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圣人眼中,“齐家“才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因家中安稳,才心无旁骛,心无杂念则万事皆易。
而在“齐家”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则是重中之重。每个人的出生都是一张白纸,最后成为了什么样的一幅画作,很大程度是看家庭教育如何发挥作用。
家庭教育,到底该怎么做?这恐怕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习的。
01 父母是子女最好的榜样
天下父母无不盼子女成龙成凤,父母总是希望孩子比自己优秀。
可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却不是所有人都懂得。
我国当代著名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李苦禅先生,他的儿子李燕在画坛上也颇有造诣。
李苦禅先生在教育儿子时,除去艺术方面的教育外,还很在乎对儿子的人品养成。他常对儿子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
并说秦桧书法不错,但其人格恶劣,“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如厕或立时焚之”,并率先示范。
一九三七年北京沦陷,伪“新民会”妄图拉拢社会名流以装点门面,派人来请李苦禅出山,并承诺李苦禅先生有官做,有钱拿,比县长还神气。
但是李苦禅不为所动,并为此毅然决然辞去教职工作,转以卖画为生。
父亲的言行,李燕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化在行动里。
李苦禅自己出身苦,却不怕苦,年轻时常常去野外一画就是一整天,自己带块干粮,再跟当地人要根大葱便是一顿饭。
他对儿子说:“干艺术是苦事,喜欢养尊处优不行。古来多少有成就的文化人都是穷出身,怕苦,是出不来的。”
在父亲的教导下,李燕不畏艰辛,不惜爬山涉水,长期坚持在野外写生。
后来李燕在画坛中脱颖而出,颇有造诣。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模仿,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就是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便是子女的学习对象。
02 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在梁钦宁忆祖父梁漱溟中谈到,“我觉得我们家传承最大的一个,对我最大的受用的,就是对我们非常的‘宽放’。”
梁钦宁说起了关于父亲梁培宽的一件事。
有一次考试中,梁培宽有一门科目没有考及格,回到家内心忐忑的把成绩单交给母亲看,母亲只看了一眼,一句话没说就把成绩单还了回去。
梁培宽后来明白了母亲的用意,这是告诉他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负责。之后梁培宽自己主动学习,提前复习功课,那学期这门课考得最好,且再也没有不合格过。
梁钦宁说,“从我曾祖对我的祖父,我的祖父对我的父亲、我的叔父,再到我的父亲和母亲对我都是这样,非常的宽放,你愿意做什么就自己去做,你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你可以选择。”
梁钦宁大学毕业后喜欢摇滚乐,于是选择了和崔健一起玩了5年的摇滚乐。父母虽然担心,却只是提醒他最好去做律师,没有一味的阻拦。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梁家对于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梁家的“宽放”,是给孩子对自己的行为独立思考的空间。
反观胡适,胡适在家庭教育中,强调“独立、合群、重学”。
但他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是很懂如何去教育。
1929年,胡适写给当时才十岁的大儿子胡祖望的信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在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
在接到学校发来“成绩欠佳”的成绩单时,胡适生气的质问孩子:“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这成绩表。”
最终,在胡适的压力下,胡祖望虽然上了过大学,但离胡适的期望甚远;而小儿子胡思杜,读了两所大学不但未能毕业,反而染上了不少坏习气。
因此你看,教育孩子不一定要责令他成绩优异。如何让孩子学会负责和思考,才是父母最需要学习的一课。
03 让孩子学会面对人生种种坎坷
大概在张幼仪还年幼时,因家中失窃,大堂兄家怀疑是张幼仪的大哥偷窃。
于是,张幼仪的父亲也不辩解,沉默着带着全家搬出了老屋,独自过艰苦的生活。
因为在此之前,张幼仪的父亲从未因为经济而有过压力,搬出老屋后不得不靠自己挣钱养家。日子虽艰难,可张幼仪的父亲却从未想过要回去受辱,而是选择苦中作乐,并将几个孩子培养成人。
这件事情,对张幼仪的影响极为重大。
张幼仪在晚年口述里说起,“我们年轻的时候,张家人失去了一切,可是从没丢过张家人的名声。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一家人团结一致,紧守着自尊和志气。”
张家的骄傲给予她后来重生时的力量。
“看别人赢,会学到一些东西;看别人输,学到的更多。”
张家的家教让她后来与徐志摩离婚时,极力保持着自身的自尊和志气。也在后来处理很多大事时多了从容不迫的淡然和大气。
一个家的良好品德,是孩子处于人生黑暗中时的指路明灯。学会人生坎坷而不畏惧,大概才是人生路上最稳的步伐。
04 好的家风,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好的家风,就像一棵沉静的老树,在它的树荫下,庇护着子孙们一步步走向人生终点。
从孩子出生到长大,一生都需要学习。
而我们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需要孩子学习成绩好,而更重要的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直以来都十分欣赏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方式。
梁启超对于学习并不看重学历,而更看中学习中所得知识。
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最后他的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漫长的人生路,父母做不到永远的陪伴,而家教却往往可以跟随人的一生。
作为父母,教育子女前须先正其身,去播种正确的行为和性格,才能使子女收获良好的习惯和命运。
然后学会放开双手,不强求硬塞学习的枷锁,须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和独立思维的养成。
教育从来不是为了学习成绩的数据,而是为了子女立世成长的基石。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用几句话来表达家庭教育学的全部精华,那就是要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坚定的人,能严格要求自己。”
严于律己的态度,思维独立的智慧,勇往直前的精神,便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大的礼物。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慈怀读书会,转载请联系授权,违者必究!
作者:王初小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