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壳碗外的人生》:外面的世界

《椰壳碗外的人生》

此书所写的“椰壳碗”形同我们常说的“井底之蛙”的井,都是在描述一种囿于原地、不思进取的状态的。相对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于书中恰恰描写的就是他走出“椰壳碗”之外,所遇见的更加广阔的人生,不仅是地域,还有意识形态。

作者自叙平生经历,有几分回忆录的样子,但是因为是受友人邀请所写的作品,他没有以晦涩难懂的语言去做学术作品一般去讲述他的人生经历和在生活中灵光乍现的时刻,而是用一种平实严谨而朴素自然的态度去阐述,从字里行间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譬如在提及他取得的成就时,他没有居功自傲,也没有洋洋得意,只是把它当做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八十岁高龄写作时,文字里面会少很多年少轻狂,也会少很多的目下无尘,由此,反而能衍生出一股子冲淡清和,让人愿意继续翻阅,继续去领略他的故事,感知他心中的想法。除此以外,作者还少量地写到了自己关于政治和革命的看法,也引申出了另外一个命题,就是政治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不可剥离。

从中国古城到康奈尔大学,再由印尼到暹罗(泰国),他的人生是一段漂泊史,同时,一是一笔近代史。曾在看过一句话,大概的意思说,个人的记录不但是个人的回忆,也是时代的碎片。在翻开《椰壳碗外的人生》前,我以为它可能会是励志的,可能会是言之无物的,可是,当我看完的那一刻,一方面庆幸,庆幸自己没有再一次错过这本书,另一方面是遗憾,遗憾没有能早一点翻开这本书来看。

作者的毫不藏私、坦诚直率,令他对知识永远有所渴望,对人生永远向往。我在看到作者在印尼的那一段描写时,只觉得原来像功成名就的学术大家,也会有窘境,他也会因为语言不通而苦恼,也会在听懂了对方的说话后由衷地关系。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沈从文在《湘行散记》里面写自己坐船下江时,见有几个艄公说话很有意思,虽然都是骂人的话,但是他觉着有趣,就学了过来。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和气度,到了年老之后变成对岁月匆匆的释然,也是对生死看开的淡然。

这释然与淡然却不是无所作为,他们仍在不停地热爱着世界上的一切,或是一处风景,或是一桩逸事。当他们说话时,他们愿意站在对方的鞋子里来说话,而没有因为自身的地位以居高自傲。

人生说到底是什么,就是一系列零碎的总和。在什么地方遇见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情,都会成为我们自身成长的养分,有些人成了灌木,有些人成了大树,所有的不同不是在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之后才成了现如今的模样,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筑就了殊异的人生。掀开椰壳碗以后,才能了看到外面更大的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椰壳碗外的人生》: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