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庄子》读书笔记

本学期开了一门庄子精读课程。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作有《庄子》,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一定的重要地位。今本《庄子》有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本文对庄子的“大小之辩”及“无用之有用”的思想理论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逍遥游》为首篇。“大小之辩”是贯穿于《逍遥游》的重要线索,“大小之辩”一直以来是人们探讨的话题,庄子《逍遥游》一开篇,就为人们描述着神秘而令人惊诧的事物,庄子以其特有的散文笔墨,将人们带入一个异常宏阔的视野之中,他描绘到,北海有一种鱼,名为鲲,其身十分庞大,可及几千里,之后,鲲又化作鸟,叫做鹏,鹏的背,大得不知道有几千里,奋起而飞时,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但是对这种鸟来说,必须等海风吹起来时,借助海风的力量才能高飞,一直飞到南海歇息。在展示了鲲鹏之后,庄子又向人们展示了小事物的视野。看到鹏身长几千里凭借着海风飞行,一直要飞到南海才罢休。蜩和学鸠就讥笑大鹏说:我们急速起飞,飞到榆树和檀树那么高就行了,有时连那么高也飞不到,落到地上就是了,这样也同样享受到了飞翔的快乐啊,为什么非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海去呢?对此,庄子以一句话点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智不能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有的人起点很高,自然视野就会更广阔,追求也会更高,但,有的人生来就是起点低,他如何能够理解那种高境界,高追求呢?

《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了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大小之辩是贯穿于《逍遥游》的思想理论,是形成逍遥游理论的一个重要环节。逍遥游理论,对古代后世诸多作家甚至对中国现当代的思想家文学家等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让人们懂得了如何正确认识事物的反差性,懂得如何突破时间与空间层面大小的局限,观察与看待事物,从对事物的表面认识,上升到精神境界与人生价值的认识,扩展了人们的思想视野,开阔了人们的心灵空间,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内涵达到更高的境界。

第四篇《人世间》,庄子用三个例子说明无用之用:第4章讲了一个长在神社的一颗非常庞大的栎树为寓言,当一位木匠経过的时候,告诉他的弟子:“此种树造的船就会沉,造为棺材很快就腐烂,作为工具很快就毁坏,作为门户就会流出液汁,作为屋柱就会被蛀虫蚀坏,这是无用的树,所以才长寿与高大。” 第二天又告诉他的弟子:“此树生长在神社,也是自保之道,就可以免得被人砍去当柴火烧了。第5章的巨树,树干不直不能用,叶不能吃,味道晕人三日不醒,完全不能用,故大家都不用它。第6章中,一位残障的人可以免受兵役之征,免战死的危险。

天下万物,无论动物、植物、或微小生物都以生存为第一目标,细小的微生物如引起瘟疫的病毒,因为人类发明的许多杀死这些微生物的抗生素,这些微生物为了自保与求生存,故产生突变,产生了新的病毒。而庄子是处于一个许多暴君控制的战国时代,所以是一个非常时期,一般来说,非常时期则需要用非常手段来解决问题。所以庄子发明了他所谓的“无用之用”。

庄子继承老子之“无为无不为”的思惟,而创造一个新的名词“无用之用”。无为与无用都无害于人与万物,对自然环境不破坏。无为是为国君所设,无建设、无开采、无大建筑、无研究发展,由此,此世界就不会有日新月异的新产品来摧毁这个本来宁静的环境。而无用是为个人的目标,一方面不为暴君所利用而去为害,一方面可以自保。在庄子的“无用之用”价值观下,对于人类个体生命的尊重和爱惜,对于个体价值的发现和肯定,以及对于个体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的追求,仍然是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值得人们深思。对于人们如何选择生活方式、为人处世、理想追求有着一定的思考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学经典《庄子》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