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简概

      我读的这本曾国藩传是张宏杰写的,生动描写了曾国藩的一生,曾国藩的一生最大的功绩莫过于平定太平天国作乱,太平天国虽说是反清朝封建统治,但是还反对儒家学说反对读书,在太平天国作乱的时候沿路的书/寺庙统统尽毁,老百姓也被残忍杀害,为了夺取天下丧失人道,做法人神共愤。

      曾国藩开始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家族也没有当官的背景,他的爷爷曾玉屏经过十几年的奋斗,种地,变成了一个小地主,然后就有钱开始供他的后代去读书考科举,当官,光宗耀祖。曾国藩原本叫曾子城,后来改名曾国藩,他的父亲曾麟书也没有读书的天赋,虽然很努力,但是科举考了十几次仍不中,后来带着儿子曾国藩一起去考科举,曾国藩也没考中,这父子俩一度成为乡里乡亲的笑话。

      这一年,他爹终于考上了秀才,曾国藩的父亲从十几岁开始考科举到四十三岁才考上秀才,算是老怀安慰了,这个年纪再往上考再想当官已经没戏了,秀才之名算是给他多年苦读考科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吧。而这一年,曾国藩却没有考中,落榜之余还悬牌批责了,就是成了反面典型,但是给予他下次免去地方选拔考试,可以直接再来考试,悬牌批责虽然有点打击曾国藩,但是也让曾国藩从中看到了希望,找到了科举考试答题的思路。这次的总考官是穆章阿,正因为有此渊源,穆章阿也很欣赏曾国藩,之后在咸丰皇帝面前大力举荐曾国藩,成就了曾国藩。然后他又再接再厉,曾国藩就是一个越挫越勇的人,他的祖父也训诫他们,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就是在困难面前表现懦弱,被失败击倒,是一个男人最大的耻辱。终于在第七次考试考中了秀才,然后一路开挂,继续考中了举人,又进一步考中了进士,进了翰林院成为了翰林,这可是最易升官的地方,给曾国藩的仕途一个绝佳的起点。混的不济也能当个知府道员,混的好,位及总督大学士也是意料之中。他家里都很高兴,也算是可以当官光宗耀祖了。这一年他二十八岁,比全国考中进士的平均年龄提前了十岁,这个年纪正是年轻有为,可以大展鸿图的好机会。

      进了翰林院,别的翰林都比较懈怠,而他仍然脚踏实地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应对上面派下来的任务,每次翰林大考都名列前茅,因此得到皇上的赏识,得到提拔重用的机会。在三十岁之前,曾国藩也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有普通人身上的毛病,比如浮躁坐不住,为人傲慢修养不好,还比如好色,听说哪有美女就想去看看,还拉着同事小妾的小手不放。三十岁开始曾国藩立志要做圣人,每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他广交朋友,博览群书,增加自己的见识和阅历。

    在学做圣人的路上,曾国藩取得的第一项成功就是戒烟成功,曾国藩的烟瘾很大都可以戒掉,说明他意志力很强,很自律,这也表现在他每日写日记反省自己上,这个写日记的习惯一直到死曾国藩也在每日写日记。做京官的这几年曾国藩过的很清苦,每每写家书说想家,也对朝廷有点心灰意冷,屡屡有想辞官的念头,但是苦于没有回家的路费,曾国藩不贪污不搞灰色收入仅凭工资不仅生活清贫还得靠借钱度日,可见当时朝廷对于官员的工资待遇是不合理的,不得不逼着官员想别的办法捞钱生活,曾国藩是不屑于那么做的。

      终于等到了可以回家的机会,朝廷派他到家附近的省城当科举的主考官,这是一个好机会,不仅可以回家探亲而且做主考官可以有一笔不小的正当收入,还可以收一批优秀的学子做自己门生,正是万事顺遂的时候,却突然传来母亲病逝的噩耗,曾国藩痛不欲生,不得不回家守孝,这个主考官做不成了,曾国藩也萌生了退意,向朝廷请了大假,直接退休了,在家守孝期间,太平天国作乱,朝廷又想起他这个在家守孝的退休臣子,让他出来帮当地官员处理当地叛贼维护治安。曾国藩第一反应是拒绝,自己对朝廷已经心灰意冷,退休在家远离俗事烦扰,自己作为文官也不懂带兵,要不要出来趟这趟浑水,曾国藩本来已经写好了辞呈,因为还在守孝期间。但是被好友点醒,乱世出英雄,正是他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抱负的好机会啊,曾国藩决定出来成就一番事业,救中国救人民于水火。他创办的湘军,所向披靡,为什么他的湘军所向披靡呢?因为他总结了,别人都犯哪些错误,然后你反着来,你就有可能成功了。

      在曾国藩举起正义的旗帜准备为天下做点事的时候,也是屡屡碰壁,由于他初出茅庐,正是一腔热血,行事非常刚直,霸道的插手干涉地方官的案件,抓到地痞流氓作奸犯科之人不必经过当地县衙直接扭送到他的府衙,询问几下就直接判死刑,也不用一层层上报秋后问斩之类的,直接拉出去沙头,一时间曾剃头的名号人人皆知,读到这里很酣畅淋漓,大快人心,深思一下,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很容易得罪人,我们不是独立活在世间的,不能不考虑周遭的人事物,现实也验证了,曾国藩后来得罪了同僚,打破了官官相护的潜规则,在官场成了官员们人人喊打的对象,给曾国藩处处设置难题,比如扣曾国藩军队的军饷不按时交甚至不交,一个军队除了骁勇善战,还需要有钱买装备粮食来养活这些人,曾国藩的一生就是打仗和为筹措军饷打交道。历经咸丰道光慈禧,官也越做越大,官至两江总督,管辖四省军事和民事(地方事),那时的曾国藩风光无限,河道上随处可见藩字旗,曾有人说那时曾国藩如有不臣之心,他可以顺势称帝。在平定太平天国时由于和咸丰皇帝意见相左,请辞回家了,在家过了一段时间的退休生活,眼看着自己曾经的属下一个个飞黄腾达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职位,自己这个湘军创始人却被贬回家了,心中很是郁闷,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自己,虚心征求周围朋友对自己的意见,虚心接受批评,最后重新出山统领湘军,重新出山的曾国藩,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变的谦逊为人处事也委婉了很多,不再那么刚直,懂得顺势而为,改变不了官场大环境就适当顺应官场的繁文缛节迎来送往然后达成自己平定太平天国作乱让天下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拨乱反正的目的。

      在功成名就之后,很多人野心也变大了,往往最后不得善终,而他主动选择隐退,非常懂得审时度势,让自己能安度晚年全身而退。在曾国藩的晚年,他还是依然保持写日记的习惯,一直到临终一直在写日记,他也预感到自己将要油尽灯枯,还在心系着朝廷兴办洋务,振兴中华。但是依然阻止不了历史的进程,一个朝代慢慢的走向衰败。不是他的失败,而是几百年腐朽政权的失败。曾国藩死后对后人的影响深远,他的儒家学说理学派教育着后人,培养了一代代杰出的人才。引用书中的话:曾国藩做官是非常成功的,他善于进退,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跌挫,在传统官场上像他这样成功的并不多见。曾国藩事君至忠,事亲至孝。对于兄弟,互见肺腑,毫无芥蒂。夫妻之间,相敬如宾,感情深挚。对于儿女,他既慈爱又严格,能够尊重孩子人格,教育孩子总以鼓励为主,没有传统家长那种居高临下的不平等作风。

    品读曾国藩传,让我明白普通人,只要心中有自己的坚持,一样可以成就一番大事业,我们一样可以有自己的不普通。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传简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