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之分析与批判——物质世界观

这里打算就现行教材第五版(2004年版)内容做一点儿简单的分析与批判


63d9f2d3572c11df0118f159662762d0f603c2fb.jpg

教材观点:
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教材中没有先解释辩证的概念,没有解释客观实在的概念,就定义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的概念及辩证的物质观。它默认这些概念大家日常中都已清楚且统一理解了。但其实,这些概念,如果不在统一的哲学范畴中明确清楚,各凭大家用日常生活的语言去理解,就可能是混乱不清。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与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依据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把唯物主义哲学划分为三种形态,即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三种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代表了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教材在对唯物主义发展先行分了三个阶段后,又用两个小的自然段内容介绍了一下朴素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然后又比较了一下这两种唯物主义的特点和缺点。

但是,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缺乏辩证的思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它不理解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错看成物质的共性,......它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没有把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及其特征,从而在社会历史领域里陷入唯心主义。

把原子的个性错看成物质的共性

  •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乏辩证思维,是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
  • 这是怎样的科学发展水平限制了辩证思维了呢?
  • 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几乎算同一时代的人(大致是爷孙三代)。这同一时代,
    怎样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有了辩证的思维呢?
    辩证思维在黑格尔时代可是风靡一时啊。费尔巴哈算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代表了吧。
  • 费尔巴哈居然不懂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啥时候成了原子的个性错看成物质的共性?
    哪个形而上唯物主义学者有此观点?
  • 教材中的这种没论据的武断的观点,非理性的观点真让人匪夷所思

至此,教材里几乎都是结论,而没有论据,甚至各概念都缺乏明晰的范畴定义和必要的逻辑联系。教材只是讲了一堆这是什么,而没有提问,没有逻辑解答,也没有任何质疑。

接下来,教材开始引入恩格斯与列宁对物质的认知了,并直接讲他们对物质的认知是辩证的物质定义,是辩证的物质观:

恩格斯对哲学的物质观做了唯物辩证的说明:“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0卷579页

列宁确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给“物质”下了经典性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
——《列宁全集》中文2版18卷130页

这里,恩格斯的说明一点儿也不辩证。“总和中抽象”重点就两个字——抽象抽象不是辩证。抽象就是从具体的有特性的总和中提取出普遍的共性。即使是从唯物辩证的讲法中,也看不到这说明有什么对立统一,量变质变以及否定之否定。这说明和后面讲的唯物辩证法一点儿瓜葛都看不出来。而列宁对物质的经典定义更是不简明。当然教科书是对列宁的定义进行了简明的提炼,去掉了意识反映的部分。因为,说实在的,这意识反映就是客观实在的同义重复。

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讲白了,所谓物质,就是客观实在的概念。可,问题是什么是客观实在?我们的教材没有提问,也没有回答,也没有解释。客观实在,在这里就像上帝那样,不能问。——上帝是不可言,客观实在是不能问

到这里,我完全看不到教材讲述的逻辑与道理在哪里,却看到了对主动思考问题的各种形式的否定。而,所谓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概念也就聊完了,教材随后开始介绍所谓的四大意义:

第一:物质对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这独立性、根源性是从哪里来的呢?列宁的定义。物质可以独立于意识,意识不可以独立于物质?从列宁的定义里推论不出这样的独立性根源性的结论。举个例子:你可以意识到我的存在,你这意识是依赖于我的存在。但,你是独立于我的,你不依赖于我。但,你的意识不依赖于你么?我的意识不依赖于我么?物质独立于意识么?你独立于你的意识,还是我独立于我的意识?你的意识独立于我的存在,不能推论出物质独立于意识。从列宁的定义,只能得出意识与物质有联系。如果你的意识与我没联系,你就意识不到我的存在。也就是说物质对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其根本来由是事物原本的独立——你与我的分离,你我各自的独立,你与我之间的联系。这不是意识与物质的独立。你的意识不能独立于你的存在,但当然可以独立于我的存在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这第二个意义,可谓是“白马非马”的诡辩了。什么是“能动的反映论”呢?大家该熟悉能动的概念——思维的主观能动性;这反映论换个讲法叫认识论。合起来——思维的主观能动认识论。
我们再给它换个大家更熟悉的名字——唯心认识论。也就是说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唯心认识论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从前面的内容看,所谓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就是恩.格.斯的说明了呗?前面的分析说明了这个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就是个抽象不是什么辩证,与辩证法毫无关系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统一

对于社会事物,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而不能坚持客观性原则,结果把历史过程理解为一种主观的存在,以至于把人类历史变为所谓“精神的历史”。这就制造了“物质的自然”与“精神的历史”对立的神话。而旧唯物主义本身也成为了“半截子”唯物主义,即仅仅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看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又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与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

在这里,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即所谓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二合一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就是旧的形而上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的历史观。这二者机械地合一后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旧的形而上的历史观是“精神的历史”,是唯心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以实践为基础历史观。这以实践为基础,是如何解释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呢?如何理解物质,就形成了自然观、世界观;如何理解实践,就形成人们的历史观、人生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形而上“半截子”的旧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实践观。应该,无非是可以转化成另一种表达方式——唯物者的实践活动人生观是以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世界观为基础的。但,无精神无思维的实践是个什么呢?肯定实践,否定精神,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实践观、人生观么?然而,人类社会的实践是脱离不了精神与思维的。实践的本质是思维,思维的本质是精神。肯定实践,否定思维,不是辩证,是自我矛盾。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就是肯定实践否定思维的自我矛盾

教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世界观)与历史观(人生观)的解释到此为止。我们再来看一下真正的马克思的物质世界观

在物质的固有的特性中,运动是第一个特性而且是最重要的特性,——这里所说的运动不仅是机械的和数学的运动,而且更是趋向、生命力、紧张,或者用雅科布·伯麦的话来说,是物质的痛苦 [Qual]。物质的原始形式是物质内部所固有的、活生生的、本质的力量,这些力量使物质获得个性,并造成各种特殊的差异。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二卷163页

马克思这里提到的——物质的痛苦,无独有偶,黑格尔在自然哲学中也提到的——任何物体受到刺激,都会表现出“愤怒的自我”。

我们可以从这段描述中,看出马.克.思对物质的理解,依旧是黑.格.尔的自然哲学观点。认为物质的第一性是内在的运动性或能动性。同样,从人的角度看,这人的第一性就是思维的能动性,而不是人的客观实在性(被思维感知性)。我们把这个观点对应到教材讲的恩格斯的说明与列定经典的物质定义上看:
教材对物质的理解——“客观实在性”——这是不同于马.克.思对物质的理解的——“物质内在的能动性是第一性”。

马克思的世界观是——运动是物质的第一性;马克思的人生观是——积极(有思维意识精神的)实践观。
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客观实在性是第一性(可被思维意识反映性);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是——(无意识思维精神的)机械性的(被动性的、思维第二性的)实践观——做一个“螺丝钉”。

我们传统的教育可真有问题。这种问题来自上个世纪的苏联,但至今仍未消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之分析与批判——物质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