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施的时空观

惠施是战国时人,胡适说他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80年到公元前330年之间,庄子和他既是论战对手又是朋友,在《庄子》中多次提到他,但惠施的生平和学说,大多已经失传,我们能知道的已经很少了。

现在一般把惠施和公孙龙等人归入“名家”,胡适认为他们都应该算作“别墨”,即墨家的别一支派,这一流派较早地对“科学”进行了研究。

我们从一些古籍当中可以零星地找见惠施的一些关于“时空”的观点。《庄子•天下篇》所载“历物十事”是惠施的“时空观”的最突出体现:


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二:无厚不可积也,其可千里。

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五:大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六:南方无穷而有穷。

七:今日适越而昔来。

八:连环可解也。

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十:泛爱万物,天下一体也。


惠施认为,一切有关“空间”的划分和区别,都是虚假,不存在的。

他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意思是说大到极点的东西已无外围可言,叫做“大一”;小到极点的东西已无所包容,叫做“小一”。事物到了极点,反而没有了界限。古人把空间称为“宇”,惠施说“宇”是无穷无尽,没有间断,不可分割的。“大一”就是“宇”的总体,“至大无外”符合现代物理学对宇宙大小的解释:宇宙没有边界,当然也就没有外面;“小一”是“宇”的极小单位,“至小无内”符合现代物理学对基本粒子的定义:基本粒子非常小,没有内部结构。但无论大还是小,其实都是“宇”。他还说“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意思是认为物质(“小一”)不累积成厚度,就没有体积;但是物质所构成平面的面积,是可以无限大的。所以“无厚不可积”和“其大千里”还是同一个东西,是无穷无尽、不可分割的“空间”。

惠施认为,我们依照指南针确定方向,却不知道“空间”是每时每刻都在移动的,早晨的“南北”,已经不是晚上的“南北”了。惠施论空间,似乎含有地球是圆的和地球转动的道理。他说:“南方无穷而有穷。”地球是圆的,所以南方可以说是有穷,也可以说无穷。有穷,我们把南极点作为最南方,它有尽头;无穷,地球是圆的,一个方向其实是永远没有尽头的。他还说:“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燕在南,越在北,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无论那个地方,北方的北方,南方的南方,都可以说是中央。这个意思在“天与地卑,山与泽平”中就更明显了,地球是圆的,而且在旋转,所以上面是天,下面也是天;上面有泽,下面还有山。也就是说天与地的高低一样,山与水泽一样平。惠施以此说明高低之别,只具相对意义。还有“今日适越而昔来”,我今天晚上到越,有的地方的人却认为我昨天到越。因为在不同地方,时间是不同的。由此看来,一切空间的区别,都不过是我们为了实际上的便利起的名称而已,其实都不是实际的区别。空间的大小、远近、高低等等区别,都不是实有的。

其次,惠施认为对“时间”的一切分割区别也是虚假的,不存在的。

古人把时间叫做“宙”,一时、一刻、一刹那,叫做“时”,“宙”也叫“久”,是“时”的总名。“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也可以说明这个道理,“大一”就是古往今来“久”,“小一”就是极小单位的“时”。但“时”无论怎样小,还是时间,所以时间也是无穷无尽不可分割的。“今日适越而昔来”也和时间有关。东方半夜,西方日中,今天到越,在西方人看来就是昨日。由此可见,什么半夜、日中、今日、昨天,都是人定的,并不是实际存在的。

惠施还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意思是太阳刚升到正中,同时就开始西斜了;一件东西刚生下来,同时又走向死亡了。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在同一个时刻,都存在着两种时间的状态,那就是既在这个时刻又不在这个时刻。就每一个时间点来讲,我们都是从生中来,我们也都是向死亡走去。也就是说,我们人生中的每一个点,都存在着生与死的两种状态,都存在着从生中来到死中去这两种状态。

总而言之,惠施认为一切空间时间的划分区别,都不是实有的。惠施的结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世界是一个都统一的整体,人要“泛爱万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惠施的时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