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2整合和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是发现“未知”和成为高手的关键

        为了发现未知,首先需要弄清什么是“知”。关于“知”,作者给出了如下定义:

                “知”是事实和解释的集合体。

                “知识”是可再利用的“知”。

        学生时代记忆的各种历史事件只能算是事实,比如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对其进行自圆其说的解释,方能称之为“知”,比如它为什么发生,在什么背景下发生,有怎样的影响等。又比如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是事实。当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中对这一事实进行一番全新的诠释之后,人们才在这一事实之上建立了新的知识。这也可以用于解释为什么是沃森和克里克,而不是富兰克林罗莎琳德,因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而获得诺贝尔奖。后者虽然通过实验观察到了DNA对称结构一个重要事实,但前者对这一观察/事实提出了合理的解释,他们完成了一个由“信息”——“知识”——“理解”的升华的过程。关于解释的重要性,有些科研人员甚至认为,科研过程中能否提出一个自圆其说的解释,比事实更为重要(2022-02-15科学研究的可重复性到底指的是什么? - (jianshu.com))。

        所谓“解释”,作者将其浓缩成“分类”,”关联“。各门学科的建立,基于将大量的观察/事实进行分类,发掘彼此之间的联系,抽提概念,最终发展成理论。比如,达尔文做的事情就是先对观察到的分布于各大洲的大量的生物进行分类,发掘各类别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进而提出演化的规则,最终发展出关于进化的理论。几乎可以说所有学科都遵循这一基本的发展脉络。

        所谓专家,便是那些对某一门类的大量观察能够进行比他人更为细致的分类,并发掘或洞察内部联系的人。脑科学研究者,对于某一经济现象的细分能力自然不如一个经济学者,也无法看到这一现象背后的各种隐约的,遥远的关联点。反之亦然。曾国藩有句话叫做:古来豪杰动称英雄,英即明也。明有二端: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简言之,高手就是那些看得更细,看得更远的人。这不正是既具备分类的能力,又具备关联的能力的曾氏表达吗!

        再者,“知识”如果不具备解释其它观察或现象的属性,那它只能称之为“死知识”,即缺失了从”knowledge“到”understanding“的这一重大飞跃。科学的本质就是通过观察有限的样本,抽提出一般的概念,规律,理论,进而解释更多的新的观察/事实。同理,任何一个学习的高手,都必需迁移学习的能力,即通过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从而具备快速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的能力。反之,如果一个专家,只能掌握本专业里的知识系统,那只怕也不足以称之为一个优秀的学习者,即没有掌握关于”学习“的知识。

        ”知“,即事实和解释的集合体,既可以独立作为一个整体保存在大脑中,也可以被打散,分解,进而与其他的”知“进行碰撞,重组,这便是想象和创造的基础。大量科研创新便基于此。

        如果将一个个小的”知“组织成一套互相关联的大的”知“,便构成了一套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发掘认知空白,即”无知“的基础。对于一门已经较为成熟的学科而言,无数的前人已经帮忙搭建了一套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所以学习起来就比较快捷,容易。反之,对于一个还处在快速发展阶段的研究领域而言,研究人员的一大任务就是整合大量的零碎的观察/事实,提出新的概念,新的解释,以期发展成一套具备广泛解释力的理论。这是一个研究领域里的领军人物的使命。科研中,好的综述扮演的便是这一角色。而衡量一项研究工作贡献的最重要的指标即它是否推动了认知,即对于事实的解释。

        所以,优秀的学习者,研究者,都应当具备整合的能力,即从大量的零碎的”知“,构建出一套自洽的知识体系,提出新的概念,模型,理论,以解释,理解和启发其他的事实和观察。这一能力,是区分谁是”高手“谁是”平庸之辈“的关键。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3-12整合和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是发现“未知”和成为高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