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获取到的信息转化成知识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你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知识管理领域的经典模型—— DIKW 模型。它代表了知识管理的四个层级,也是学习的四个层次,分别是:Data(数据),Information(信息),Knowledge(知识),以及 Wisdom(智慧)。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比如说“认知资源”。你看到这个词,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它能用来干什么,对于你而言它就只是四个文字符号,只是一个「数据」。它除了增加你的词汇量,并没有其他的意义。

如果你看到这个词,知道「认知资源是我们进行思考的基础,它包括显性认知和隐性认知,会影响你的理解、记忆、运算过程」。那么它对于你而言就不仅是一个「数据」,而是一个「信息」,因为它对来你来说有了意义, 所以「信息」也可以看成是被理解了的「数据」。

如果你不但知道上面那个关于「认知能源」的概念,你还知道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跟哪些概念有关联,有哪些重要的研究、理论,有哪些重要的论文,分别从什么角度去解释、论证。那么这时,你会发现,它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点了,而变成了一张网,这就是「知识」——「信息」的整体(注意这里不同于集合体)。

最后是「智慧」,「智慧」可以简单的归纳为做正确判断和决定的能力,包括对知识的最佳使用。

这就是信息与知识转化的「上下文」的状态。

信息的爆炸太过于迅猛,以至于我们都忘了知识最初的样子

在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人的知识,严格来说,其实都处于「数据」和「信息」的阶段。

今天在公众号上面发现一篇写得很有道理的文章,看完仿佛发现了新大陆,收藏!

明天在微博上刷到一条很实用的微博,看完觉得自己可真是个小机灵鬼儿,收藏!

潜意识里想“我又学到了新的知识,对世界又多了一点了解,我的状态很不错嘛”,甚至连走路都带风。

糟糕的是,这不过是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错觉。我们把收集当成学习,把囤积当成拥有,把浏览当成内化,把信息当成知识。

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呢?生活质量又有多少提升呢?

人是天生自带懒惰属性的物种

造成这一现象的本质,是获取信息成本的底下内化信息成本的高昂所产生的矛盾。

这个信息盛产的时代,我们都被喂得虚胖。微博,微信,知乎,各种新闻媒体平台,每天都存在着无数的信息供给,而我们,也只需要轻点几下屏幕,信息就会被收藏起来。于是,我们大脑的奖赏回路被激活,分泌多巴胺,我们产生了愉悦感,因为我们又得到了“新东西”,这种愉悦感,一次又一次的刺激着我们收集信息。

与之相比的是,信息内化的成本实在太高昂了。一篇正常的文章,读完大概需要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倘若信息量比较大,其中还夹杂着一些陌生的领域,概念,则要花上更长的时间去理解、吸收。至于运用到实际当中,所用的时间就更不用说了。于是我们总会这样欺骗自己:先存着吧,以后再看;暂时用不到,说不定以后会用到呢,先存着。

然后呢?然后等到定期回顾时,我们就忘了它们谁是谁。于是乎,爱谁谁,删了吧。

这其中,反应出来的是我们对于信息处理的一个误区,信息绝不是放在那儿,等着需要时去查找,就可以了。信息应该是有活力的,它应该有它的生命周期,而最终的去向,是成为我们的知识。

很多人就走进了这样的误区,只是把信息收藏起来,好一点的,把信息写成笔记,打上标签,分好类,束之高阁。

信息就这样在我们提供的空间里躺尸,然后腐烂,最终被我们遗弃。

那么,怎么样让信息有「活力」呢?

我们之所以会把某一条信息收藏起来,那么说明它是对于而言我们有用的,亦或是有趣的。既然如此,它应该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把信息的内化加入到任务中。

比如,我今天看到一个古老的思想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我会把它作为笔记在我的收集箱里,然后审视下我的时间规划,把了解它当做任务,安插入我的空闲时间里。

到时间了我就会进一步去搜索:斯坦福监狱实验是什么?它是基于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它的过程是如何?它证明和引出了什么观点?

我会把收集到的这些信息,重新写在这条笔记里面。

到这就完了吗?没有。进一步,我会去继续思考:这个实验有没有什么不严谨之处?有没有新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了修正、甚至是推翻?

于是我意外发现:喔,原来这个实验的设计者菲利普·津巴多先生,后来又向公众发表了一些内容 。我会把这些信息,重新补充进去。

接着,我会继续思考:现在,这个实验我已经很了解了,那么,我可以把它用在什么地方?比如,我写作的时候,可以用在哪些主题里面,对它进行引用?

于是,我会标上合适的使用情景,把它用在文章里面。到了这里,我还有必要留着这条笔记吗?答案是有的,我需要把它整理、存储在我的「个人知识树」里面。毕竟,虽然我学懂了,也掌握了,但当我下次用的时候,我没办法将其中的一字一句复述出来(基于对知识使用的严谨)。我希望当我下次用到它的时候,能够快速的找到它,甚至快到不打断思路。

这就是信息有活力的生命周期,它最终会转变成我们的知识,存储在我们的知识管理工具中,也存储在我们的脑海里。

文章的开始我们提到DIKW 模型,在智慧的释义那里我对「对知识的最佳使用」做了加粗处理,是因为我对智慧的定义是:把知识往适于「我」方向优化,最终它就是(我的)智慧。

也即是说,怎么让知识升华成智慧?

让你学到的知识,活成你的样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把获取到的信息转化成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