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辉东《论语史鉴》11·11严嵩父子的邪恶人生!

第11章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渊:回水也,象形字。渊的甲骨文外部像岸,中间像水的样子,合起来像一个中间有水洄流的深潭,本义指回旋的水,如《管子》曰:“水出而不流曰渊。”

      渊后引申指水深不见底的深潭。又引申指深、深厚。如《诗·卫风》:“秉心塞渊。”

      渊源指深水的源头,比喻事物的本源。出自《三国志·管宁传》:“测其渊源,览其清浊,未有厉俗独行若宁者也。”

    渊也指鼓声,如《诗·小雅》:“伐鼓渊渊。”

    渊又指姓,《世本》中有提到齐大夫渊湫。

门:象形字。“门”字在甲骨文中由两扇门构成,或由两扇门上面加一横木构成。甲骨文的“门”正反映了商代晚期房屋建筑中门的结构。

      从甲骨文到楷书,形体相同,即左、右两竖像门轴,相对两幅像门面,正像门的样子,似可看作独体象形。

      《说文解字》将它解为由二户构成,而“户”本为单扇门之形,可正反书写,不影响其音、义,属独体象形,则门既由两个独体象形的户构形,又和户没声音关系,这样一说,“门”就是会意字了。

      简化字“门”来源于东晋以后,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等许多书法家的草书,到了唐代,草书楷化成“门”。

      “门”就是房屋的出入口的遮挡物。一门之内所居常为一家人,门也就是一家人的出入之口,由此“门”引申为“家”、“人家”、“家族”、“门第”等意思。

      日常生活中凡是和“门”具有相似性的事物,往往都会用“门”来指称,门是出入口,从这个特征出发就延伸出了“阀门”、“气门”、“油门”等说法。

      门所具有的特征是独体为户,由此就有了派别的意思,于是就可以说“门派”、“门生”、“门人”、“分门别类”,等等。

      《易·同人》:“同人于门。”注:心无系吝,通夫大同,出门皆同,故曰同人於门也。

      又凡物关键处,皆谓之门。《易·系辞》:“道义之门。”疏:物之得宜,从此“易”而来,故云道义之门,谓与道义为门户也。又《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中医中有命门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两肾俞之间,当肾间动气处,为元气之根本,生命之门户,故名。

    《周礼》云:“公卿之子入王端之左,教以六艺,谓之门子。”凡是公卿、大夫之子,都须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以便入仕为宦。能为宦者,即时出入王公府第时可从正门行走,故称门子。

      门也指中华姓氏,各诸侯国均有司职守卫城门者,被称为门人,亦称门子。其后人有以“门”为氏者。

全文理解为:

      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做。”学生们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干的呀。”

      孔子是反对厚葬的,他曾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丧葬应该以哀悼心诚为本。

      孔子的弟子子游也说过:“丧致乎哀而止”!《礼记·檀弓》也记载:子游问丧具,孔子答以“称家之有无。”

      《弟子规》也说: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意为:衣着要追求清洁,不该追求豪华,还要看自己的身份和家庭条件。

      颜渊家贫,丧葬应该量力而行,没必要浪费钱财。

      另外,颜渊生前清贫朴素,一直循礼而行,死后厚葬,亦违背其本心。

      孔子一直主张以礼办事,把个人情感与社会礼制分得很清楚。他反对任何越礼的行为,坚决维护礼的神圣性。颜回一介平民,从未出仕,所以厚葬不合礼。

      孔子反对厚葬颜回实为爱之以德,不是爱之以情,这是一种理智的爱。如果厚葬他颜回,会让颜回落得个违礼的恶名,陷他于不义,这就不是真正爱他。

  司马光曾说:“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如果没有很好的教儿女道德、仁义,这就等于害了他。

严嵩父子

      在京剧、豫剧以及各种其他传统地方戏曲中,这对父子的形象就是祸国殃民、贪得无厌、残害忠良的大奸大恶形象。

      但是,严嵩也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年轻的时候被誉为“神童”,后官至内阁首辅,同时,他也是个书法家,他们之所以后来会逐渐走向邪恶,和父亲的教育是脱不开关系的。

      严嵩出生于今天江西的新余分宜县,他的父亲严淮算是个文化人,非常醉心于权利,但一直都没有考取功名,所以他把希望寄托在严嵩身上。

      严嵩五岁在严氏祠启蒙,九岁入县学,十岁过县试,十九岁中举,二十五岁时,进士及第,加庶吉士。

      但是年轻时候的严嵩并没有得到重用,只是被下放到南京担任地方官,反而是比他更晚入仕的老乡夏言风头更盛。

      嘉靖皇帝的登基是有偶然性的,嘉靖三年,以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明武宗旧臣们要求明世宗嘉靖皇帝立自己的大伯明孝宗朱祐樘为皇考(即名义上的父皇)由此完成合法继承。

      没想到刚登基不久的嘉靖皇帝不答应,坚持要以自己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为“献皇帝”入太庙。

      当时几乎所有的大臣都极力反对,因为这样做在他们看来就等于“江山易主”了。嘉靖非常恼火,当场廷杖了数十个反对的大臣,甚至有些年迈的大臣被活活打死在现场,可就是不愿意松口。

      就在此时,时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的严嵩上表,义正言辞地支持嘉靖皇帝“小宗入大宗”。

      孤立无援的嘉靖皇帝顿时喜出望外,马上任命严嵩主持入祀大礼,礼成后重赏了严嵩。

      尝到甜头的严嵩,从此加倍的奉承讨好嘉靖皇帝,支持他炼丹、支持他崇信道教,还写得一手好青词(道教祭祀仪式上用的祝祷词),于是越来越受到嘉靖皇帝的信任,从此加官晋爵,平步青云,官至内阁首辅,权力近似于宰相。

      而“官二代”严世蕃呢,也不是我们一般所想的酒囊饭袋,他机智敏锐,体察圣心的本事比起父亲严嵩是青出于蓝,一手青词写的更是炉火纯青,据说经常替父亲代笔。

      后来,严嵩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都会暗中“请教”严世蕃,以致民间有“大丞相”,“小丞相”的说法。

      严世蕃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他是仰赖父亲的势力在国子监读书,走“绿色通道”直接入仕,承袭严嵩的势力,官至刑部尚书。

      父子二人可以说是只手遮天,叱咤风云二十年,公开卖官鬻爵,大肆敛财,奢华享乐无度,导致百姓敢怒不敢言,大臣皆侧目。

      在这二十年里,凡是弹劾过他们的大臣几乎都没有好下场,比如杨继盛、比如沈鍊。

      纵横朝野20余年的严氏父子,终究遇到了他们的对手——徐阶。作为一个同样被嘉靖皇帝重用,同样混迹官场几十年,同样对嘉靖皇帝的性格和心理了然于胸的人,徐阶“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徐阶指使有名的道士暗示嘉靖皇帝严嵩是“奸臣”,又适时派人呈上严嵩父子的罪状,矛头直指“作乱、通敌、谋反”三个嘉靖皇帝最忌讳的话题,最终让嘉靖下定决心铲除了严氏的势力。

      但是有意思的是,严世蕃因罪被斩首示众,妻子家眷被发配充军,全部家产充公。可是无论群臣怎样上奏揭露严嵩的罪行,嘉靖皇帝就是不肯杀严嵩,只是下令让他致仕(退休)。

      那么,为什么嘉靖皇帝杀了严世蕃,却不肯杀严嵩呢?其实嘉定皇帝杀严世蕃是因为他的野心已经太过膨胀了,不仅让未来的皇储裕王给自己送礼,并公开宣扬“天子的儿子都要给我送礼。”

      严世蕃还在风水宝地建立规格堪比皇宫的府邸,私库更是富可敌国,房里用的是价值连城的象牙床和金丝帐,连严嵩看了都自愧不如。

    严世蕃仅仅是册上有名的妻妾,严世蕃就娶了有27房,那些无名分的侍女和丫鬟更是不计其数。嘉靖又怎么可能容许这种得意忘形的人存在呢?

      但是严嵩不一样,他始终是清醒的,也是对皇帝保持忠诚的。皇帝之所以重用严嵩就是因为他需要一个靶子,成为文官们攻击的目标,替自己挡住所有的口诛笔伐。

      不过,嘉靖皇帝虽然没有杀严嵩,但他对严嵩的处罚其实比严世藩更狠。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严府被抄,唯一的儿子严世蕃被斩。此时的严嵩已经是一个83岁,一无所有的耄耋老人了。

      两年之后,严嵩就去世了。据说他人生的最后两年是以乞讨为生,死后无人安葬,只好草草埋在乱葬岗。

你可能感兴趣的:(赖辉东《论语史鉴》11·11严嵩父子的邪恶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