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泡沫”,通证经济以及其他

在讨论我们在加密货币领域看到的多种现象,并且在讨论通证经济学以及其他内容之前,我们先要确定我们去解构整个事情的方法论。毕竟讨论的目的是能够对一个有复杂度的系统生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理解,并且构建能够帮助我们获利的模型。

之前在芝加哥大学旁听Richard H.Thaler的课时,我受行为经济学思想的影响较深:所有的经济活动--无论是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分类),都可以通过分析各方的动机,细化成为各方实际的交易活动,进而我们可以对市场所产生的影响。这和桥水基金创始人Ray Dalio的交易债券时想法不谋而合,只不过Ray同时也是精密量化模型的支持者。加密货币世界的游戏规则更加简单粗暴一些,在我看来,最好的方式就是通了解到不同的运转逻辑下不同的参与者的行为,构建不同的量化模型,并且依此去决策---对于我们项目方来说,这些决策包括制定通证经济规则,撰写利益分配规则并写到白皮书中,等等。

这个领域最早出现的逻辑是:早期的无政府主义者和密码学爱好者在建立开源数字货币方面所作出的尝试,以比特币为最重要的标志物,让一大批早期的社区支持者(矿工以及来自暗网的忠实用户),以及早期的投机者以及获利。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项目依然存在,只不过正如李笑来老师所言:“讲价值投资的结果是什么?大量的好币你根本就投不上”。所以我们的第一章着重讨论从2017年末开始的ICO热潮中,各方的行为都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个游戏模式不再奏效了。



1  闹市中的击鼓传花

在2015年到2017年上半年,ICO市场的主要投资者仍是通过投资早期优质项目而获得本金增长的tokenfund。(当时的这个市场还不是很成熟:信息不对等普遍,市场体量并没有那么大所以并没有提供足够的流通性。我们会看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发生:比如“拉盘”,庄家通过对流通筹码持有的绝对优势将指定加密货币的价格拉到足够高,来吸引不明所以的散户投资者接盘。)

比特币,以太坊以及其他加密货币项目的的爆炸增长故事催生了一个相信ICO这个投资模式的投机者市场,基于以太坊的ERC20合约使更多参与者发布虚拟货币成为可能;这一切同时也开始吸引传统媒体(而不只是科技或者金融媒体)以及金融机构甚至政府的关注度,进而产生传播效应。此时的获利逻辑如下:


我其实故意没有画出这张图最底部,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代币的持有/消耗者。如果一个代币没有真实的使用场景,或者说这个场景在一个时间段内不够支撑它的抛售压力,都会最终造成代币在二级市场上价格的降低。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大部分的项目最终都没有在这方面做到足够好(他们的主控人其实也没有足够的动机做到这一点),所以我实在不想假惺惺地把这部分画上去。所以让我们来解构这个击鼓传花游戏一些有意思的细节吧。

当这个炒作机器开始自我循环的同时,泡沫越吹越大,热度越来越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现象:

a.路演成为寻找足够私享会,私人投资者,二级基金的关键环节。项目方所面对的是一个由地理所分割开的全球众筹市场,能够获得二级基金以及私人投资者的支持对于之后的ICO计划至关重要;对于一级基金而言,成功的路演以及更多下级投资人的加入大大降低了一级基金所持有资产的风险,所以他们会不遗余力地促进和安排相关活动,而且项目方并没有足够的理由和资本拒绝这种营销。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我们所看见的:项目方的CEO和CTO忙于飞赴各个会场,花费一定成本购买兜售项目代币的机会,而并没有把心思放在所谓的”做事“上。

b.项目质量变低使得使用者变成空谈,所以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将不可避免地成为牺牲品。从散户开始,到二级基金,私人投资人,到一级基金。(这也变成2018年上半年开始呼吁“落地”应用出现的一个原因)

c.在这个阶段,我们开始看到一些tokenfund本身开始主导项目。项目团队的定义本身开始改变。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很多事情。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股力量开始出现:纯资金盘运作的项目。一些”特殊“的项目方开始出现。专注于运营类似于”庞氏骗局“的团队开始运作项目,他们可以通过前期惊人的投入买到足够的背书(已经从某种程度上透支了个人信用的”团队“和个人站台者)。这些项目的流动性套现周期如此之短,开始出现我们所看到的“跑路”现象:项目方在观测到资金流入和流出趋于平衡之后拉闸跑路。(这些团队的操作手法甚至启发了很多看上去”偏技术性“的项目方,开始采取类似的购买公信力的策略。诺奖/图灵奖获得者的背书交易尤其流行。)

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有意思的是:在2017年12月当加密数字货币市场的所有币出现暴跌的时候,似乎没有人跳出来责怪任何人:像一个缩小版的经济危机一样,泡沫破灭时买单的人并不是发起这件事的人,但是这个系统在此时不需要找到任何人负责,接到最后一棒的人甚至都还不理解发生了什么。


2  无意识合谋形成的虚假繁荣--来自Steemit的启示

“Steemit 已经变成了一个拍马屁狂欢节。如果你有一个位居高位的朋友(意味着你有大量的投票权),你可以和他一起玩这个关于投票的游戏并且你们都会赢。只要写一些垃圾内容然后每天疯狂给自己刷票即可。这个地方已经变成一个有钱人可以肆意操纵的游戏。他们暗地里偷偷地用真钱购买SP并且找一帮志同道合的人互相拍马屁。(Steemit has turned into a circle-jerk-fest. If you have a friend in the right place (which translates into having a lot of voting power), you can do this vote dance where both of you win. Just create a piece of shitty content and vote your asses off, day after day. This is turning into a place where those with the most money rig the game, becoming whales thanks to a shady scheme that involves purchasing SP with real money and having a few friends (or fake accounts) to do the circle-jerk thing.”)

这是GamingStation--一名steemit的游戏类内容作者痛心写下的内容。我在分析steemit的衰落时注意到了系统中刷票的问题对内容生态以及创作者生态所造成的毁灭性影响,上面的这一段话可以说是对这个问题一个非常直接的剖析。

在比特币的系统中,在POW共识系统的运作方式中充分地利用了博弈论的成果,并在算法中加上了健康的随机性,使得系统对收益分配的标准--可以抽象为”算力”--很难被滥用。你可以用数学算出攻破一个经典POW的成本是多少,理论上这是可以做到的:只要你可以承担起这个成本。但是系统运转正常,不断成长的时候这个成本是个天文数字。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仅是一个维度的衡量标准。

但是在其他去中心化的系统中,在处理多个维度的二元衡量标准时,由于算法本身很难在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就是完美的,所以基于算法的解决方案可能会在某些地方不能够充分支持平台所代表的诉求的价值。在有中心化的平台,比如淘宝中,这个问题往往可以得到很快速高效的解决:一个尽可能真实的购买者评价系统能帮助客户挑选商品,但是商家可以通过刷单来滥用这个系统:官方可以通过严格的审查和制度严惩造假的商家,并以此奖励诚实和健康的竞争者。但是在去中心化的系统中,算法往往很难一开始就满足这种需求。

Steemit对这个问题的反应是:管理层出现了分歧。简而言之,BM希望能够用不断迭代的,更先进的算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管理层希望能够保持对局面的控制感。两种想法都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在一些其他的经济系统中--比如交易所--系统本身其实鼓励用户去进行不可持续的作弊行为)。

在Steemit的例子中学到的更加微妙的一件事是,写手block by block 在2016年就对这个系统进行的批判:  ”Steemit确保部分作者获得惊人的回报以来吸引更多用户加入。当更多的人被吸引进来后,STEEM变得更有价值,拥有绝大部分STEEM的群体得以和他们所选择的同谋者一起变得富有。(Steemit Make sure certain users get extravagant payouts to lure in more users,as more people are lured in, STEEM becomes more ‘valuable’, resulting in those who own the majority of the supply getting rich along with the select few they choose.)“。 去营销一个平台,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营造赚钱效应来影响还在观望的潜在参与者:别人都在挣钱了,你还在等什么?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在我们后来看到的EOS 的节点之争,和菠菜类DApp的热潮中我们看到了相似的事情: 一个充满希望的愿景被创造出来,吸引团体/个人来参与为这个系统做出贡献(宣传,吸引用户,生产内容),并让占有主动权的发起者和其余一小部分共谋者获利。最终的希望起到的效果往往都是激励参与者持有/购入token,或者贡献一些其他的资源。必须承认这个方案非常具有诱惑力,而且其实要做好需要细心的设计,足够的障眼法,和成功的营销。这种设计利用了人脑的一种缺陷:人们对一件事情的认知程度有限的时候,很容易把一个规则其实非常残酷的博彩游戏本身理解成一个机会:一个可以通过正直的努力胜出的机会。现实世界最终会让他们失望:但是到了那个时候,当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他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早已创造了足够的流动性,让设局的人开心地全身而退了。


3.通证经济学?

我们可以把“通证经济学”分成两部分:第一个是关于token本身是根据什么样的规则在体系中流通的,来支持系统不断发展进化的愿景;第二个是一个资方最希望项目方说的事情:你要说服我,怎么样操作才能让先入场的人,风险尽可能可控的(流动性,收益的确定性),赚到后面人的钱? 第二部分的诉求其实是熊市中每个项目方都要面对的,并不能说这一定是一个有毒的逻辑;如果这是一个成功的产品,那么底端的消费者,使用者,参与者会心甘情愿地买单;如果这个是大家都知道最终不会做成的事,那这就是一个关于如果从人们的愚蠢和贪婪中套利的宣言。

这两部分都可以用金融建模的方式生成一些直观的系统综述,并且细化成更为精细的定价模型。但是我可能会在另一篇文章里去讨论这个话题。

我想讨论的是动机:其实时间越久,我越开始意识到一个人做事情的动机至关重要。

88rising是一个北美新晋崛起的音乐厂牌。我本身是不听hip-hop的(我比较喜欢听中国古风和爵士。。),但是我对88rising所做的事情充满敬意:他们决定抓住来自亚洲的艺术家进入欧美流行音乐细分市场的机会,为几个天赋爆棚的年轻明星创造他们需要的,有趣的曝光度,巡演的机会,和创造更好音乐作品的条件。他们巧妙地运作,从其他被主流所接受的黑人艺术家那里获得支持(录制react视频),并用社交网络引爆整个事情。这些原来可能上限只能做网红的亚洲年轻艺术家,获得了他们做梦都想不到的机会,观众们获得了黄色皮肤的年轻偶像们。

我们希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平台能做到类似于88rising,但是可能范围更加广阔的事情:更多本应埋没在现有经济系统中,个人生产力没有办法完全兑现的人,能被赋予机会去用他们独特的资源提供更多的创新和不一样的输入,成为某个细分市场--甚至主流市场--的搅局者,甚至创造出全新的市场。我希望我们的产品能逐步把这样的机会创造出来,所以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回过头来讨论通证经济学--制定一个规则来支持项目获得足够的资源发展,并且平衡各方的利益--本质上不应该和真诚的,希望创造价值的动机相悖。艰苦的努力是必须的,一些必要的妥协也是需要付出的代价。理解这一切,并继续前行,是获得成功的基石。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泡沫”,通证经济以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