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待续《是谁出的题这么难,到处都是正确答案》——邱天

书名:是谁出的题这么难,到处都是正确答案
作者:邱天
推荐指数:️️️️️️️️️️️️️️️️️️️️️️️️️️️️️️️️️️️︎︎8/10分
简介:年轻时,我们向上狂奔,然而总有一天我们会撞上一堵墙,才知道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麦肯锡资深咨询师,沃顿商学院MBA,“奴隶社会”爆文作者邱天首部作品。一本读了一遍,还想再读的书。作者邱天既有世界一流咨询公司的思维方式,又面临“中年妇女”“职场妈妈”的诸多焦虑,我们每个人大约都能说出这样的故事,相比那些人生的“巅峰时刻”错误、狼狈、愚蠢的努力更让我们清醒和自知:一方面,要对世界有清醒的认知,接近真相,把握规律;另一方面,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想得明白,才能过得更好。通过了解自己、管理自己、健全心智、提升能力,在这个复杂世界的动荡与挑战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

阅读目标

  • 第一次读是想学习怎么做产品,第二次读是想学习怎么不焦虑怎么活好人生。

✨精彩片段

  • 我渐渐明白,掌握幸福不是依靠永不失败地一直向前,而是依靠接受打击、接受失望、接受自己、接受不完美、接受不确定,接受这一切一切,而后依然一直向前。如此我们才将幸福感掌控在自己手里,而非指望天资、命运甚至努力带来的永恒顺境。

  • 我们来到人生中场时却发现,人生的幸福与快乐,是多元丰富的,是没有正确答案的。告别统一的人生追求,告别与人比较的心态,发现自己的渴望,找到自己的节奏,学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是人生必修课。

  • 指望不遇到重大挫折,未免对世界的复杂与艰难缺乏敬畏。那么,如果我们注定会犯错、注定会遗憾,如何学会与之和解,如何勇敢试错,如何自省成长,是另一门必修课。

  • 人生有方法,人生无捷径。

  • 选择才有后果,有后果才有反馈,有反馈才有领悟,有领悟才有精进。

  • 我曾经以为“经济学”是研究金钱的学科,后来才发现它其实是一门关于“规则与人性”的科学。金钱,只是游戏的一种分数,比起“美貌”“快乐”“成功”之类,货币更容易被度量而已。

  • 人生是一道资源配置的选择题——当拥有禀赋(资源、天分、财富、时间、品格、意志等)时,我们如何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 每种手段与方法都可以精益求精、持续优化。例如,广告怎么更有效、会员等级设计如何更科学合理,其中都有无数的技术与经验需要学习与摸索。但是,一个首席营销官最具挑战性的任务,并不是怎么把每一个具体的手段做到极致,而是“我在何时应该投入多少资源来做何事”。当我就这么多预算、时间、人力时,我应该发红包还是打折?应该拼命烧钱做增长,还是稳扎稳打做赢利?应该注重新用户获取,还是提升老用户留存?
    在营销层面,我们将这种资源分配称为策略;在公司发展层面,我们称为战略。而站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战略的制定者与执行者,都是这幕演出的主角、导演与制片人,都是这个生命、事业与家庭的CEO(首席执行官),我们面对的正是这样一道道选择题。

  • 生活,并不是一道只求最多、最好、最快的技术题,它依然是一道鲁滨孙孤岛的选择题,即你该要什么,你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 在一个安静的夜晚,你可以选择刷一部电影、饮一杯红酒,在微醺中流下感动的泪水,发一条朋友圈,获得一些人生的恣意;你也可以学习一门与职业相关的网络课程,提升自己的技能;你当然也可以选择陪伴孩子,练琴或是玩耍,同样又收获美好。
    你忽然有了无边的自由。然而,这世间并没有真正无边的自由。小聚之时,不能陪伴孩子;看电影时,不能把一个棘手的工作问题再次思考打磨;加班加点时,又不能去健身房把健康生活进行到底。
    当到处都是正确答案时,忽然就没有了正确答案。

  • 面对这一道道选择题,我常常陷入纠结。这纠结中蕴藏着贪心,我们想要更多、更多、更多,也正是这种贪心推动我们不断向前。而所谓美好的人生,其实需要保持清醒。我们要懂得资源有限,要接受每种选择必然有机会成本,要明白获取信息的成本、知识技能的边界与未来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会让我们随时遇到选择错误的风险。

  • 然而,自我真的是一本打开的书,明明白白地摊在自己面前吗?我想要的,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 管得住自己,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它意味着能专注地学习,能克服其中的无聊与无趣,能在生涩与挫折中保持前行的动力,能在疲劳时不放弃。与所有的天赋和能力一样,这也是一种了不起的天赋和能力。

  • 人生是一道又一道选择题。这意味着,人生没有标准的统一答案,它是在茫茫宇宙中设立的个人目标、厘清的资源条件,然后再进行持续地判断、执行与改进。
    我探索自知,练习自律,不断自省,并希望终有一日,能成为一个做出正确选择的人。
    人世繁华,生命绚烂,我们终究只能活出自己的颜色。

  • 幸福,是接受“选错”。
    其一,我接受,生活不完美
    纠结唯一的原因在于贪心。让我们耿耿于怀的,总是那一点求全之毁。
    每个人手里拿到的,都是一副不完美的牌。我凭什么认为,自己可以什么都拥有、什么都想要,我又未曾拯救过银河系。
    其二,我接受,我不了解自己
    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哪有那么容易!
    以为自己喜爱南方的绿树繁花,离开帝都后发现更怀念冬天的暖气。
    以为自己想多陪伴孩子,清闲时才发现内心多么渴望重回前线打拼。
    那么,就允许自己“选错”,把座椅调低、调高几次后,才会渐渐更了解自己。
    其三,我接受,我当时就那个水平
    因为选过,我们才真切地知道穿久了是什么感受。
    因为选过,我们才不惦记与那双鞋的缘分,才了无遗憾。
    因为选过,我们才变成这个能够分辨对错的人。
    不选,永远不知道。

  • 在纽约坐地铁、在拉斯维加斯注册结婚、去南极徒步、去加勒比海驾驶帆船,也没有那么麻烦。如果选择去拥抱,我也可以改变。曾经阻挡我的是内心打下的标签:“我不行”。可是,我为什么不行?

  • 即使改变在三十几岁后发生,也并不算晚,永远也不算晚。

  • 《傲骨贤妻》第一季中Alicia(艾丽西亚)说道:“局面不会变得更容易,但你确实会变得更擅长应对它。”(It won’t get easier,but you do get better at it.)来路,将一直如是。没有什么是确定的,没有什么是容易的,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命运、天赋、经验、青春的红利或许都不再起效。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选择,选择去碰触自己的底线,选择去经历未知的风景,选择去看看我们究竟能走多远。

  • 不愿意拒绝的人,常常是没有安全感的人。未必想求得回报,却不希望因为拒绝而伤害别人,打破周围温情脉脉的小宇宙。
    然而,拒绝要付出代价,不拒绝也要付出代价。在不拒绝的日子里,我常常觉得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委屈又憋屈。

  • 我纠结挣扎着给自己做了十多年的心理建设,蹚出了一条学会拒绝的血路。以下5条拒绝的理由,但愿会有一条适合你。
    1、我们没那么重要,地球离了谁都转
    其实有时候我们太高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也太低估对方的承受能力。
    2、我们对世界有许多承诺,孰轻孰重呢
    3、我们不能伪装自己没有的激情与能力
    不爱一个人,假装得了一时,骗不了自己一生。不爱一件事,或许能勉力为之,却不能甘之如饴、竭尽全力。那么,我们也可以拒绝做我们做不到的事、不帮我们不适合帮的忙。
    4、量力而行,是一生的功课
    哲学老师:其实很简单,量力而行。
    我:但是这个“力”,我“量”不清楚,咬咬牙帮人家一下,自己也能撑过去的。
    哲学老师:知道自己力量的界限,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要用一生去探索。
    5、爱你的人依然爱你,不爱你的人随他去吧
    一个理直气壮互相拒绝的世界,确实特别不美好!但是有些事,我是一定要答应的。
    第一,这件事对他真的很重要。
    第二,我是这件事的不二人选。
    第三,我对他会有帮助,不会好心办坏事。
    第四,不违背其他原则。

  • 此刻的我已经相当有把握地说,自己算是会拒绝的人了。因此,我对别人克服千难万险给我的“yes”(好的)更懂感激,甚至更容易懂得与接受别人的拒绝,尊重别人拒绝我、不认同我、不喜欢我的权利。

  • Pecha Kucha起源于日本,它的每个演讲精确到20张PPT演示文稿,每张PPT精确到20秒讲解。这个每张20秒的速度控制有多严格呢?严格到极致——将PPT播放设置为每20秒自动翻页。
    对演讲者,这是很高的要求。若讲快了,就会尴尬地晾在台上等待大屏幕自动翻页;若磕巴了,还没讲完,画面切换,只好气喘吁吁地追着PPT讲。因此,这项规定对听众是很棒的体验,演讲一气呵成,紧凑利落,大家不会睡着。

  • 那么,三年过去了,我的演讲有提高吗?并没有……因为,我再也不曾这样准备过。别说100倍时间了,除去制作PPT的时间,我连事先练习一两次都做不到。每一次演讲还是会有不顺的地方,每一次站在台上还是会“嗯嗯啊啊”地组织语言,每一次还是会觉得平淡和遗憾,每一次还是因为惰性继续不练习。
    找到方法,知道诀窍,不去做又有什么用呢?

  • 我们知道,不开出几百、几千公里,不敢言会开车。我们又为何奢望,三脚并作两步就成为模范爹妈、职场赢家、运动达人呢?
    人生是一场在贪心中保持清醒的游戏。于是,我划掉了好多目标。
    公号格式
    早睡早起
    学习Axure(一款快速原型设计工具)
    读完某些书
    在家跟女儿说英语
    ……
    于是,我也就划掉了那些暂时无法付诸行动的金句,划掉了对人生的急于求成,划掉了对自己的求全之毁,划掉了在太多战场上与自己对打的挣扎与沮丧。
    精简目标,不及其余,然后给它们一点时间吧。让我们在这个贪心的世界里,保持一点清醒。
    知乎某个匿名用户写道:
    学习资料找太多,就会有已经学了的错觉。
    运动装备买太好,就会有已经瘦了的错觉。
    所有的经验之谈——用了,或许没用的;不用,肯定没用的。
    人生或有捷径,不出发终究无法抵达。

  • 执着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即使还没有得到,也是最幸福的幸福。因为喜爱,会更有心情去追求、去做好,会更胜任、更长远,因此在物质上的回报通常也不会太差。

  • 其实对于生活,除了热爱,我们别无选择。因为只有这个选择,才有可能让事情变得更好。
    那么,找到自己更可能热爱的事,发掘或者开始建设自己的优势,并投入进去。

  • 过去的态度,决定了现在的能力;现在的态度,决定了未来的能力。因为态度就是你想把自己能力的边界推到多远。

  • 职场上能力比较强的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特别留意别人是怎么做的,什么方法能帮自己做得更好。
    他们的雷达始终开着——留意前沿趋势,琢磨前人经验,敏感更优方式。就好像少年时那些学霸,总关心别的学霸用什么参考书、做什么题库一样。
    职场上的技能包罗万象,动态发展,并没有一本工具大全可以让你一劳永逸。怎么写清邮件、怎么有效开会、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活跃气氛……放眼望去,是日常许多人在给你做示范。
    这是一本本打开的书,就看我们是否愿意去阅读、去琢磨、去实践。在点滴中,我们慢慢地武装自己,让自己变得更高效。

  • 有能力的人,对未知的世界有“我可以”的态度。感谢互联网,整个世界亦是一本打开的书,我们可以自己百度、自己知乎,可以跟人请教,可以买书上课,可以看“帮助”文件,可以边试边学……

  • 世界上肯定有挑战智商极限与情商高度的事儿,但阻挡我们的往往是“这没意思”“这很难吧”“我不行吧”“以后再说”的状态。是否能够自己动手探索新知,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能走多远、变得多强、过得多好。

  • 优秀的人有最强的渴望要把事情做好,因此,他们独立思考,反复判断,提出建议,积极推动。

  • 漫漫职场路上,有那种“既然做了,就要做好”的劲头,才有机会去承担更大的责任,赢得更多的胜利。

  • 2017年,我说服一个电商行业的前同事来我们创业公司做消费金融。干了半年,这哥们儿觉得自己还是喜欢“消费”,不感冒“金融”,决定重返零售业。因为是我打乱了他职业生涯的节奏,我挺不好意思的,就卖力用自己的人脉帮他找机会,结果也挺理想。这事儿照理就翻篇儿了。去新工作报到那一天,他发消息给我:“我今天去××上班,我小窗感谢了你帮忙建立机会的所有朋友,真心谢谢!”同时给我发了对别人表示感谢的聊天记录截屏。
    一个多月来,我给他介绍过10多个零售圈的朋友,大多是麦肯锡和沃顿商学院校友。尽管加了微信、留了电话,大部分人本来会与他成为弱关联,从此相忘于江湖,而他这个小小的举动却成就了很多事情,比如:
    第一,帮助我再次感谢了我们麻烦过的人。
    第二,向我的朋友强化了“Autumn推荐的人很懂事”的信息,我以后再推荐其他人也容易。
    第三,把我的人脉变成了他的人脉,都在零售圈,相逢的人还会再相逢。
    和这样的人打交道真是心情舒畅,物超所值,下次我还愿意为他付出!
    这事儿难吗?这哥们儿确实情商很高,而我知道,他这样做并非全部出于技巧。
    懂得感恩、表达感谢、礼多人不怪是我们都明白的道理,然而能坚持贯彻执行却并非易事。这位同事一向以靠谱懂事著称,而他的人设就是这样细水长流建立起来的。
    人设是这样,品牌是这样,做事也是这样。世间的道理就这么多,看你是否有意愿坚持去做。

  • 他和生活中许多朋友一样,负责,肯干,就是容易流露负面情绪。接触过一些负能量的人,你会发现他们的抱怨一般有两个主题:一个是“好倒霉啊”,另一个是“××好差啊”。
    时不时直抒胸臆“丧”一下,能消气解乏、排毒养颜。但其实这样挺累的,周围人也跟着累。

  • 保持正念,首先不要太过“升华”坏事。思绪不要过久停留在不开心的小事上,不要让小事侵蚀正面情绪。
    其次,不要自觉“无能为力”。抱怨外界很差,抱怨命运不济,说得诛心一点,潜台词是“这事儿我没责任,而且我无力改变”。而正能量的人时刻会惦记着怎么去把事情往好的方向推动,因为抱怨没啥用啊!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境遇,有这点志气,才能有撸起袖子去行动的能力。

  • 这世上有天赋的局限,有命运的束缚;这世上,有很多我们做不到的事,可是,我们可以试试不用“能力问题”做原宥、逃避的借口。你若不去推动自己的边界,又如何知道自己到底可以走多远呢?
    一边是社会经济的层层压力,一边是技术爆炸、迭代飞速,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无论在哪一个时代、哪一个阶层,都有人在选择尽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 跨部门合作的标配:
    • 共享整体目标。
    • 寻求专业建议。
    • 建立合作关系。• 通过结果反馈(因为在帮助对方成长)。
    虽然这要花费额外时间,但是相信我,一定事半功倍。齐心协力,团队方能无敌。
  • 在麦肯锡工作时,我在方法论上受到多年的训练,既有正式的理论学习,也有实际工作中的反复打磨。我开始逐渐理解麦肯锡的人才培养方式。
    • 定下尺度:把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都画成格子般细密的图纸。
    • 手把手教:项目上,学徒式地传帮带,让年资更长的人展现出训练有素的强大力量,从而设定一言一行的尺度。
    • 细密反馈:每件事、每一天、每半年、每个项目,不断地会有人告诉你应该如何去做,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这些方式确实是极为有效的训练,因为它们给要求、给方法、给范例、给反馈、给激励。日日如此,从不松懈。
    我自己,就是这样训练出来的一件作品。
    然而,这样训练的结果会有坏处吗?
    有的。
    (1)它让事情变得不再有趣
    方法论固然让你更有效率、更从容不迫,也会让人的生活“项目化”。
    当你定义目标、分解任务、计划安排每一件事,甚至从逛街到阅读时都用这套方法论,那是多么高效又可怕的生活。
    (2)它让我变得容易失去激情
    任何一件事都有“有趣”和“无趣”的成分,接受其中“无趣”的成分,是成熟的标志。毕竟我们不能像小孩子一样,一遇到无趣,丢下就跑。
    若我们认为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值得付出,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习惯性地埋头苦干,认真敬业地把每一件事情的无趣和有趣部分都做完、做好,是否真的就是自己想要的呢?
    (3)它让人有一种控制欲,一种对不确定、不可能积极对抗的态度
    正因为结果不可控,所以要竭尽全力控制过程。
    在麦肯锡,我们常说,“只有拿不到的项目,没有做不完的项目”。而现在我知道,“做得完”、“做得到”和“做得好”是不同的事。
    (4)它也让我变得着急与不容错
    总结一下:无趣、无情、无畏、无耐心,糟不糟糕

  • 在通往所谓成功与幸福的路上,有知识、方法,更有思维方式、价值观与自我认知。
    我一直深知,自己对方法论有领悟与实践,而人到中年,恐惧、焦虑、纠结,依然在静静地与我同行。
    方法与效率,并非世间唯一的修行,路漫漫其修远兮。
    爱恋、敬畏、诗意、勇气、天真、宽容、清醒……那是效率不能教我们的事。
    而这些才是珍贵的事。
    在战场上一件件穿上的盔甲,愿能一件件再脱下去。

  • 遗忘是本能,不忘是技能。对这项技能的期待,潜台词是:大家时间都挺宝贵的,能说一遍,何必两遍。
    并非一定记在记事本或者电脑上,也可以当场在白板上边讨论边写,再拍张照发到群里。怎样一边沟通一边记录、怎样抓住重点、怎样善加利用各种工具、怎样复盘整理,也需要积累经验。
    不记笔记的人,传递的信号是“反正我也不是很care(关心)”“反正这也不是很重要”“反正我很闲,回头再来问吧”“反正别人会记得”。

  • 职场的隐性期待是:你能根据目标思考策略,成为问题解决者,而非机械完成任务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验是做事靠谱的重要因素。若有凡事想一想的习惯,就会更快地提升方向感。

  • 好的产品功能基于人性洞察。航班动态、外卖小哥位置、文件下载进度条,都是为了让人们在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多一点确定性。

  • • 任务如果不清楚,提问澄清。
    • 方向如果不同意,反驳探讨。
    • 执行如果有困难,要求支援。
    但在听懂、赞成、能做的三个前提下,职场上的隐性契约是:你会交付,100%交付。(如果出现新的问题,那么重新澄清、探讨、求助。)
    成为最终交付物的最后一道防线,是靠谱的最高标准。你都做完大部分工作了,还留下一个不靠谱的印象,多可惜啊。

  • 在职场上,那些隐性条款其实是一个闭环:
    • 启,记好笔记,我记着。
    • 承,琢磨问题,我想想。
    • 转,凡事回应,我在的。
    • 合,复查结果,有我呢。
    千言万语,是一句“你放心吧”。
    也许,做靠谱的人不如做一个有梦想、有才华、有创意的人那么激动人心。
    然而,恰恰因为这世界上有太多宏大、惊艳、有趣的事等我们去做,才需要将“靠谱”变成一种底层素养、一个默认选项。

  • 找工作,其实是一件需要豁出去的事儿,需要打破常见的认知误区,有勇有谋、全力以赴地去创造自己的机会。
    第一,找工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常是边面试、边学习、边总结,从而不断进步。你越投入、越练习,进步越明显。如果你的初始状态与理想工作有一定距离,但通过与招聘方的互动、向竞争对手的学习和对个人经验的积累,你肯定会做得更好。
    第二,在与各行业、各公司打交道的过程中,可以对校园外的生活、陌生行业的氛围有更为感性的认识。
    第三,找工作可以是长期的准备过程。面试一家公司,它的所有网站、产品、报道、财报都了解过吗?相关行业与竞争对手的报告、数据、趋势、挑战都百度、知乎过吗?这个领域的工作性质、岗位要求、职业生涯打听清楚了吗?可见,这个过程无非比谁能做到极致而已。

  • 找工作的不确定性与准备过程是相当磨人的,所以我完全理解那种见到一个不错的机会就希望锁定的冲动。
    但是,更理想的状态是能忍耐这些不确定性,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确认这份工作基本符合(就算不是完全符合)你的职业生涯规划。让每一份工作像一个台阶,一步步带你走到目的地,而非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即使是一块儿不错的西瓜皮。
    如果想不清楚自己要什么,找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探索过程。你有面试同行业10次的经历,你对这个行业的认知、对自己是否为此感到兴奋和好奇,一定有更深的体会。
    搜索有成本,不搜索也有代价,因此要适当地尽早打开搜索雷达,给自己见识更多机会的机会,才能更好地了解、比较、思考和挑选。毕竟一个工作要锁定你几年的时光,而且会永远落在你的简历上,影响你未来发展的轨迹。

  • 职场与生活中每一次大的挑战都极度磨人,而磨完之后,我们脸皮确实就会厚几分,翅膀就会硬一点。
    再提醒一句,很多人从一开始就会放弃,竞争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激烈。
    那么,你能不能成为那个不放弃、豁出去的人呢?

  • 你只有先证明自己做得了基础的工作,才敢给你做附加值更高的工作。
    这时候,人品比技能重要。
    什么是人品呢?简单说,就是做事让人放心。

  • 怎么发动七大姑八大姨的小贴士
    第一,要有稍微明确的方向,不要太宽,也不要太窄。
    第二,你要降低别人帮你的成本。
    第三,有始有终,有礼貌,有交代。

  • 曾经8次入选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全明星阵容、7次入选NBA最佳阵容、2次蝉联NBA常规赛最有价值球员的史蒂夫·纳什在入选名人堂的演讲结尾,他这样说道:
    • 建立小目标(set small goals)。
    • 实现它们(knock them off)。
    • 再建立更多目标(set more goals)。
    • 走上正轨(gain momentum)。
    • 建立自信(build confidence)。
    • 建立深深的信念(grow deep belief)。
    • 比人家勤奋(outwork people)。
    • 为长远努力(play the long game)。
    • 你不必是被神选中的孩子(you don't have to be the chosen one)。

  • 它有著名的“非升即走”政策,即两三年内要能胜任高一级的职责,做不到就离开。一直要保持向上、向上、向上的劲头,每天生活在下一轮的倒计时中。

  • 喜欢一件事情,走进一座森林,东张西望,每天发现一点风景,懂得一点陷阱,然后参与建造这座森林,种一些树在风雨里长大。

  • 地球缓缓转动,有热与凉,有黑与光。无论选择怎样的道路,愿能享受这个历程,甘之如饴,百炼成钢。

  • 因为害怕有所失去,所以不曾全力以赴;因为不曾全力以赴,所以失去如期而至。

  •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给人端上一杯人家不想要的咖啡。而一个负责任的产品经理、项目经理或品牌经理,都会将需求彻底弄清楚,确保自己采取的行动、交付的结果,能真正解决问题。

❤️感悟

✍️优秀书评

你可能感兴趣的:(未完待续《是谁出的题这么难,到处都是正确答案》——邱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