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多了心灵鸡汤,小心让你的心灵变得空虚。

你“喝”过心灵鸡汤吗?

在当今社会,有着相当生存压力的人们往往会“喝”上一口它。心灵鸡汤是一种抚慰性的东西。作为一种激励性的“语言艺术治疗”,它往往充满了正能量,感人肺腑,具有催泪和励志等心理性效果。很多人也因此喜欢上了心灵鸡汤。

然而,心灵鸡汤终究只是一碗鸡汤。喝过了,就没了。它真正能给人的价值,并不多。一味地用鸡汤填补自己的心灵,不仅鸡汤的效用会愈来愈小,可能你的心灵也会变得空虚。

心灵鸡汤的价值不高,原因在于它无法引导你深入思考问题。它很难给你一个深邃的道理。心灵鸡汤是治疗性的语言,它必须以浅显易懂的道理来进行心灵上的治愈。这种“浅显易懂”往往会导向浅薄和片面。

举个例子,有一篇心灵鸡汤,讲述某人坚持不懈终于取得成功的故事,以此引出它要讲述的坚持不懈的道理。坚持不懈,嗯,一个很励志的道理。但是,绝大多数人,阅读心灵鸡汤之前,难道就不知道这个道理了吗?这是所谓的大道理,大道理,它是一个大的宽泛的概念。我们知道要坚持不懈,但要真正在生活中做坚持不懈,大道理是没有用的。现实生活尤其复杂,大道理本身在不同人眼中有着不同的实现形式,这就导致很多时候大道理无法在生活中发挥实际意义上的作用。我们可以说,大道理本身就是一个浅薄的东西。

有的心灵鸡汤用的是些人生的感悟。譬如一些语录:

以前觉得,坎坷的日子就不会庸碌,于是热衷于奔波,后来发现,这才是真正庸庸碌碌。
与其抨击丑恶,不如发现美好
不要羡慕别人,你的劣势可能是你最大的优势。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些话里面蕴含着人生的智慧。但如果将它们仔细进行剖析,就会发现它们实际上只表达了一种人生倾向。只要你想反驳,完全可以反驳得了。我们可以浅析一下,第一句话认为“热衷于奔波”是“真正的庸庸碌碌”,从这点出发,什么才不是“庸庸碌碌”呢?奔波的对立面“安逸”吗?显然,这是个片面的逻辑。第二句将抨击丑恶和发现美好变成两个对立的动作,但实际上两者可以同时存在。并且,抨击丑恶,它也可以促使创造美好。第三句虽有以“可能”的词加以限制,但也正因为有“可能”一词的限制,我们何以判断自己的劣势就是最大的优势呢?

用这样的心灵鸡汤来振奋自己,用一堆满满的正能量的大道理来填补自己的心灵,易让自己的心灵变得空虚。充实自己的心灵,其材料应当是自己在生活中的经历和对生活的思考,这两者我以为是最基本的东西。有些人读心灵鸡汤,是在用它们麻痹自己。在一天的劳累之后,感到生活无望了,就会拿起一篇鸡汤来读,让自己对尚未确定的未来带着些许零星的希望之火。但心灵鸡汤给的抚慰,给的道理,它不是客观的,长此以往,易使自己的思维也因此受到改变,让自己也渐渐的陷入心灵鸡汤所创造的道德温室之中。

请思考一下,读完一篇心灵鸡汤,它给了你什么呢?精神的力量?我们承认精神的力量也是强大的,但想要改变现有的处境,物质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有闲功夫去读心灵鸡汤,不如去做些更有价值的事情,去学习,发展自己的技能。我想这才是更实在的东西。比起心灵鸡汤一时的抚慰,用脚踏实地的成果来激励显然更有效果。

如果想要真正地体验思考的乐趣,汲取精神的养料。我以为首选的应是哲学类的书籍。哲学的学习,不容易让一个人变得偏执,哲学中充分的思考与严密的逻辑,对于锻炼思维大有所益。其次是文学类,这里所指的文学自然是一些著名的有内容的书籍,像《围城》、《活着》之类的书籍。除却哲学类和文学类,像《重新发现社会》《时评中国》等书籍,也具有相当的阅读价值。

在高压的社会生活中,或许偶尔的一篇鸡汤能够陶冶身心,但我不建议将其当做是一种“日用品”。一个人的思考,不能仅仅只是一条浅浅的小河。

你可能感兴趣的:(“喝”多了心灵鸡汤,小心让你的心灵变得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