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霍去病的弟弟,是汉武帝的托孤之臣,是缔造昭宣中兴的关键人物。
如果没有他,汉朝在汉武帝后期就应该走向衰败,一如秦始皇晚期,全靠个人威望压制,一死天下反。
汉武帝毕竟比秦始皇有远见卓识些,所以能在晚期颁布轮台诏(又称轮台罪己诏),缓和国内矛盾。接着选定几位辅政大臣,霍光便是其一。
从诸多儿子中,选择幼子刘弗陵继任,又赐《周公负成王图》给霍光,意欲让霍光辅政,成为周公存在。
明堂受图
当霍光接过《周公负成王图》,也就意味着他接手了大汉的江山。
这一刻,想必霍光心中只剩下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慨了。那么多大臣,汉武帝偏偏选他们几个辅政,几位辅政大臣,武帝又偏偏赐图给他,这是多大的信任,多大的幸运,才能脱颖而出。
我相信,霍光一定很自负,会自比千里马,可是他却没想到真的有伯乐,临危授命于他。汉武帝又岂是托孤八岁的刘弗陵给他,更是将千疮百孔的大汉王朝托付于他。
天下已经受不得半点折腾,好强的武帝之所以会违背自己一贯作风,颁布令天下人侧目的轮台诏。
不是他认为自己这几十年真的错了,而是意识到天下已经沸腾,再不釜底抽薪,大汉王朝就亡了,那他一生的心血就真的付诸流水。那他不是错也得是错,彻底说不清了。
武帝虽已年迈,也做下不少昏庸事,但在生命最后时刻,他回顾一生,发现竟然和历史上的一个人那样相似。再思及那人的一生,武帝终究不能接受那样的结局。
于是武帝终于恢复精明,也知道人不可能超越生死。他打量诸子,有那么一瞬间后悔了,不应该错信小人之言,逼死卫太子,于是心念一动,也就从善如流,饶过了卫太子之孙,他的曾孙刘病己,并恢复其宗籍。
刘病己终于摆脱了牢狱之灾,这个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做过牢的皇帝,终于一定程度的恢复了自由身。
做完这件事,武帝又开始一一打量剩下的儿子,竟无一个可堪大任。都是一些有野心却没有能力的眼高手低之徒。
这时,他的幼子刘弗陵一如既往的跑来找他玩,看着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武帝仔细打量,思考可能性。
最终他还是决定让身边的刘弗陵继任,毕竟改造一个小孩总比改造一个大人来得容易。
有了决定,汉武帝开始为这个小儿子铺平道路,第一步,将他的宠妃,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赐死。防止他死后,后宫乱政。
汉朝后宫干政的传统由来已久,前有吕后,近有窦太后,武帝继位之初,很是吃过此中苦头。因此不愿意刘弗陵重蹈覆辙,而大汉王朝也已经不能再折腾了。
接着又把另几个儿子安顿好,然后开始观察众大臣。他考察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当然最主要的是选定一个能真正理解他心意,可以继承他遗志之人。
这个人一直在他身边,就是霍光。他心腹爱将霍去病的弟弟,爱屋及乌下,把对霍去病的喜爱转到霍光身上。
霍光是一个与霍去病完全两样的人,务实,谨慎,又善于察言观色。跟在武帝身边几十年,既被武帝潜移默化影响,又能完美理解武帝意志。
所以汉武帝决心将刘弗陵和大汉江山托付给霍光,让霍光辅政,保存国家元气,将来继续遗志。
也就是在这情况下,霍光在明堂接受了汉武帝授予的《周公负成王见诸侯图》。不久后,汉武帝托孤,正式把八岁的刘弗陵托付给了以霍光为首的几位辅佐大臣。
风雨飘摇的大汉江山
汉武帝的一生,前期和后期都是比较不顺,但中期的鼎盛时期,纵观几千年历史,也找不到能与之比拟的时期。
可能有人说唐太宗时期中国很强,但了解历史的都知道,大唐的盛世是开元,当然开元之后,大唐就一蹶不振了。
那么开元盛世可以和武帝的盛世相提并论吗?文治方面,开元更胜一筹;武功方面,大汉一枝独秀。
所以有言道:国恒以弱亡,唯汉以强亡。这句话不是没有根据,后期大汉即便再衰弱,凭一地之力,也是可以吊打外族。大唐在这方面,确实是远逊色于汉。
汉武帝执政时期打了太多的仗,打仗打的就是钱粮,就是国力。长年累月打下来,出生人数远远赶不上死亡人数,财富增加比不上花出去的钱。
人民劳役日增,苦不堪言,士林(贤良文学)反战情绪也是日涨。国家财政就要崩溃,民众的忍耐就要到极限。
军队腐败日益严重,政府威信扫地,商业也日渐凋零。盛极而衰的轮回就要应证,大汉该走向衰败了。
自从被兄长引荐给汉武帝,霍光就一直跟在武帝身旁,经历了无数风雨,身边的同事换了无数批。武帝是出了名的不信任大臣,或者说是对谁都只是宠幸一时,无论是妃子、臣子还是儿子。
但凡事都有例外,这例外就出在霍光身上。武帝从始至终都对这个谨小慎微,做事勤勤恳恳,读书也少的霍光青睐有加。
我想可能有爱屋及乌的情感在里面,毕竟他是霍去病的弟弟,武帝把失去爱将的复杂情感全都寄托都霍光身上了。
如果霍去病不英年早逝,也许难逃武将的宿命,但霍去病毕竟一生短暂而又耀眼,留给世人无限遐想。
当他听闻卫太子反叛时,当他得知李广、李陵事迹时,当李广利接连让他失望时,当武帝执政后期,无将可用时……
每当这时候,武帝大概都会不由自主的想到那个意气风发,千里奔驰的霍去病。
众星璀璨的时代已经过去,群星暗淡,旧的已经逝去,新星还没发出自己的光芒。其实伴随众星凋零的,更有天下民众的希望。
秦有暴秦之谓,但秦始皇统一天下也不过征战十几年,动员的不过是关中、巴蜀之地的民众钱粮。
从统一天下到二世而亡的这十几年,算是真正的动用天下之力,弄了三大工程,修长城、建关中(阿房宫、秦始皇陵)、征百越。
但这些如何能与汉武帝时期的战争相提并论?
开西南、灭南越、亡朝鲜、通西域……这些都只是开胃小菜,真正的大餐是出击匈奴,扬威西域。这都是动用数以万计,甚至十万计的军队,与之配套的民夫更是数倍于兵。
秦始皇也只是在国内折腾了十几年,可汉武帝硬是把天下打了个遍,这一打就是四十多年。和秦始皇一比较,不仅范围更大,时间更长,对后世影响也就更大。但相应的,对百姓的伤害也更大。
我们不能只看到那些光鲜的一面,而忽视这一切所付出的代价。
天下在汉武帝长年累月的折腾下,已经满目疮痍,人民活不下去了。秦末故事已经在酝酿之中,但汉武帝的时日已经所剩无几。没有精力来调整,来挽救江山。
所以能做的只有挑选合格的接班人,让继承者来替他收尾。
汉武帝临终之前指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执政,汉朝也进入了长达二十年的大将军时期。
霍光的大将军相当于日本的幕府将军,大将军时期也就相当于日本幕府时期。
大将军时期
霍光是最懂汉武帝的人,不然也不会几十年不犯一个错误。都说伴君如伴虎,可霍光凭借自身性格和对汉武帝的了解,半生陪伴下来,最终得到武帝认可与托孤。
天下已经疲敝,霍光循着武帝晚年的轮台诏,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休养生息。
但是他始终不忘兄长和武帝的梦想,他毕竟是霍去病的弟弟,是最能继承汉武帝遗志之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梦想,可以说,他霍光就是霍去病与汉武帝生命的延续。
同时他也不愿意一辈子笼罩在兄长霍去病的光芒之下。他不想永远跟在兄长身后,而是想和兄长并驾齐驱。
为了这个理想,霍光无暇顾及家庭,以至于子女都成了有各种缺陷的人,他不知道,这是因为父爱缺席的缘故。而子女之所以都长歪了,根源还在于他妻子身上。
这又为日后霍光一死,霍家就被满门抄斩种下了前因。
也许霍光意识到他死后霍家的命运,但为了梦想,他无暇顾及家庭。
巩固统治
霍光在武帝时期,只是一个侍从,属于内朝一员,但是内朝毕竟只是武帝的私人机构,不像外朝那样有着天然权威。
一个没有背景,没有功绩,没有声望,没有班底的内侍,突然临危受命,接受国家大权,如何服众?
霍光面临的挑战和危机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只是有的被他悄无声息的解决于萌芽之前,有的被他雷厉风行的击破。
霍光是谁,他是跟在汉武帝身边最久的臣子,几十年没有犯一点错。这是何等的精明与谨慎,不说其他,单单是为人处事方面,绝对甩同时代的人几条街。
卫青厉害吧?董仲舒厉害吧?李广利厉害吧?太子刘据厉害吧?可是他们都有始无终,唯独霍光,可以例外。这难道不能说明问题?
霍光最让武帝看中的,除了对汉室的忠诚,就是这谨慎不出错的性格,大汉不能再折腾了,霍光就是能让大汉不折腾的人。
五大臣辅政局面形成,五人中两个外臣,三个内臣。
外臣以丞相车千秋为首,以桑弘羊功劳最大。内臣以霍光为首,金日磾、上官桀次之。
但是,车千秋会做人却不能任事,桑弘羊只会做事不会做人,上官桀会做人却不会做事,所以他们都不是霍光的对手,也不能将走到悬崖边的大汉拉住,并使之沿着正确道路继续前进。
剩下的金日磾,是唯一一个可以和霍光相媲美的对手,至少在为人处事方面,不会比霍光差。但唯一不如霍光的地方在于,他是匈奴人。除此之外非要找不足就只能是命短和运背。
武帝托孤五大臣,可以说各有优劣,唯一找不出毛病的就是霍光,因此也只能授图给他。
霍光做为内朝第一人,又因为丞相车千秋不争权,于是成了名副其实的托孤五大臣之首。这大概是内朝压制外朝的首个案例。
但是霍光虽然没有能力和人格上面的问题,却也有资格上的缺陷,哪怕汉武帝为他背书,赐予《周公负成王图》,也不能完全消除质疑之声。
于是考验霍光执政的攻势接连而来,燕王刘旦之乱,上官桀、桑弘羊之乱,相继被他解决。盐铁会议,更是一次影响深远的会议,桑弘羊和贤良文学之间的经济思想之争,在大将军霍光支持下,桑弘羊落败。
其实两边都是霍光的“敌人”,桑弘羊是政敌就不用说了,贤良文学更是要全盘否定汉武帝,这和继承武帝遗产和遗志的霍光,根本没有缓和余地。
但事实上,霍光却是借贤良文学之手,挫破了桑弘羊不可磨灭的功绩――盐铁专营。
经过这几起政治事件,局势大变,首先是托孤五大臣仅剩下霍光、金日磾、车千秋,不久金、车二人病逝,霍光更成了唯一的托孤大臣。
加上天下质疑,以及有能力威胁他的敌人,在两次叛乱中走上前台而被一网打尽,大将军霍光自此可以说是大权独揽。
迎回苏武
霍光一生做事很多,但让我敬佩的并不都是那些叫人耳熟能详之事。当然也有些事,我们可能听说过,却不知道那是出自大将军之手。
比如成就苏武千古节气,比如重回西域,让西域得以归属中国。仅此两件事,就足以让人称赞。
苏武是霍光的好友,同是太初年间随侍武帝身边的六个杰出青年之一。另外四个,正是李陵、司马迁、金日磾和上官桀。
他们相当于是同班同学,武帝是师长,最优秀的同学是李陵、司马迁和苏武,但他们都在太初年间被改写了命运,只有霍光三人走到了最后,成了五大辅臣之三。
霍光是难以忘记当年那个试图通过三寸不烂之舌就让匈奴臣服的同学苏武,哪怕过去了十几年,他也想知道同学苏武是否尚在人世。如果在,就接回来,让他享享清福,毕竟同学一场。
就这样,几次出使匈奴的使臣,都带有同一个目的,接回苏武。
第一次失败,单于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多年,汉使无功而返。但是精明的霍光知道,苏武不可能死去,单于更不敢杀汉使,毕竟杀汉使等同于对大汉宣战。
没人能真正打败汉朝,汉朝可以输一次两次,甚至十数次,但其他国家哪怕输一次就伤筋动骨,这就是大汉的国力,不可战胜。
霍光没有放弃接回苏武的愿望,但毕竟相距太远,他也无能为力。好在这次出使,让一个人得知消息,这人正是苏武使团的临时工常惠。
当他得知汉使讨要苏武一行人却无功而返时,知道等待十几年的机会终于来了,他相信汉使还会再来,于是事先和看守他的匈奴人打好关系,为汉使再来时,能接近汉使做准备。
果然没过多久,霍光再一次派人出使匈奴,这次常惠终于因为提前准备,得以面见汉使。
临时工常慧是一个怀才不遇之人,能力是有的,人品也是有的,唯一欠缺的只是施展舞台。这一次就是他能名垂青史的关键,他面见汉使后,对汉使说到:你要这样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打猎,射中一只大雁,雁腿上系着帛书,言及武在某泽中。
汉使见到单于,用常慧教的话质问,单于大吃一惊,真以为苏武鸿雁传书,使大汉得知消息,于是只好承认道:苏武没死,在北海牧羊,约定归还苏武等人。
于是滞留匈奴十九年之久的苏武一行人,得以生归长安。只是苏武去的时候,还是壮年,回来已经须发俱白,而出使的一百多号人,也仅仅只有九人回归。
而他们九人得以生还,除了归功于常慧的机智,更应该记在大将军霍光头上,毕竟是他一再坚持,才有了这名垂千古的故事,并且得以流传于世。
当然迎回并大势宣传苏武等人,也是为了转移注意力,更是巩固统治之举。
苏武回归后不久,他的儿子和桑弘羊、上官桀叛乱,被霍光镇压,但是霍光并没有殃及无辜,苏武得以幸免。
经营西域
如果霍光不是经营西域有功,我应该不会专门写他。毕竟三千年信史中不知道涌现出了多少英雄豪杰,怎么也不可能写完,霍光虽然杰出,但杰出的又岂止霍光一人?
霍光做为汉武帝的继承人,继承了汉武遗志。汉武帝晚年颁布轮台诏,撤回西域的屯田兵,以示天下他将休养生息的决心。
但这只是汉武帝的权宜之策,他的梦想仍然是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武帝没有做到的事,现在轮到霍光来做。
他还年轻,经过十几年的休养生息,大汉总算是缓过劲来,重返西域于是就提上日程。
从汉武帝开始经营西域,到霍光重返西域,仿佛定下了一条铁律:凡国势强盛,必经营西域!
无论汉唐,还是元清,只要国势强盛,势力都遍及西域。唯独明朝例外,放弃经营西域,所以两百多年外患不断,终不如汉唐之强盛。
霍光经营西域的开端,是派使前往大宛,迎接汗血宝马。自此李广利两征大宛,签下了城下之盟,大宛每年要进献两匹汗血宝马。但汉武帝颁布轮台诏后,汉使绝迹西域已有十几年,大宛也就断了进献之约。
霍光既然要重返西域,如果不想出动军队,出使就是最好的选择。当年花了几年功夫,需要透支国力远征的大宛,是靠几句话就能妥协的主?
显然不是的,但毕竟远征大宛也就过去不过二十几年,当事人还都存在。换句话说余威尚在,一切皆有可能。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曾经为汉武帝赶马车的缘故,霍光选了一个管马的小吏,出使大宛。
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头不小,但如今知名度貌似并不高。他叫傅介子。
他大概是历史上第一个投笔(弃觚)从戎之人,只是他扔的不是笔,是觚,也就是书简。史载“傅介子年十四,好学书,尝弃觚而叹曰:‘大丈夫当立功绝域,何能坐事散儒。’”
可惜的是,他这第一人,竟然被效仿者光芒掩盖,也是够倒霉的。一百多年后,班超效仿傅介子之举,来了一个投笔从戎。
“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看看人家班超,效仿傅介子弃觚之举,却真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他们二人前后呼应,因此才有了“弃觚投笔”的典故。
傅介子是一个有勇有谋之人,或者说勇大于谋。所以才能出使成功,威服西域各国。
与张骞类似,傅介子也是自荐,和汉武帝一样,霍光也看人极准,大胆启用新人。所以,张骞之后,第二个纵横西域的汉使出现了。
傅介子,虽然没能迎回汗血宝马,马在中途病死了。但却在龟兹一举灭杀匈奴使者,得以扬威西域。第二次出使,斩杀亲近匈奴的楼兰王,不仅让西域各国再不敢轻视汉朝,更成了后世“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典故之一。
傅介子因此得以封为义阳侯,成了后世班超学习的榜样。
出使的成功,标志着霍光经营西域第一步完成,此后汉使不绝于途,和乌孙的联系也重新建立,在乌孙坚守二十来年的解忧公主,终于能发挥作用了。
霍光派与解忧公主有旧,并且在促使苏武回归有功的常慧出使乌孙,担任护乌孙使者。他开始布局,准备一举灭亡匈奴,完成兄长霍去病和汉武帝的终极愿望。
公元前72年,16万大军分五路出塞,联合乌孙5万兵,攻击匈奴。匈奴败逃,不久恰逢雪灾,部落损失惨重,与此同时丁零等部落群起攻击匈奴,匈奴开始衰败。
这次出击霍光虽然没能完成灭亡匈奴的战略目标,却也沉重打击了匈奴,匈奴开始一蹶不振。可惜的是,积十五年之功,对匈奴却是伤而未亡,没能完成灭亡匈奴的目标,三年后,霍光带着遗憾而走,一如当年兄长霍去病和汉武帝。
但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历史使命,压倒骆驼的绝不是最后一根稻草,霍光和霍去病、汉武帝一样,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可以了,剩下的留待后人去做。
不然把后人的路走完了,后人无路可走,那不就成了“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也就该亡了。
死后局面
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公元前65年,霍家谋反被灭族。公元前60年,霍光死后八年,汉宣帝设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汉朝版图。
匈奴问题也在汉宣帝时期,得以解决,至此后匈奴再也不是西汉的主要威胁。
霍光,做为汉臣是合格的,虽然权势滔天,却也是有功于国家,有功于大汉。如果没有他,那么汉武帝之后,汉朝就应该进入漫长黑夜,直至灭亡,就不会有昭宣之治的中兴局面。
如果非要找一个类似案例,那就是武则天之于大唐。霍光却比武则天做得更好,而且没有篡位,始终坚守臣道。
他是真正的三朝元老,跟随汉武帝三十四年,并成为托孤大臣。辅佐汉昭帝十二年,将走向悬崖的汉朝拉了回来。辅佐汉宣帝六年,使汉朝沿着正确方向继续前行。
从而有了一个可以和文景之治相媲美的昭宣之治。大汉中兴了!
前三十几年,他是学生,是不被众人认可的内侍,但霍光懂得学习,几十年如一日的学习千古一帝的处世之道,耳濡目染下,竟修炼成型,成了大汉的扫地僧,成了汉武帝和汉宣帝新旧两轮太阳交接时,代替太阳普照天下的明月。
霍光一生勤勤恳恳,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国家大事上,唯恐有一丝差错。也正因为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到国事上,对家人疏于管教,特别是对子女教育的缺失。以至于霍家子女,统统被夫人霍显带歪了。
霍光生前,夫人霍显为了让女儿霍成君上位,指使御医毒死皇后许平君。在霍光病逝不久,夫人霍显又与下人通奸。最后更是教唆子婿叛乱,导致霍家灭门。
堂堂霍氏,在霍去病、霍光两兄弟努力下,好不容易成为显贵,最后却因为家教缺失,落得个不得善终局面,让人惋惜!
好在,此事与霍光无关,霍光得以成为第一个以天子规格下葬的臣子,并成为汉宣帝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这也算是他死后的哀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