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这一年非常不容易,工程难度增强了几倍,但收入却少了足足四分之一。
是什么让这个原本已经杀成一片红海的建筑设计市场再次进入“大清扫”的阶段?
因为中国房地产红利已经所剩无几,在世界两大经济体的贸易战之下,提前进入了挤泡沫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相关行业都会进行一次洗牌,有的人急流勇退,有的人逆流而上。
2018我的收获
2018年对于我本人来说,这是一个挣扎转型的一年,我开始频繁的接触工地现场,大量与甲方沟通,做了许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
这些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让我有机会一窥究竟许多被掩盖的“真实”,从而明白为什么很多明明很简单的事情,在团队执行的时候总是那么困难。比如说为什么老员工总会“进化为老油条”,比如说为什么能力强的人才总是不容易留住,比如为什么现在年轻人更多的会离开建筑设计这个行业,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打算熬几年资历。
但这些问题我不打算细说,因为对现状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因为这些问题在很多行业都存在,而且会长期存在,只不过从来没有像现在那么深刻的体验过而已,简单来说其实一切都是“利益分配制度”的副产品。
庆幸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还是收获很大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如何在面对甲方的时候,保持“平等”的心态进行沟通,为什么说这一点很重要呢?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是一场场“主权”的博弈,获得压倒性优势的那一方就会拼命“压榨”你的劳动力,但与你的收获完全不成正比,最重要是并不能提升自己在甲方心中的地位,就像房价越跌人们越不敢买,太容易获得了,就没有“价值”了。
就算是在这个艰难的时期,项目非常难接,过分的“退让”更多的是在损害公司集体的利益,这也是为什么2018年明明工作量翻倍,仍然收入减少的原因之一。
但明明知道有些项目非常亏本,为什么要继续做呢?因为公司的招牌不能砸,既然已经接下来了,就只能尽可能的做好,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多的在追求“向对方学习”。
说到这里,我必须重点提到一个概念“自己的成长最重要”。
我是一直靠着这种理念走到今天的,所以我从来没有对收入提过什么意见,但5年工作下来,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成长是为了什么?
成长就是为了未来可以获得更好的收入与生活啊!但是现在,未来那个美好的自己,更近了吗?
好像并没有。
再来5年呢?努力的方向对了吗?
传统的建筑设计师如何被颠覆?
再来5年,这个世界已经大不同了。
1,人力成本上升
首先房地产已经无法扭转的进入“平稳期”,但从业人员的数量还是非常庞大的,市场激烈竞争之下,甲方完全可以待价而沽。
更可怕的是因为房地产的开发难度越来越大,一般的小开发商逐渐退出主流,走量的开发模式也即将衰弱,而对于我们这种比较小型的建筑设计公司来说,喜忧参半。
忧的是不走量的模式必然要挑战更高难度的方案设计与施工图标准,但如果价格上不去,就必然面对人力成本过高的局面,如果工资没有相应提高,必然会流失大量新鲜血液,这和传统手工业的历史一模一样。
喜的是规模小的公司,只要领导人有魄力,灵活度会更高,可以通过变化来适应新市场环境。
但人本身就不喜欢改变,人是喜欢稳定的动物,一个人的改变无法对整个公司产生决定性的变化。
2,技术颠覆
随着人力成本的居高不下,市场就会自动优化转而关注更省人力的“人工智能”+“大数据”。
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但真的到那个时候再行动,已经是圈外人了。
只有把建筑设计公司当作一个“数据公司”来运行才可能坐上下一趟车。但这在绝大多数建筑设计公司身上是几乎无法做到的事情。
新工具的诞生总是一刀,把世界分成两波人,一波在使用新工具,一波抗拒使用。
当然新技术并非全自动的,因为建筑设计工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很长时间内都无法完全靠计算机解决所有问题,但可以提升整个工程的效率与可靠性。
但学习成本太高了,所以新的技术人员的出现时,通常不会是现在已经在工作的人。
那个时候,方案主创设计师,更像是一个产品经理,指挥“程序员”写出各种“特性”的建筑。
再估计客户的反馈,优化建筑的特性与效能,而绘图员这个角色将会消失,或者说好听一点是被合并。
人文社区经营者
未来的建筑设计师与现在的建筑设计师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大量人民进入富裕阶级之后,不再只是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
现在中国在进行一种转变,重新以新的方式进行“部落化”,用现在的词语就是“社群化”。
现在的建筑设计方案,更多的是资本为导向,怎么即赚钱又省钱怎么来。
但因为之前赚钱太容易,导致楼盘品质极低,而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一种新的楼盘模式。
坐落于河北省秦皇岛[昌黎县黄金海岸]中区的一个神奇楼盘《阿那亚》,这是一个“全资源黄金海岸社区”,房子本身的设计已经很不错了,但这个地理为止其实非常不好,之所以会非常成功是因为在这个社区里可以给你“融入第二人生”的感觉。
90%以上的业主其实都是来自于北京。平时他们在北京工作,到了周末或者假期才会来到阿那亚。
不过有意思的是,他们来阿那亚并不是为了休闲度假。很多业主都把阿那亚的生活,看作自己的“第二份工作”。
比如说有一个业主平时在北京的出入境管理大厅工作,他到阿那亚是来做民宿的。还有小区的微信群群主“孟姐姐”,是在电视台工作,但她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阿那亚上。
这就好像过起了“双面人生”一样,在北京一个人生,在阿那亚有另外一个人生。你会看到,如果要说这些业主有什么共同特点的话,那可以说有两个。
第一,他们的经济条件普遍比较优越,毕竟住在北京,还能在阿那亚买一套度假房,那肯定是有经济实力的,起码是中产。
第二,他们都希望在阿那亚有自己的 “第二人生”,能够找到自我实现的方式。
随着中国的经济再次起航,这个趋势必然会被放大,而在如今的经济形式下,这种社区建筑设计理念也是一份杀手锏。
但话说回来,如果说传统建筑设计师对建筑物的各种理解很深刻,但关于人文、社区、人的五大需求呢?
与其说这是新的商业模式,不如说这是回到最根本的“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