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求同存异”——由两篇“口水架”文想到的

昨天有老师在微信群里发了个视频,是自称“旮旯老师”的赵旭老师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与文化传承的激情演讲。她的这个演讲很早以前我就看过了,当时就觉得这个演讲并不像传说中那么精彩,反而因为太高大上了而显得有些空。加之因为没有看过赵老师的课堂,没有评论权,所以看完也就看完了。

今天早晨,还是在那个群,看到有人连发了两篇痛批这个演讲的文章(一开始我用了“批判”这个词,后来用了“批评”,再后来觉得还是用“痛批”好,真正的批判不应该是那样的,批评说得有点轻了,还是痛批比较适合这两篇文章的风格。)文章作者给自己的公众号命名为“现代聊斋”。

第一篇文章慷慨陈词直指演讲,把这个演讲批得体无完肤。文中很多话看起来一身正气,很有“文化”的样子,貌似批得挺有道理的,但仔细读下来会发现还是有失偏颇的,而且其中不乏人身攻击。读罢此文,一个咬牙切齿,恨不能把对方嚼碎了再吐一口口水的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

第二篇估计主要是因为有位读者读完上述第一篇评论文章后,站在中间的立场为赵旭老师的演讲说了几句话,就引火烧身了。作者把这位读者的留言和他自己的回复都写在了文章里。我个人感觉那位读者的评论是比较客观和理性的,但是作者的话就有点太唯我独尊了,甚至出现了侮辱性的谩骂。

《礼记·乐记》有言:“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因为存在共同性,所以能够愉快地相处,其乐融融;如果是不同的,则要以礼相待,互相尊重。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当然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酒逢知己千杯少”时,可以开怀畅饮,把酒言欢;然而,芸芸众生,每个人的阅历不同,层次不一,总有一些人,会跟自己不一样,“话不投机半句多”时,就需要以宽容的心态来“求同存异”了。

遇到非同道中人,我们要尽量去寻找相同点,实在找不到时,可以选择沉默,也可以质疑。质疑时需要理性来保驾护航,不能对对方进行人身攻击,不能破口大骂,更不能大打出手。其实很多时候,激愤的情绪过后,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话不投机时并非因为对方错了,而是自己的思维能力或思想境界还达不到对方的高度。

《论语·子路》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求同”,找出共同点,是让彼此间更加的亲近、友善;“存异”,保留不同点,是让彼此间更加的宽容、尊重。如此,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才会更友好,这个社会才会更和谐。

1955年4月17日,周恩来总理出席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4月19日,他先后在全体会议上作了发言和补充发言,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最终形成了和平共处的十项原则。这为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中国的发展赢了时间和空间。

现在的我们身处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这更需要我们像弥勒佛一样: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与此同时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对唯我独尊者的警示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需要“求同存异”——由两篇“口水架”文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