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散丨清梦初回古悲秋

本文参加“秋冬的记忆” 联合征文活动“秋之韵”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总会看见不同的秋,但从古至今,除了终日辛勤劳作的农民伯伯喜迎“春播一粒种秋收万担粮”的丰收之外,大多数文人墨客,对于秋天的感情,远比冬天还更要来得冷漠。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唐代大诗人“诗圣”杜甫面对风急猿哀,落木萧萧的秋景所发出的感叹,暮年逢秋,漂泊无依,使得秋天总是带着一层厚重的气息。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句诗出自晚唐大诗人杜牧的《秋夕》,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不懈地追求,可秋天的夜来得那么寒冷,坐在冰冷石阶之上的宫女,却迟迟遥望着牛郎织女,久久不肯入睡。这少女满怀的心事,伴随着”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的秋夜,更平添了秋天的一份悲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说到秋,又不得不提到北宋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中秋佳节,本是家人美满团聚之时,可皓月当空,亲人却远隔千里,只有把这深深的希望寄托给这一轮明月,把彼此相爱的人结合在一起。在这偌大豪放的意境当中,作者乐观旷达之中却流露出了一丝中秋佳节的遗憾,更让秋天拥有了一丝分离的气息。

秋天,就在这一首首传世经典当中,成为了厚重、悲凉、分离的代名词,那古人是什么时候逢秋悲寂寥的呢?宋玉在《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慨,可以说就开启了文人悲秋的先河。而到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以说勾勒出的一个天涯游子在秋日黄昏中茫然、孤独、疲惫、感伤、无奈的情态,使得悲秋达到了一个顶点。

而古人之悲秋,一悲自然之气。人感秋气而衰,是自然之理。“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触景而生情。秋天落败的场景总是让人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人生短暂的生命觉悟。古人悲秋,二悲其己。“物逐情移,境由心造,苟衷肠无闷,高秋爽气遽败兴丧气哉?”古人悲秋的文人墨客,大多数都是心中郁郁不得志,或飘散零落,或家人逝去,或国土沦丧,再遇到万物调零,气温下降的秋季,便“以人当秋,则感其事更深,亦人当其事而悲秋逾甚。”古人悲秋,三悲其属。古代处死犯人的时间就是秋天,因此有“秋后问斩”。而国家之间的相互攻伐,大概也总是要在秋天来进行,所谓“沙场秋点兵”。秋天,本就生活极为困苦的百姓,却还要忍受奴役、失去亲人、甚至置身于战争的血腥、恐惧与痛苦之中。怎不让属于国土,世人之中的文人黯然神伤、悲悲切切。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就是对其国土人民的人文关怀和悲悯,就是对历史和文人生命意识的勇于传承。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们今天站立在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听空山新雨,晚秋习习,携斛上舟,赏月通饮,也不能忘却了同样的月明之下,古时的文人墨客们,心中那浓厚的悲秋意识和融入血脉的家国情怀。

你可能感兴趣的:(秋冬.散丨清梦初回古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