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治效应——批评的艺术

三明治效应——批评的艺术

凯琳平时是个温和的老板,但是对待员工她一直是该严厉时就严厉的。可是,有一个职员安迪莱似乎对此并不感冒,多次在众人面前开小差,有一次还公然在工作时间玩单机纸牌游戏,而他的同事们则忙得焦头烂额。虽然这种情况已经不算稀奇,大家也都习惯了他的懒散。但是,凯琳看在眼里,心中不满极了,她想方设法想“挽救”这名员工,因为他虽平时不努力,但是关键时候还是可以为团队做出贡献的,只是这贡献微乎其微。后来,凯琳决定找他进行最后一次私人谈话。

“安迪森,相信你也知道我找你来的目的,因为我们为此谈话的次数已经够多了。但我想今天也许是最后一次吧,我们虽然看重的是成效,但并不代表过程不重要。公司考核业绩,业绩和平时的表现均在考察范围内。鉴于你的业绩,我本来想推荐你升职,可你每次都紧张不起来,这让我很难相信你对这份工作是足够上心的,我似乎觉得,你对升职并不感兴趣。”

一席话,让安迪森低下了头。

第二天,安迪森为自己的表现做了深刻的检讨,任何借口都没有,但大家对他还是不抱什么希望了,因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安迪森说,如果大家不信,可以随时监督他,并且他也愿意接受任何督促。后来,大家一致决定再给他一次机会。就这样,半年的时间过去了,安迪森凭借良好的表现和出色的业绩,成功升了职。

三明治效应

凯琳老板的巧妙批评使安迪森痛改前非,这就像是一块三明治,在两片面包之间夹上奶酪和几片牛肉以及各种美味的调料,让白面包变得美味可口,鲜滋鲜味。在批评心理学中,如果将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间,那么,被批评者就会很愉快地接受批评了。这便是心理学上的“三明治效应”。

我们在职场上,不管你要批评的对象是谁,上司批评下属也好,同事批评同事也罢,“三明治效应”的应用可以说很广泛。反过来说,假如你直截了当地把你的不满和批评讲出来,别人并不一定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弄得不好还会造成误会。而“三明治”式的批评可以让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在使用“三明治效应”的时候,需要将你的批评性谈话分为三个层面:

首先,给出你的肯定、赞赏,以亲切平和的语气表达你对对方能力的肯定,营造一种和谐的谈话沟通氛围,让对方感觉平静和愉悦。那么,接下来的批评他才有可能听得进去,否则一旦对方产生抵触情绪和防卫心理,那你的批评、建议他就不可能有心情听下去。可见,这一层是很关键的环节;

其次,在肯定的基础上给出你的建议和意见,中间插进去你的批评和适度的不满,表现出一种期待过后的失望。但有必要谨记的是,批评不是你的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还在于再次表达期望,给足对方面子,维护其自尊是前提。比如,你可以说:“我一向很看好你,最近是不是身体不舒服,还是家里有什么事情?”或者是:“凭你的能力,这点事情根本难不倒你,是不是有什么让你分心了?”

最后,你需要做的就是消除其后顾之忧,也就是别忘了给出你的希望和信任以及足够调动起对方“改过”动力的引诱性因素,让他觉得这样做以后,唯一受益的人是自己,而非别人。

生活中,我们似乎已经习惯将自己对他人的不满和怨怒一鼓作气发泄出来,直接斥责、批评对方。而实际上,这种方式并不奏效,很多时候还会弄巧成拙,因为这让对方对你产生了偏见和怨恨,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而“三明治效应”提醒我们,批评他人要讲原则,最好、最有效的批评是“先赞扬,再批评,最后再表达积极的期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明治效应——批评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