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放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

     

图片发自App

《重放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从世界传播史来看,虽然信息的传播在世界范围内都一直存在并且发展着,但若论真正的开始研究这一门学问,无疑是西方早于我们国家。我国的传播学史研究,自1978年被正式作为学科而进入我国科研工作者视野时,就深受西方学者的影响,进入新世纪后,一些学者开始对中国的传播学研究进行了反思,在这个信息化时代飞速发展的时代,传播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虽然我们并不是专业研究的学者,但《重访灰色地带》这本书读起来十分容易理解,并且作者采用了反讽叙事的方式,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刘海龙老师在后记中说到,这本书他花费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去书写编纂,我觉得这无疑是让人感到震惊的。一个人用十年的时间去完成一本书的编纂,其中所耗费的精力必定十分巨大。从整体结构来看,本书以中西为线,在西方传播研究史方面,对中国传播研究史中广泛重视的西方传播研究经典奠基人及各个学派指出被我们忽略掉的或者是遗忘的“碎片”;在中国传播研究史方面,先是把中国传播研究起源追溯到20世纪初那段被主流叙事忽视的时间段,再是1978年中国传播学研究对西方理论的跨文化解读、想象与改造。最后是中国传播研究本土化的问题,从受众研究角度证实中国传播研究本土化的过度。在此基础上,刘海龙老师结合当下传播学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发展多元竞争合作的本土化,推进中国传播研究本土化进程。

      在以往的学习中,无论是专业书还是课外书,传播学的发展史似乎只有一条主线,让我们认为这就已经是全部的、正确的理论。“灰色地带”是存在的,正因为它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更多被隐藏起来的内容。这样明确地说明并不是盲目的推翻或者为了对抗主流叙事而进行的无意义的工作,我们可以将它看做是一种补充,对传统传播学术思想史研究的补充。刘海龙老师不仅在书中论述了拉斯韦尔传播思想中超越5W和传播功能论的丰富内容,也探寻了哥伦比亚学派与批判学派的相似之处;更是从帕克出发,具体分析了芝加哥学派内部差异以及与哥伦比亚学派之间的连续性、公共关系正当性,对连续中的断裂和断裂中的连续问题作了深刻的反思,致力于打破单维度的历史叙事。 

      这本书除了对过去的理论提出反思,回到理论与研究生产的具体语境之下进行探讨,不断破除当下被建构起的诸多人们不假思索地接受的学科神话的过程,刘海龙老师对于当下也存在很多反思和疑惑,而正是这些,让这本书的价值更多,更大化。这本书除了理论上的一些知识,我更加懂得了面对知识,不要一味地去接受,要学会思考,有疑问,才能扩大获取的知识面,因为有时候已有的内容或者见解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有自己的脑子,才是最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放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