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事物的7个维度,方可看透事物本质

要想看透事物的本质,首先必须认识事物本身。

一般来说,要完整认识一个事物,可以从7个维度去分析:定义、形状、起源与历史、目的与作用、结构与关系、原因与关键驱动因素、对应事物。

1.定义

定义(Definition)是认识事物最直接、精准的维度。这是因为,定义往往涉及事物最根本的方面,从而让你能够将该事物明显地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

根据定义的结构,当知道一个事物的定义的时候,我们可以将重点放在定义项上,对定义项进行分析,得到自己对事物的理解。

给定的定义体现事物的本质,可以将该事物从其他事物中独立出来。这其实就是界定。定义是界定方法之一。我们要认识事物,可以先做个界定,看看它到底属于什么范畴,它的边界在哪里。比如假小子,就是关于那些性格或形象像男孩一样的女孩。

没有给定的定义,也无法直接界定,可以先列举一下。看看到底哪些属于该事物的范畴,从中寻找该事物的共性,进而再界定。还是用假小子来说明,如果我们没有“假小子是指性格或形象像男孩一样的女孩”这个定义,也可以列举出一些感觉是假小子的类型,来界定假小子的范畴,比如像男孩那样大马金刀地坐着的女孩是假小子,穿西服打领带的女孩是假小子,留着板寸发型的女孩是假小子等。通过这些列举,再提炼出“性格或形象像男孩一样”这个共性,并因此给出定义界定。很多定义其实就是这么来的。这是通过归纳来界定事物的方法

2.性状

性状(Traits)是生物学中的概念,本意指生命体所能观察到的外在特征的总和。包括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等。

本书讲性状,借用了生物学中的概念,意指我们能够感知到的事物的特性和外在信息

比如盐的性状包括白色、颗粒状、晶体、味咸等。而一本书的性状,有装帧、用纸、厚度、定价、上架分类、体裁划分等。

抽象的概念也可以讨论性状。比如幸福。一个人感到幸福,都有什么表现呢?可能有红光满面、心满意足、放声高歌或者手舞足蹈、身心放松等。而有的人觉得幸福就是没有意外,平平淡淡才是真,即岁月静好。

性状能够给我们一种直观感受,从感性层面去触摸和把握事物

以定义对于事物的精确描述,再加上性状对事物的丰富描述,我们就可以对事物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而因为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同一个事物会出现不同的定义,那么,这时候去观察事物的性状,更能明白各个定义之间的差别,避免不同定义带来的混乱,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

一些新生的事物,因为出现的时间短,人们对其的认识不够清晰,可能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只有一些不同人的认识或者假设,这个时候,性状就是我们摆脱他人干扰直接认识事物的重要维度

3.起源与历史

起源与历史(Origin and History)是从时间线来认识事物的。

通过对事物过去发展变化历程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现在的状态,也能对预测事物的未来提供指引

历史可以让我们找到事物何所由来的依据,从而确立根基。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该如何去认识事物的起源与历史呢?

起源不仅是起点,起点侧重于时间概念,但是起源,不仅关注事物是在什么时间出现的,还关注当时的环境,究竟具备了哪些条件,才使得该事物出现了。

2014年左右,互联网思维概念火爆,是因为当时互联网发展已经进入“互”的阶段,微博、微信已经成熟,不管是销售还是营销,企业都可以抛开渠道,直接跟用户接触,而用户与用户之间,也可以相互沟通交流信息。

共享单车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在线支付的成熟,使不用人管的远距离收费成为可能。

淘宝网红店的出现,不但因为微博微信的发展让网红们可以塑造自己的品牌,与用户进行深度互动,把握用户的需求,形成围绕网红的社群,还由于淘宝平台上的不同厂家形成的柔性生产系统可以承接网红们更多的订单。

当时是因为具备了什么条件,才使得该事物的出现成为可能。出现的时候,有什么特点。这样,再看它的历史发展,不但能够看到事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还可以去考察下,看看事物起源时候的条件是否改变,事物的内涵又有什么变化,变化从何而来。

关注历史,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关注其中的关键节点。关键节点将历史分成不同的阶段,因而可以明显看到内涵的差别。

关键节点,一般是以里程碑事件为标志的。

考察事物的起源与历史,是想着把事物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从长的时间轴来看待事物,比起只是盯住现在,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当然,从“起源与历史”出发,还是要关注现在的状态,从现状回溯到起源与历史,再回到现状

4.目的与作用

目的与作用(Objective and Function)是通过价值线来认识事物的。

砌墙者三个回答体现了对目的认识的不同理解,砌墙,是当下动作的目的。这堵墙是一栋高楼的一部分,砌墙不仅要考虑这堵墙,还要考虑这堵墙与整栋高楼其他墙的关系。而整栋楼又是新城区的组成部分,要考虑与整个新城区的协调。三个回答,正好代表了对“砌墙”这个动作三个目的的认识,一个是另一个背后的目的,一个比一个更深刻。

要探究目的背后的目的,一个方法就是连续追问“为了什么”——for what

砌墙是为了建起一堵墙,建一堵墙是为了修建一栋大楼,修一栋大楼是为了建设新城区。建设新城区是为了整体搬迁,整体搬迁是为了更好地留出规划用地,留出规划用地是为了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为了发展经济,发展经济是为了增加当地老百姓的收入,老百姓的收入增加可以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简洁表示,这个链条是这样的:砌墙→一堵墙→一栋大楼→新城区→整体搬迁→规划用地→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百姓收入→美好生活

这样一个追问的链条,将砌墙这个当下的具体动作,与老百姓美好生活这个愿景建立了连接。这样,可能做砌墙的时候,因为对工作的认知不同,眼界超出砌墙之外,从而可能贡献出不同的智慧

追问到最后的目的,是为了看看自己的动作可以如何调整,以便更好地实现最后的目的。

比如你是做人力资源工作的,假设你的工作是负责招聘。当然,你的工作任务,是为公司招聘员工,而招聘员工的目的为了完成公司业务。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目的追问。但追问到这,就已经可以对自己的工作提出要求:你必须去了解公司的业务是什么,业务需要什么样的员工,什么时间是淡旺季,业务地区分布如何,如何做好候选人员储备等。

在从目的与作用角度认识事物的时候,要考虑到事物作用的范围,要考虑不同人的不同角度,明白事物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

5.结构与关系

结构与关系(Structure and  Relationship),是从关系线去认识事物的。有内部和外部的结构与关系。

结构: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认识事物组成部分的时候,可以采用MECE原则。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意为“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是麦肯锡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使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将大的复杂问题分解成小的容易解决的问题。MECE原则确保问题之间没有重叠,没有遗漏。

我们在认识事物组成部分的时候借用这种原则和方法,就是为了保证事物组成部分“没有重叠,没有遗漏”。

认识事物的时候,不但要认识它的组成部分,还要认识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两者结合,这才是完整的结构。

结构与关系,是对事物内部的透析;性状,是对事物外在表象的描述。两者构成认识事物的内外部视角。结构与关系决定事物的性状,性状反映结构与关系

认识结构与关系的时候,不但要认识事物内部的“结构与关系”,还要认识事物所处的环境,考察与环境中各种事物的“结构与关系”,也就是事物与外部的结构与关系。

认识结构与关系的时候,最好的方法是将结构与关系画出来,变成图表可视化,这样更加一目了然。

6.原因与关键驱动因素

原因与关键驱动因素(Reason and Key Driven Factors)是从逻辑线来认识事物的。

从原因与关键驱动因素来认识事物,知道事物的前因后果,知道影响事物的各种因素,就能更好地理解地把握事物。

想要找到原因与关键驱动因素,就要去梳理事物的运行机制。

所谓运行机制,就是事物运行的动作、流程以及逻辑,也就是事情是如何做的,或者如何运转的,因为什么因素的影响而发展变化,如何发展变化。

梳理事物运行的流程时,要找到流程最初始的起点,即动作和思维开始的地方。

梳理运行机制时,要去发现原因背后的原因。很好的方法就是丰田的“5why”分析法,连续追问为什么。

丰田公司的“5why”分析法,又称“5问法”,就是当出现问题的时候,连续追问5个为什么,以探究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找出真正的解决办法。

当然,“5问法”并不是必须问5次为什么,也不是只能问5次为什么,只要有助于找到真正的原因,可以问3次,也可以问10次。5只是一个代表性数字,并不是确定性要求。

7.对应事物

对应事物(Counterpart),是从事物的“朋友”和“敌人”去认识事物的。

有一个研究表明,你是你最亲密的5个朋友的平均值,不管是财富还是智慧。这是一种结果描述,你开始肯定不只有5个亲密朋友,但是那些不能达到这个平均值的,慢慢地就会被你的圈子排斥出去,因为层次不同,关注的事情不同,讨论的问题也不同,想法也不同,缺少了共同语言,又如何能够始终保持亲密呢?更高层次的圈子,你即使挤进去了,也很难待得住。

事物的“朋友”是指同类事物,事物的“敌人”是指对立或者异类事物。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既然是在同一个“类”和“群”中,那就必然具备“类”或者“群”的某些共同特质,否则便不能被划入同一个“类”或者“群”中。

对应事物,能够在认识事物的时候给我们以参考和启发。

从对应事物来理解事物,如果可能,要选择其中的标杆做参照。

成为标杆,必定有某些独特的地方,研究它,反思自身,可能会引发不一样的思路。

从对应事物来理解事物,有点像科学研究中的对照组实验。两者互为参照,通过理解共同点,看到差异之处,得出对自身更好的认识。

参考资料

摘取自陈中老师的《看透本质》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识事物的7个维度,方可看透事物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