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炙数据考(三)丹参

丹参

《神农本草经》首载丹参,谓丹参味苦、微寒、无毒,主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现代认为,丹参药性偏寒凉,在临床上多生用,祛瘀、清心、除烦、通脉、止痛力强,善于调节妇女经脉不匀,也常用于血热瘀滞所致的各种疮痈及产后、心腹、肢体等的疼痛。酒炙后,寒凉之性得以缓和,增强了活血祛瘀、调经之效,同时通行血脉,调节妇女经脉不匀之功亦增。临床常用于月经不调、恶露不下、血滞经闭、心胸、疼痛、风寒湿痹及癥瘕积聚等症 。

单就酒制来看,梁代为酒渍法,金元时期为酒炒法,明代丰富了酒洗、酒浸,清代又增加了酒蒸、猪心血拌酒炒法。根据《中国药典》及各地地方行业规范,现代丹参炮制方法基本仅承继了切片生用和酒炙两种。酒丹参饮片的制备,取丹参生饮片,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酒丹参-炮制-项下的方法炮制 ,加黄酒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成品形如丹参片,表面红褐色,略具酒香气。

丹参的脂溶性成分具有改善血流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耐缺氧能力、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等药理作用。丹参酒炙前后脂溶性成分的含量变化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酒炙对这 4 种成分的含量均有影响,酒炙后不同产地丹参的丹参酮ⅡA 、丹参酮Ⅰ、二氢丹参酮Ⅰ的含量升高,隐丹参酮的含量降低,其中丹参酮ⅡA升高率 1.80%—32.18 %,丹参酮Ⅰ升高率 0.85%—52.51%,二氢丹参酮Ⅰ升高率 1.83%—25.45%,隐丹参酮降低率 1.38%—23.13%。对中药进行炮制的过程,是药物中化学成分量变和质变的过程,关乎药性变化、功能主治改变和临床应用的调整。炮制历史沿革研究发现,丹参生品性偏寒凉,酒制后寒凉之性缓和活血祛瘀、调经止痛之功增强,丹参酒炙后各成分的含量变化为进一步探讨其酒炙增效的炮制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以丹参酮ⅡA含量为关键指标,对酒丹参的加酒量、加热温度和时间 3 个影响炮制结果的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筛选出了酒丹参的最佳炮制条件:加酒量5%、加热温度60摄氏度、加热时间10 min。以丹参中水溶性总酚酸含量为重要指标,考察酒丹参炮制工艺 3 个主要影响因素 :酒的种类、酒的用量以及干燥方法。通过试验,建立了酒丹参的新炮制工艺:黄酒20%的酒用量,拌匀,闷润至透,置于烘箱中40-50摄氏度烘干,取出放凉。另有常明泉等学者对酒丹参工艺条件进行探索,发现: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种酒炙方式取得样品中的丹参酮ⅡA, 进行含量检测、试验,结果分别为酒炖品4.6g/mL,酒蒸品4.0g/mL、酒炙品3.4g/mL,由此可见,酒炖法是最优选的。

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一般情况下,一种炮制方法或炮制一种药物同兼几方面目的,其虽有主次之分,但彼此之间往往又密切联系。酒制,能改变药物组织的物理状态,有利于各类成分的浸润、置换、溶解、扩散与溶出过程的进行。即可产生某些助溶作用,提高有效成分溶出率。临床上,常用的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类药物多用酒制。一者使酒与药物协同发挥作用,另者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溶出而提高疗效。酒丹参便是借助黄酒的气味芳香,能升能散、宣行药势固有作用,增强了丹参饮片活血祛瘀、通行血脉的临床疗效。

现代实验研究发现,炮制后的丹参对于机体脑组织,血管性细胞等均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对因为脑部内外伤出血所致水肿等并发症亦有较理想的治疗作用。丹参酒制后水溶性酸酚类成分的含量显著提高,从而使该中药在预防和治疗冠心病中发挥积极的临床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及酒丹参均对多种凝血因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能激活纤溶酶原激活剂 激活纤溶酶系统,加速纤维蛋白溶解,同时能抑制二磷酸腺苷等,诱导血小板聚集,提高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的含量,表现出具有抗凝 抗血栓等血液系统的药理作用。且白酒制比黄酒制更好,说明酒丹参增强了活血化瘀作用。另有实验发现,丹参及其黄酒制品的水煎液能明显延长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并且酒丹参作用更强,同样说明丹参黄酒炮制后活血化瘀作用更显著。其他显著药理作用:付丹阳等开展了酒丹参、醋丹参、生丹参3种饮片对由四氯化碳致家兔急性肝损伤、中毒性肝炎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酒丹参、生丹参减轻了细胞坏死,同时发现酒丹参能减缓或降低实验动物血清谷丙转氨酶的升高。有学者研究发现,丹参及炮制品均表现一定的止痛作用,并且酒炙品的止痛效果优于生品。有研究发现。生品丹参及酒炙品均可延长小鼠的耐缺氧时间,并且酒炙品作用好于生品。

酒丹参的炮制工艺条件,虽有学者初步建立,但仍需进一步校验和完善,应从具体某类或某种特定药效成分的角度,探讨炮制工艺条件的科学性,确保其可重复性,不断总结其规律性。根据学者们的现代实验研究,酒丹参炮制前后诸多化学成分的增减变化,极有可能就是丹参酒炙前后临床疗效变化的决定因素。开展对这些化学成分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酒丹参的炮制机制。

你可能感兴趣的:(酒炙数据考(三)丹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