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成为新手妈妈的时候,是不是也总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拿到新的Kindle,看的第一本书,就是武志红老师的《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作为资深心理咨询师和知名心理学作家,他从“孤独、自恋、成长、梦想”四个方面,重点讲述了如何看待关系,如何建立自信,如何区分真我和假我,如何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修炼和发挥自己的生命力。在武老师的文字里,能遇见另一个自己,似乎更为真实的自己,有些全然不是那样,有些又真的是那样,会受到很多启发,获得很多觉悟。
无论是武老师本人,还是武老师的著作本身,都有着很大的争议,用一个网络说法就是黑粉很多,但正如一棵树,一半生长在阳光里,一半埋根在黑暗里。
其实,这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我们人本身,也有光鲜明媚的时候,也有阴暗低落的时候。所以,不人云亦云,但凭自己喜好。正如半山文集里说的,“最好的阅读效果,是通过阅读加上反省,去消化自己的人生经历。”
昨日写了一篇《假如我也有九条命》,同时在朋友圈分享了一段话:
“早上七点起来,送小女儿去幼儿园参加农场活动,回来陪大女儿赶工寒假作业,自己温故写作的同时检查作业质量,可还是不满意,也不知怎么辅导得更好。下午又出去补盖志愿服务章,排队视力测试,完成项目付款,去幼儿园接小女儿放学……晚上送大女儿上完英语,又赶去参加好姐妹的宴会,拜会了茶叶大咖和商界精英……回来继续赶工,写完这篇近三千字的文章。
等大女儿瞌睡醒了,又继续指导她自己撰写炫彩寒假的内容,一起百度查询,一起探讨总结……本以为的日更打卡快坚持不了了,眼皮子都在打架了,但还是坚持完成了。
人有的时候,真的就是分身乏术,可凭着一股劲儿,还是心平气和地完成了。中途也有一些急躁,有的时候,不是活得太用力,而是生活的本来,就是这样,没有一样可以偷懒,还不如紧赶慢赶地行动。”
有朋友好心来安慰我,不要那么多愁善感,开心过好生活。难道我又呈现得太用力了?
半山老师说,思虑太多,确实会让人失去人生的乐趣,甚至是抑郁。但是,如果能把思考引向从更多新的视角区看待和欣赏事物,就能给自己带来无尽的乐趣。
看到《家庭关系》这一章时,我反复看了好几遍,霎那间找到了答案。不得不承认,我是在告诉别人,我在努力做一个完美妈妈,即便在分身乏术的时候,本该鸡飞狗跳的时候,我还是强压住了自己的愤怒和抱怨,反思自己的急躁和拖延。
“很多新妈妈会苛责自己,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对犯过的一点错都谨记于心,并懊悔不已。”武老师告诉你,往往是她们做孩子时得到的母爱很差,于是幻想有一个完美妈妈照顾自己。“做妈妈后,她们会自动用这个完美妈妈的形象来要求自己。”
心理学家总是喜欢归因到原生家庭,归因到父母,实则对于儿女来说,是不愿意接受的。可我确实一直在努力,不变成我自己的妈妈。“养儿方知父母恩”,现在也非常能够理解他们当年的无奈,也能够原谅他们当时的粗暴。
第一次打孩子吼孩子时,在嚎啕大哭的孩子眼中我突然似乎看到了妈妈的怒容。那一刻,我把手放下了,把声音放小了,然后一个人出去安静了一会儿,在心里反复地告诉自己,“不能成为妈妈,不能成为妈妈”。
这一次的觉醒,非常深刻,也非常关键。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似乎再也不会有动手的念头,再也不会有吼叫的欲望了。可另外一个声音,又告诉自己,如果父母不给一些责骂,以后要是遇到责骂,动不动要跳楼要自杀怎么办呢?
当孩子需要妈妈的时候,我马上回应以拥抱。当孩子犯拖延症的时候,我一边催着一边无奈,总觉得是哪儿的教育有问题。这是为了孩子失去自我了吗?我在内心里问自己。
是啊,妈妈曾经因为病痛,因为困窘,因为家务,不能及时回应你的爱,如今,你只想变成完美妈妈的样子,去回应孩子们。而实际上,你还是你自己。
“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每个人活出自己,从‘角色’中解脱出来。父母知道展开生命是什么感觉,因此鼓励孩子去走自己的路。”
及时回应,同时也不过度回应。专心陪伴,同时也不过度陪伴。认真教养,同时也不成为监工。更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放下做完美妈妈。
因为她们迟早会发现,她们眼中的那个妈妈也不是那么漂亮,不是那么完美,也迟早会发现,她们自己也不是那么漂亮,也不是那么完美。实际上,过好自己,孩子们,也会过好她们自己的。
(无戒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