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古诗一首《草》引出的白居易一生的爱恨情仇

图片发自App

白居易的古诗《草》想来大家都不会陌生,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简洁生动,满富生活哲理。因此,该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成了诸多在生活困境中的人互相勉励的佳句。

通过该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有借助野草抒发自己不向命运屈服低头的精神。而现实中,白居易虽然在坚持着和命运打拼,然而他得到的结果是彻彻底底的被命运所打败,失掉了人生事业,丢掉了爱情幸福。现在就让我们以《草》相伴,走近白居易,了解一下他的爱恨情仇吧!

因为母亲良好的家教,使他养成了好学的品质。一首简单至极的诗作《草》,成就了才华横溢的白乐天。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图片发自App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到

衰的时期,倍尝离乡背井之苦。他的祖父和父亲做过县令一类的地方官,祖母和母亲都能诗善文。他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五六岁时开始学写诗,八九岁时已通晓声韵。

而他的母亲是个慈爱、严格又有文化的妇女,在其幼年正好充当了白居易的启蒙教师。当时,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她总是拿着诗书教导儿子,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也有偷懒的时候。这时,母亲不去打骂他,而是讲道理,督促他把漏下的学习任务一点一点补上。

而此时的白居易学习非常刻苦,读书、作文、学习写诗,一日也不间断。因为经常朗读和写字,他的口舌生了疮,手肘磨出了老茧。不懈的坚持之后,唐朝有个写诗很多的少年天才——白居易。

贞元三年(公元787年),16岁的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诗稿,去京城长安,行进在咸阳古道上。他从11岁起就远离故乡亲人,在浙江一带过着萍踪浪迹的生活;知道他今天来长安是希望在这人才荟萃的国都,得到诗人的推荐和延聘,找到一个理想的出路,施展自己的抱负。

图片发自App

有一次,他拿着自己的几首新作,来到在当时很有名望的诗人顾况俯前,顾况漫不经心地瞟了一下名帖,等他一翻开,眼神就像被磁石吸住了,禁不住韵味十足的吟诵起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好哇,好!能写出这样诗句的人,想在任何地方住下去,都不是难事!快请进!快请进!”

看到写诗的人竟然是一位少年,就高兴的与他谈起作诗来,不知不觉的就谈到了天黑!这一年白居易才16岁。

从此这个会写诗的少年天才的名字,一下子在长安城传开了。由于得到顾况的夸赞,白居易很快在长安出了名。不到几年,他考中进士。唐宪宗听说他的名气,又提拔他做了翰林学士,后来又派他担任右拾遗。

成也母亲,痛也母亲。虽然他想和《草》一样去坚持他的爱情,但因为母亲家教的强势,最终他还是失去了一生铭刻其心的爱情。

白居易11岁时,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

白居易有一首《邻女》的诗写的就是湘灵: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但是,由于严格的家教,白居易与湘灵只能是被残忍的分开。对于这段恋情,有人说白居易的《长恨歌》其实就是为了这段恋情而作。而对于湘灵的相思,有许多诗句为证:

第一首的题目就是《寄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他想湘灵想得泪眼朦胧,真是个有情男子!

图片发自App


第二首《寒闺夜》:

“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从这首诗中看,白居易与湘灵的关系已发展到很深的地步了,深到什么程度,借用《长恨歌》的话应该是:“翡翠衾寒谁与共,孤灯挑尽未成眠。”

唉,读到这里,实在让人扼腕叹息。两人15岁(从湘灵的角度看,白居易当时19岁)就认识了,至今整整苦恋了8年(白居易27)。是什么阻碍了他们?门第。当白居易29岁终于考上了进士,就向母亲恳请与湘灵结婚,遭到了母亲无情的拒绝,理由仍然是门第。

二十多年以后,在白居易去往江州的途中,他又巧遇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当时的二人相见抱头痛哭,那年白居易已经四十四岁了,湘灵也四十岁了。但让人感叹的是湘灵一直守护着自己的诺言,从来没有结婚。湘灵说:“我已经把全部身心都给了乐天哥哥,心中再也容不下任何一个别的男人了”。

图片发自App


后人称白居易为伟大的诗人,可在爱情上他却妥协于了母亲,妥协于了那个封建的社会与家庭。他辜负了一个深深爱着他的女孩。为此,白居易怀着一颗既内疚又痛苦的心写下了:

《逢旧》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

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再后来,当白居易五十三岁的时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还又专程到苻离老家,探寻湘灵的情况,但是邻居都说不知道。于是,白居易只能带着无限惆怅离开了苻离的白家大院。离开了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因为坚持志向,所以被排挤,失落官场。丢掉了官职的他,也丢掉了相伴人生尽头的爱情。

图片发自App


白居易并不是一个追名逐利、阿谀奉承的官僚,因而他的诗作也真实赤裸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诸多弊端。因为其坚持真善,坚持志向,不与当时的官宦同流合污;同时,他还创作了大量乐府诗,揭露当时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对官僚统治集团鱼肉人民的罪行进行无情的抨击,对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表示无限的同情。他甚至敢于向皇上犯言直谏,大胆发表意见。所以,生性忠实耿直的他必遭皇帝反感,同僚妒恨,其政治上的一生也定然很不得志。他的官场升降频频,著名的《琵琶行》就是他后来被降为江州司马所作。

坚持志向,像不屈的《草》一样,从善而终,不与当时的官宦同流合污。

事例一:力求真相的江州司马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

图片发自App


事例二:请求外放的杭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

就这样,虽然白居易凭借自己在文学上的造诣又几次回到京城,还做了几任大官,但最终因为朝政的混乱和他的不甘同流,终究落得了个没有结局的下场。

官场失意,生活拮据的白居易在六十多岁时,他得了风疾,半身麻痹。于是他卖掉那匹好马并让陪伴他多年的樊素离开他去嫁人。可是,他那匹马反顾而鸣,不忍离去。樊素也伤感落泪说:“主人乘此骆五年,衔撅之下,不惊不逸。素事主十年,巾栉之间,无违无失。今素貌虽陋,未至衰摧。骆力犹壮,又无 。即骆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送主一杯。一旦双去,有去无回。故素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

图片发自App


但无论爱情多么美丽,在残酷的现实下,在白居易70岁时,樊素和小蛮还是走了。白居易思念中写道:“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掩独扉;病与乐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时归。”

就这样,在一代文豪的人生尽头,留下的只有对人生的感叹和无语悲凉了-------

如果,一定要拿《草》来说说白居易一生不懈坚持的话,那么在其钟爱的诗歌创作方面,白乐天确实做到了雷打不动,无论官场如何险恶,生活环境如何跌宕变化,他都坚持做到了笔耕不辍,真真兑现了其文以表心的文学志向。他把一生的主要精力都用于诗歌创作,共写下二千八百多首诗,这些诗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灿烂的明珠,也成就了他在文学发展中表面的无限辉煌!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古诗一首《草》引出的白居易一生的爱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