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48-72页感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曾经有人说过,没有问题就是我们最大的问题 , 只有不断的学习,我们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进行解决以便更好的完善自己 、成就自己。

          最近认真拜读了陈大伟教授的《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 》之生态观、真理观和对话观 ,我越发感觉自己的孤陋寡闻,也越发庆幸自己发现了一个大宝藏,真的是思想的大宝藏。感恩遇见,感谢项城课题组闫艳丽老师以及胡新颖老师无私地把好书分享给我们,感谢我的好友加同事彭松玲老师把我拉进群一起共读、共学、共同进步。

      通过阅读相互滋养生态观 ,我明白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有理智取向 、实践反思取向和生态取向以及技术取向 ,教师专业发展最理想的方式是合作,也就是小组的教师相互合作从而确定发展的方式 。马克思曾经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者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独行快,但众行远 。"只有抱团取火,相互温暖、相互赋能, 我们才能够走的更久更远。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他最难能可贵的思在于“无知之知”,即承认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即只会意味着自知无知。苏格拉底以对话和提问的方式启发孩子,引导孩子,进而让孩子们主动思考问题,寻求真理,最终得出结论和定义等等,他的思想之博大精深,是我永远都望尘莫及的,虽不能与伟人相比,但好在通过阅读,我现在认识到自己思想的无知:

一、教书育人做何解

      之前总认为教书就是老师的事,和校长、学生、家长甚至社会无关,现在越来越深刻意识到教书牵涉的范围太广,它是一个社会性的活动,需要家校共育,需要社会支持,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好势头。并且还总认为教书就是教知识,现在发现不只是教给孩子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方法的指导、技巧的引导、兴趣点的激发以及为人处世的德行方面的教导、小组合作共赢的分享等等,这真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啊!

        之前以为育人就是教育学生和其他无关,读了这本书后发现自己太浅薄了,思想太狭隘了,育人首先是育自己,自己发展成才了,育学生才能有资本和基础 ;其次是育学生, 教师需要更有成效地帮助学生获得生存的本领和生活的智慧 ,要让他们体会到生命的尊严、价值和意义; 再次是育同事这不仅是与同事共同成长, 还要与同事共建立有利于生长的土壤和环境,这就是合作共赢 。

二、成长意味着"心"的开放

      心的开放需要爱,基于爱与被爱的需要,观课议课需要打破 "我不会对别人的事说长到短,同样我不希望别人来干预我的工作 ",这种私下默契的外壳,需要融化教师之间彼此封闭而又自以为是的坚冰 ,只有这样,才能应该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春天。

      "闭门造车"只会封闭自己,把自己的教学之路越走越窄,同时,不点评、不发表意见、不提出自己的困惑,不但不利于自己成长也不利于整个教研活动的开展。表面上来看,做好好人还不错,其实这是对教研的不尊重,对课程的不作为,做自己的不负责任。但是,一定要切记:议课针对的是课,议课的目的是发展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为学生提供有利且合理的课程,寓教于乐、乐教乐学。那怎样的观课议课教研才更高效呢?

(一)教研前:确定教研的主题。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围绕这个伟大的事物互动和共舞,在互动和共舞中获得成长和进步。这个伟大的事物就是观课议课的主题和课堂上的故事和案例, 提出主题, 围绕主题进行对话交流以获得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这是观课议课这种教学研究活动的教研目标。 因此有主题的教研才是有准备的教研,才是高效的教研 。

(二)教研时:

1、观课者把自己看成助教

      观课议课是教师之间的互助行为,观课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研究者而且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 。在观课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不打扰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困难,观课老师应给予帮助。 如果学生有进步,观课老师应鼓励他们,要让孩子们感受到一位老师在身边是一件舒适的事 。同时对于教学要求观课老师要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支持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观课老师一定要把握时机 ,做到适度参与。 不要抢了授课老师的镜头 ,否则会适得其反 。

2、授课者提供课前说明

    让授课老师课前对自己的教学做出说明 并对观课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正是尊重和理解授课老师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表现,由于每一个老师在讲授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可能有所差距,有些可能是通过阅读来感悟作者的心情, 有些也可以是通过朗读体会文字的优美 ,还可以是通过抽离文法句法学习作者的表现手法等。这都是可以作为教学目标来作为设定的, 因此, 授课老师在课前做出授课说明 ,其他观课老师就不会先入为主 ,不会主观臆断。而是学会了先接纳、 先倾听 。以审视和研究的态度的去理解授课老师的探索,这样的课前的说明体现了对授课老师的尊重 ,同时有利于授课老师突破出于迎合心理的习惯来授课,还 有利于教学的创新,更为重要的是观课者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交流研讨 ,大大提高了研课的效率和针对性 。

3、议课时平等对话,头脑风暴

    议课首先意识一种人际互动 ,美国学者格尔曼曾经说过:"不能识别他人的情绪是情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因此议课时我们需要考虑对方的感受 。这里所说的考虑对方的感受并不是让我们做好好人 ,或者是对别人的课大放厥词,而是要以参与者的身份把自己置身其中,以一名学习者的态度、平等地参与到观课议课的教研当中 ,走进课堂针对课堂上的现象和事件进行头脑风暴,面对共同的问题,大家一起贡献自己的智慧 ,分享自己的想法,从而促进参与的每一位老师理解教学、改进教学 ,同时还能够走出课堂 ,获得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指导思想 ,这就是"一 中求多" ,积累经验,反思并筛选更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形成属于自己的特有的教学流程。

(三)教研后:有反思,有行动

    任何形式的学习都是为了行动、为了雕刻更加优秀的自己,为了"知行合一"。所以,我们所做的每一项活动,读文本就是和名家打卡对话,交流就是头脑风暴相互赋能,写作就是和自己对话,建构并内化属于自己的思想见解。唯有行动才能够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让我们一起阅读,一起进步,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为我们的教育新添一泓活水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48-72页感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