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经济学(28):从微观出不清市场到宏观周期性运行

全书PDF下载:https://pan.baidu.com/s/1VfHsY6R0D7BgH7y_O8jr4g

|张明 著|

二十八、经济周期

真实的经济运行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看看。

资本主义社会在进入大机器工业时期以后,从19世纪初叶开始,每隔若干年就要经历一次经济周期或者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通常是在经济最繁荣的时候爆发的。

初始,大量商品突然找不到销路,非自愿的存货堆满仓库,厂商利润率急剧下降,资本周转感到困难。

然后,厂商缩小生产规模,先是缩短开工时间,继之解雇大批工人,成千上万的劳动者陷于失业或半失业的状态。工资水平和工资总量急剧地下降。劳动者们的收入减少,使得厂商的商品销售更为困难,以至于把牛奶等一类易坏商品倒入沟渠,社会生产的产品被社会无谓地抛弃。空前激烈的市场销售竞争使得基础比较薄弱的厂商纷纷破产,全社会资本存量缩小,资本的更新和投资更无从谈起。而这一切使得社会基本消费力量(人们的消费开支和厂商的投资开支)的购买力更进一步降低。社会购买力的急降,引起了商品价格的猛烈下跌,激发新一轮的市场竞争,又有许多工人解雇和许多企业破产。这一链式反应过程如水中投石后的涟漪,一波又一波地不断扩展。

在危机时期,许多工商企业由于商品销售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债务,引起整个信用支付的紧张和货币信用的危机。这时,大家都不愿再用赊销的方式出卖商品,而只要求以现金进行交易。对于现金的需求急剧增加,使得金融市场上的借贷远远不能满足要求,逼得利率急剧提高。利率提高的反面就是企业股息的必然降低。人们大量抛售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结果有价证券行市猛烈下跌。为了追求现金,人们又向银行大量提取现金,普遍的挤兑,使许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因货币准备金不足,不能偿付挤兑债务的要求而不得不宣告破产。这样,资本存量的损失从就生产者那里——厂商,通过中介者——银行和证券市场,传导到了最终所有者——储户和股东那里。于是,资本不仅从实质(厂商那里)上损失掉了,也从形态(储户那里)上损失掉了。

总之,经济危机就像一场特大台风,由于它的狂吹乱刮,整个国家经济生活以至于全部社会生活都陷于一片混乱当中。

危机持续一段时期以后,市场上的商品数量由于关闭企业、缩减工人和销毁存货等等而减少了,商品供应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情况便逐渐发生了变化。此时,经济便从危机阶段转入了萧条阶段。

在萧条阶段,由于社会生产规模已大体上和低下的社会消费水平以及缩小了的市场容量相适应,厂家也就不再进一步缩减生产,企业倒闭停止,失业人数不再增加,商品价格也停止下跌。但是,大批过剩的商品积存,特别是一些资本品如设备和厂房的积存还无法消散,大批的失业工人还没有就业,社会购买力仍然十分低下,商品销售仍有很多困难,商品价格和企业利润水平仍旧很低,整个社会生产和消费都处于停滞状态。

与生产消费停滞相对应的,是对资本借贷的需求减少。而能够取回的现金都已归于所有者(储户)自己手中,货币市场中游资充斥,金融信用关系呆滞。利率渐走渐低。

一句话,危机的台风虽已过去,但留下的是满目疮痍,一片萧条。

可是,在萧条阶段,社会的生产消费毕竟没有停止,积存的商品由于被廉价拍卖而逐渐减少,资本存量的减退也到了尽头,市场上商品流和货币流的壅塞情况便逐渐消退。随着市场情况的逐步好转,厂家便着手恢复生产和更新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由于新的投资的逐渐增加,对劳动力和厂房设备等需求也逐渐增加,工人开始增加就业率,闲置的设备进一步被利用,结果就推动了整个社会生产和需求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经济萧条阶段便转入了复苏阶段。

在复苏阶段,投资继续增长,由于投资的乘数效应,消费品的生产也进一步扩大,工人的就业人数也日益增多。市场购买力由于投资和消费两者都同时扩大而不断增加,进入了一个不断高涨的链式反应进程。工商企业的活跃,增加了对金融资本的需求,推动着信用的扩展。而此时的资金供应充裕,资金利率较低,企业经营利润较高,这均给予厂商以进一步扩大再生产的信号,而由此发行的股票和债券由于回报率高,吸引人们资金投入。这些都更进一步推动了投资扩大再生产的过程。

这样,社会的需求和生产便逐渐恢复到了危机以前的水平。当社会生产赶上或超过危机以前最高点时,就由复苏阶段进入到了繁荣阶段。

在繁荣阶段,生产迅速扩大,市场不断扩容,物价也稳步上涨,利润急剧增长,投资大量增加,新的企业不断建立,商业异常活跃,金融信用关系普遍扩展。整个经济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然而,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在繁荣阶段,由于市场需求高涨,商品流转顺畅,商业渠道竞相购进和囤积商品,以图厚利。这种商业投机行为对生产企业提供了虚假扩大生产信号,刺激生产继续增加,导致企业进一步追加投资和就业率的进一步提高。而金融信用的扩大又更加掩饰了市场真实需求和生产脱节的情况。当商品的供应实际上已经大大超过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时,厂商之间却还可以依靠银行贷款以及他们相互间的已建立的信用关系,盲目地扩大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信用膨胀和商业投机所造成的虚假繁荣,会使生产在更大程度上超出有支付能力需求的范围,更加扩大生产过剩的规模,从而更加加深即将爆发的经济危机。

这时,只要有几种商品突然流通梗塞,或者局部地区突然购买能力不足,就会迅速地波及其他所有部门,孕育已久的经济危机就突然重新爆发。

上述各个阶段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不断交替和反复出现,形成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特有的危机性。

“富裕变成贫穷和困苦的源泉”是资本主义社会下特有的现象。过去的每一种社会形态中,仅由于战争、天灾或瘟疫等原因,造成了人们生活的贫苦。人们恨不得极大地扩张生产能力,以满足自己的需求,然而总是不能如愿。这时的贫苦特征是生产的严重不足。然而资本主义社会却发生着“富裕中的贫苦”的现象,它的终极原因竟然是生产严重过剩:一方面是堆积如山的找不到销路的过剩商品,另一方面却是大量失业人员的贫困交加。

自从凯恩斯提出国家干预主义以来,政府用逆风微调的方式,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现在,人们普遍地认为,上述的繁荣、危机、萧条和高涨经济周期已被制服,不过“它还不是一条听话的哈巴狗”,经济运行还是呈现明显的衰退和扩展周期,只不过没有像19世纪到20世纪30年代时期那样地猛烈。不过,2008年的金融风暴重新让人们领略了经济危机的恐怖。

作者联系方式:

QQ:1103797371

微信:zhangming1954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构经济学(28):从微观出不清市场到宏观周期性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