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9 《校长如何营造育人文化》(3)

第三章 今天,我们如何拥抱传统文化

        ——校长对传统文化教育应有之知情意行

        “营造育人文化”第十三条标准: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与教育价值,重视地域文化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 不畏浮云遮望眼——传统文化教育应有之知

        一、知智慧之源

        现代教育更多的是“教”,而忽视“育”,教给人工作和生活的技巧,却很少告诉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做人的标准是什么,生命的价值怎样衡定。我们去哪里寻找生存智慧?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是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参会者经过四天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之一。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巴黎召开的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也指出:“中法两国是有着独特文明的国度,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术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

        二、知经典之美

        何谓优秀?何谓经典?

        我们认为,凡是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带给人们幸福和平的文化都可以成为“优秀”,承载着中华优秀文化的文字都应被称作“经典”。

        三、知地域之特

        “就地取材”对本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教育化的开发整合,做成活动教材,甚至纳入课程体系中,有利于对学生知识体系进行补充,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各种社会现象及问题,有利于传播优秀地域文化及传承文化。

    第二节 风物长宜放眼量——传统文化教育应有之情

        优秀的中华文化凝结着民族的智慧、闪烁着文明之光。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我们需要采用中正的观点,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反思。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文化需加以鉴别、继承和扬弃,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现时代的意义和教育价值。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深入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一)借助“天人合一”思想,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

      (二)  借助民族的精神,化解人与社会的矛盾。

      (三) 借助“内省”的修养,化解人与自身的矛盾。

        二、中化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对民族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同样对全世界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建和谐。

        二促发展。

        三、努力构建健康的精神家园

        对整个中小学而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集中地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孕育的传统美德之中,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就当是我们是宝贵的教育价值。

        首先,从小培养青少年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在浸润中塑造青少年的健全人格。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心养性”,释、道的经典都有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进退得宜,道家的逍遥无为,佛教的因果舍得,都可以帮助青少年启发智慧、安顿心灵。

    第三节 天光云影共徘徊——传统文青少年化教育应有之意

        博——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精——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复杂,需要从思想流派去把握。一是阴阳五行思想,这是东方哲学的基础;二是天人统一思想,这是解释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三是中和中庸思想,这是指导解决社会问题的;四是修身克己思想,这是指导如何对待自身的。

        中——所谓“中”,就是不偏不倚、不卑不亢,居中正立,以大度、包容、调和的心态和视野去选择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之路。

        容——“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是文化繁荣发展的保障。

        思——这是处理好继承与批判的关系。所谓反思意识与质疑态度就是不维护传统经典及其伦理道德观的绝对正确性,并不将道德认同简化为单一的诵读、灌输。

    第四节 此日中流自在行——传统文化教育应有之行

        一、在保障上下功夫

              (一)师资保障

        需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的打造。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做到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二)课程保障

        有条件的学校需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三)资源保障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是全社会的大事,需要各种资源的整合。家庭教育是中华传统美德传承的根基,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社会环境是文化传承应有的保障。

              (四)评价保障

        制订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和督导机制。

        二、在氛围上下功夫

                (一)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二)激发青少年传统文化认同感

                (三)瑟青少年的大众文化环境结合

        三、在创新上下功夫

        要宣传更要行动,要传承也要创新。

                (一)内容的创新

        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

                (二)形式的创新

        如何把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借助现代科技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二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三)评价的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效果如何,需要有系列的评价和督导机制。学校方面——“书香校园”;教师评价——“书香教师”;学生评价——书香少年。


        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应不为做而做,不为教而教。从懂得——认同——践行——弘扬,一路伴随生命成长的历程,全情投入。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盛世开太平。”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11-29 《校长如何营造育人文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