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林,字玄鲲,号文忠轩主,当代著名书法家,民族英雄林则徐七世嫡外孙。
2005年,应澳门林则徐纪念馆馆长之邀,参加纪念先祖林则则巡阅澳门166周年活动,受邀书写先祖林公则徐诗句海纳百川书法作品,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桦上台亲接,同时亲颁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澳门林则徐纪念馆荣誉顾问。
2008年5月,应邀参加河南卫辉比干公诞辰3100周牟全球纪念大会,受邀书写长二米六比干庙财神殷楹柱联,己挂出。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之邀,书写先祖林公则徐座右铭整八句,被该院收葳。
2008年,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应邀参加韩国半岛和平大会活动,受邀书赠韩国利川市市长书法作品;做为国际间的文化传承与交流。广东虎门林则徐纪念馆收藏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书写先祖林公则徐《十无益》和《回疆竹枝词》30首书法作品,颁其收葳证书。
2012年,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之邀,为笫六届泰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笫六届换届大会,题写书法作品,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行。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书法作品多次应邀参展,获得国际奖项,被海内外知名企业,及友人认可赏识并收藏,融入市场受到好评。
2014年,书写先祖林公则徐回疆竹枝词30首书法作品约13米,参加全国民族大团结名人名家书画展,在国家博物馆一层大厅展出,展后作品被新疆伊犁市政府收葳,颁发证书;之后由香港文学出版社出版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隶书《林则徐回疆竹枝词》30首,全球发行。
2018年,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参加巴拿马世界万国博览会,书法作品获得世界华人书法艺术产业功就奖,获得证书。
2018年,由美国集邮集团,出版世界邮票上的中国艺术名家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国礼世界珍邮书法邮册专辑,其中一幅书法作品(观云)被定为世界珍邮国礼首发纪念封,全球发行。
2019年受邀参加首届非洲华侨华人论坛,书法作品赠送非洲博茨瓦纳和统会。
2021年,党的百年诞辰和香港、澳门回归百年之际,复兴文化典范,由香港邮册集团,澳门集邮网联合出版,中国艺术名家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书法邮册,全球首发。
2022年,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书法四尺和六尺无欲则刚和海纳百川作品,被中欧国际春拍会上,拍卖成交。所取得的书法艺术成就,被企业家日报于2022年6月刊登一整版发。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书法作品在南京总统府参加书画展,展后书法作品被南京总统府收藏,并向其颁发收藏证书。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书法作品,同时被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及林则徐研究委员会,所邀书写走向世界。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中庸》书中说:“王天下有三重蔫,其寡过矣乎!”在这里,孔子告诫统治者,如果要统治好天下,就要在天下推行王道,在三个重要的方面一定要做好。哪三个重要的方面呢?就是:议礼、制度、考文。
孔子认为,治理天下必须要重视三大要务,那就是:制定礼仪,建立制度,规范文字。其中,制定礼仪是为了给人的行为提供一种文明的道德规范,确定一个社会精神生活的坐标,这是“王天下”的第一件大事;建立制度是为了让人们的行为在一定的法则之下进行,严格遵循各种律令,让社会秩序井然有条。最后,规范文字是为了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的方便,对于统治者来说,文字的统一对于稳定他们的统治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君王如果想要治理好天下,取得不朽功业,开创一世太平,就必须把这三点做好。如果做好了这三点,就如同书中说的那样“其寡过矣乎”。一个君王想要做到这三点,就必须首先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思想境界,使自己具有一颗仁爱之心,做人做事都要符合天地之理,符合人伦之道。只有这样,他才能树立高尚的人格,才有资格制定礼乐,建立制度,才能够引导天下人去尊敬与效仿。
孔子说:“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可见,只有具备了天子的地位才有资格去制定礼仪制度。但是,这也是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而已。孔子在这里进一步说:“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从字面上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解释:处在上位的人,即使德行美善,然而如果没有得到验证,那么人们就不会相信,人们不相信也就不会遵从。
其实,“上焉者”,原意指的是上游源头上的礼乐制度,也就是夏礼。夏礼是从尧舜禹三代圣王代代相传下来的,肯定是无比完善的。然而夏礼虽然完好,但现在却已经没有什么证据来证明它的伟大了,当时只有杞国那个小地方还存在,而且也已经礼崩乐坏,这样的状况是不能够证明夏代礼乐制度的优秀的。
相对而言,孔子又说:“下蔫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处在下位的人,德行虽然美善可是地位却不尊贵,地位不尊贵人们就不会相信他们,人们不相信也就不会遵从。这里的“下蔫者”,指的其实是殷礼。殷礼的制作者是商汤、伊尹,如果我们了解历史的话可以得知,天下实行殷礼有500多年的历史,这足以说明殷礼也是很优秀的。春秋时代的宋国实行的就是殷礼,但是,宋国实行的这一套虽然很好,也使国家变得太平强盛,但是其他诸侯国并不尊重它。
可见,无论是“虽善无征”还是“虽善不尊”,都不会得到天下百姓的信任,因此他们也就不会去服从。比如孔子,他虽然德行堪称圣人,然而由于受到个人身份地位的限制,也无法去制定礼乐,只能够做一些整理和推广工作。
然而,即使是这样,他也无法得到当时大多数诸侯的信服,以至于孔子的一生四处传播礼乐文化,却到处碰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如果没有相应的地位,说出来的话虽然很有道理,但是也不会有人去听从与采纳。同样,如果我们无法拿出来可以让人们见证的东西,也无法令人信服我们,因为人们都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认为只有亲眼所见的东西才是可以信任的。
因此,“虽善无征”与“虽善不尊”都是有缺陷的,都是君子应该避免的。那么君子处世应该怎样呢?孔子在后面的论述中给出了他的答案。
除了赞颂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功绩外,《中庸》中进一步说评述孔子的功德:“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这几句话都是对孔子至高无上的赞誉,也表现了其后世子孙对先祖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
孔子的德行几乎是无人能及的。孔子博学敦厚,容纳各种思想,化育世间民众,他的这些品行,可以与天地的德行相提并论,可以与日月的光辉共同闪耀于人类历史的天空。孔子之所以被后世称之为孔子,就是因为他的功德实在是太大了,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实在是太高了,所以只能够以“圣”代称。
“上律天时”是说,由于孔子对天道的把握与传播,使得天地宇宙的规律可以被世人认知了,也就可以进一步利用天地之道来在世间行中庸之道了。我们知道,天道本来是高深莫测、变化无常的。一般的凡夫俗子由于思想境界不够高,人生智慧还达不到洞悉其运行法则的程度,对于天道还处于一种茫然无知状态。这样的人,只有等待圣人的教化与引导,才有可能认识到天道的存在,进而由知天道而明白世道。
孔子所做的,就是教化民众,让他们从愚昧状态中走出来,获得人生的智慧,得到真理的启蒙。“下袭水土”是相对于“上律天时”而言的,袭,就是适应和利用,是指对自然地理条件的适应和利用。《尚书》里面记录了大禹的生平,其中有大禹治水,划天下为九洲的故事。
大禹治水就是“下袭水土”的一个典范例子。我们想要适应自然环境,进而改造自然环境以便我们更为舒适的生存,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自然规律,也就是相对于天道而言的“地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把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山川、江河湖海都管理得井井有条。而对于自然大地的各种规律的把握,也是离不开圣贤与智慧之人的引导与教化的。孔子正是引领民众了解自然万物,进而改造和利用万事万物的大圣大贤。
《中庸》中接着赞誉孔子说:“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这里把孔子的思想文化比喻为像天地一样广博,也就是说,人类生存中的一切可能性,人类的自古以来的文明成果,都被孔子的思想像大地一样承载起来,像天空一样覆盖起来。这个赞誉可以说是无以复加的,也可以说是对孔子的最高的评价。当然,孔子的德行与功业,他一生的所作所为,也是当之而无愧的。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我们的思想成果,都是从古代圣贤那里继承过来的。可以说,早在两千五百年前,整个人类的文明形态就已经基本成型了。那时在中国有集古典思想与文化于一身的孔子,在印度有释迦牟尼,在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这些都是当时最具有思想与智慧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后世思想的奠基者。无论东方也好,西方也罢,至今仍然没有人能够超过他们给人类文明界定的思想范畴。
《中庸》中说孔子的思想光辉犹如“四时之错行,日月之代明”。一年四季交错运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庸思想既能够像春天一样生发万物,又能够像夏天一样枝繁叶茂;它有可能像秋天一样肃杀萧瑟,也有可能像寒冬一样凛然严峻、藏而不露。中庸思想就是这样一种生生不息的思想,中庸之道也是这样一种“日月代明”、阴阳交替,辩证统一的智慧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