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大决战”,新瓶旧酒才弥香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与前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相似,今年的主旋律影视作品注定百花齐放,异彩纷呈。《觉醒年代》还没来得及恶补,《大决战》又来了,真是好剧连连,应接不暇。

说实话,《觉醒年代》重现我党成立前后的那段黎明曙光,风雨如晦,艰苦卓绝,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看起来揪心,想起来伤怀。而《大决战》回顾我党深受民心拥戴下的挥师挺进,气势如虹,摧枯拉朽,从胜利走向胜利,打倒反动派迎来新中国。看起来过瘾,想起来振奋。

王树增老师的力作《解放战争》(两卷本),我看了将近三遍。书中翔实的番号、数字、地名,无不提醒读者这是来自历史的客观叙写;宏阔的场面、局势、群像,无不昭示我们那是决定民族前途命运的生死抉择;生动的情感、举止、言语,无不启迪后世人民和人民子弟兵才是赢得胜利的依靠力量;而精辟的评述、辩驳、反思,无不再次验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才是先知先觉的至理名言。关于三大战役的描述,大气磅礴,纵横捭阖,既有画面感,又有连贯性。本书堪称战争题材报告文学的典范,又为纪实小说和采编故事创作立下标杆。

众所周知,囿于审批的敏感性,观众的公认度,聚焦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或电视剧,历来是突破创新难,锦上添花难。从电影《三大战役》系列到电视剧《解放》,反映解放战争尤其是大决战的优秀影视作品我都反复看过。对于基本史实,人物形象,拍摄手法,详略处理等也已耳熟能详,如数家珍。越是如此,对于央视热播的《大决战》越是期待,越是挑剔

图片来自网络

从演员阵容上,除了饰演宋美龄的刘涛在气质、表演上备受诟病归入败笔外,王劲松(蒋介石)、于和伟(LB)、林永健(聂荣臻)等“老角(色)新人”令人眼前一亮,惊喜不断。而唐国强(毛泽东)、刘劲(周恩来)等定制“特型”的用心演绎更是戏中有戏,炉火纯青。在我看来,这类大制作、大手笔,编剧导演制片固然至关重要,但主要演员的遴选与使用更是作品的灵魂,收视的保障。

图片来自网络

再看剧情,从大场面到小细节,该剧都布设精妙,取舍得当。眼下剧中三大战役阵仗还没拉开,在此仅列举细节三处。第一例:国共和谈毛泽东飞赴重庆,蒋介石先是在接机途中突然反悔不去亲迎,后在接风宴前对一罐辣酱莫名光火,但到了宴上却借助它虚情假意,阳奉阴违。第二例: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共产党毅然退出伪“国民大会”,周恩来在受监听电话中与毛泽东敞快聊天,不想战友之间关于“白菜馅饺子”的生活化亲情沟通,竟被国民党特工视为暗语百般破译不得其解,也让生性多疑的蒋某人惶恐恼羞。第三例:陈兵张北力图张家口的“华北王”傅作义,与同非嫡系的北平行辕主任、桂系枭雄李宗仁在坝上草原露天涮肉,不仅有一语双关、心照不宣的隐喻,还有直抒胸臆、放胆揭批的纵论。以上细微之处的呈现,绝对可谓是以小见大,四两千斤。

最后,不免来说说实破与创新。包括以上多处细节在内的伏笔埋设,是迄今为止许多同类影视剧自叹弗如的。而该剧对蒋介石角色的塑造,则更是丰富大胆,立体多面。比如,蒋对美国特使的不满毫不掩饰,当面驳斥甚至拂袖离席;蒋对军事指挥,时而霸道无比,时而优柔寡断;蒋对“泥腿子、土包子”向来轻蔑,却又不得不理亏认载,自相矛盾,等等。

联想到其它剧中,建国初期蒋公默许海军舰队取道海峡开赴西沙(也可能是南沙)的民族大义,还有听闻蒋公离世消息后毛主席面容凝重的几声叹惜。可见,尊重历史与还原真实同样重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我们将会有创新突破的更大空间。

还有,剧中对“红色特工”郭汝瑰的角色定位也颇具挑战。一方面蒋对其信赖倚重,足见“智库”乏人;另一方面郭内敛深藏,足见“卧底”有方。这种昭彰在以前少见,至少在我印象中鲜有涉及。

大剧惊艳上演,好戏还在后头。不宜多讲,浅尝辄止。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现“大决战”,新瓶旧酒才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