚隆一直被焦虑、孤独等负面情绪所影响,如何在治愈别人的同时治愈自己?这成为他深耕心理治疗研究领域的动力之一。
在“成为自己”的路上,欧文·亚隆从没回避过与他的职业身份不符的脆弱。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他曾五次因焦虑陷入精神危机,但他在寻求专业帮助的过程中,对于人的精神领域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些经历无疑成为他医学研究道路上的财富。
第一次被焦虑压垮,是在备考医学院时期,那时的亚隆还没有经受过系统的心理治疗。85岁的亚隆医生在回忆录中虚构了与22岁自己的对话治疗过程,清晰地回忆起他之所以选择精神科领域,是希望在帮助自身改善焦虑的同时增进对这一领域的理解。
第二次陷入精神危机,是由于用药不当引发的抑郁症。在一次骑行摔伤后,亚隆被注射了破伤风针,却意外发生了严重的过敏反应,需要使用类固醇治疗。然而由于当时的医疗研究并不知道这类药物必须逐渐减量,当过敏反应得到控制后,他却因为突然中断用药患上了急性戒断综合征。他被这一次的经历吓坏了,但在寻求心理治疗的过程当中,他却明显感觉到心理分析师因为缺乏互动而对自己的帮助不大。
第三次是他在伦敦撰写团体治疗教科书期间,长达一年的时间里,亚隆孤军奋战,不被英国式治疗学派理解和欣赏。他感到情绪逐渐失控,于是决定为自己找一位治疗师。经过对比,他选择了查尔斯·里克罗夫特,在长达10个月的相处当中,对方的接纳与共情,逐渐减轻了亚隆的焦虑,也进一步加深了他在心理治疗领域对于“共情”的认识。
第四次是在旅居维也纳期间,当时的亚隆刚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创伤性事件,先是好朋友患病去世,再是自己的牙龈上发现了可疑的病变。此外由于备课的压力,加深了他的焦虑感。他在当地寻求心理治疗师维克多·弗兰克尔的帮助,但弗兰克尔却反而想从他身上得到安慰,后来他才得知原来弗兰克尔曾有过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可怕经历,这让他更加坦然地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再优秀的心理治疗师,也有无法依靠自身专业知识摆脱脆弱的时刻。
第五次焦虑来自于长时间近距离面对死亡。这一次亚隆负责一项癌症患者团体的治疗项目,看着患者陆续因病离世,让亚隆对死亡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恐惧。要继续与临终患者一起工作,就必须重新接受治疗,这一次他找到愿意理解他的人,那就是被誉为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的罗洛·梅。他比亚隆大22岁,在这段时间,他陪着亚隆一路走过,直到压力纾解。此后,他们的友谊一直延续到罗洛去世。罗洛的帮助让亚隆切身体会到,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良好的疗愈效果。
最后,我们来看第三部分,小说家亚隆——向大众普及心理治疗知识。
60年代末,亚隆获得了史丹佛大学的终身教职。此时的他还不满40岁,由于摆脱了作为学院教师升教职的压力,亚隆有了更多的精力和自主权可以重新选择职业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他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作家这一愿望也日渐强烈,他的写作研究取向,开始从学术论文以及研究型的文章和书籍,转向为一般读者所写的心理治疗方面的书籍。
真正开始写小说的契机,源于1974年《日渐亲近》一书的出版。这本书是在一次机缘巧合的情况下,他与一位患者合作,彼此交换诊疗后的心得笔记而写下的,最后以小说的形式面世。在这本书里,亚隆将自己的治疗焦点导向了存在主义世界观,建构了另一种专业的认定,那就是存在心理治疗。也是在这本书里,他抛弃了官方而冰冷的讲述方式,尝试把自己当成一个说故事的人。在此之后,他陆续写了四本小说和三本故事集,最终走进了普通读者的视线,成为了我们现在所认识的欧文·亚隆。
好了,讲到这里,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已经了解的差不多了,下面我来为大家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讲了犹太人亚隆——身负压力追逐梦想。简短回顾了亚隆的童年经历,以及他在怎样的契机下,立志从医;其次,我们讲了医生亚隆——治愈别人的同时治愈自己。了解了亚隆如何完成患者和医者的高度统一,并从中汲取知识财富,成为精神病学研究领域的佼佼者;最后,我们讲了小说家亚隆——向大众普及心理治疗知识。讲述了亚隆的写作研究方向从专业向普世的转变,并最终成为被普通读者熟知的欧文·亚隆。
从一个贫困区的犹太裔儿童,到全世界著名的心理治疗大师之一,亚隆在他的一生中曾遇到过不少挫折。但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也许我们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但可以更好的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