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815天。
当我们给孩子讲中国历史时,我们要从哪里讲起呢。这是一个文明起源的问题,也是国内外考古学家们一直关注的课题。
我们知道,世界四大古老文明包括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还有我们依托黄河和长江流域发展起来的起来的中华文明。
其他三个文明所处的地理位置都比较独立,可以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文明形态。而中华文明则是多个区域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形成了文明体。
在五千年前,众多的区域文化开始稳定而快速地发展。比如黄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等等。良渚文化则是长江中下游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区域文化。
良渚,也就是今天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渚是指的水中的小洲,而良渚就是美丽的小洲的意思。良渚文化的存在时间约为公元前3300年到2250年之间,绵延了1000多年的历史。
与世界其他三大文明发生的时间大体相同,并且都处于北纬30度。良渚文化依托温暖湿润的太湖流域,已经开始了成熟的稻作农业。有了城市和大型的水利系统,并且将玉器文化发展到了史前时代的巅峰水平。
良渚文化的发现以及确认,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在1936年,受到黄河流域考古发现的影响,南方的学者们也开始寻找史前人类的足迹。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就在他的家乡,今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一带进行野外调查。
有一天,他在棋盘坟一个干涸的池塘里,发现了几片黑陶片,这与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的陶片非常相似,于是他正式申请了对良渚地区的考古挖掘。在1936年12月至1937年3月期间,对余杭良渚的六处遗址进行了发掘,获得了大批的黑陶和石器。
不过,当时施昕更先生认为,在良渚出土的玉器是周朝或者汉朝的文物。所以良渚文化并没有得到重视。学术界只认为在良渚镇发现的史前遗迹是北方龙山文化向南发展而来的产物。在1959年,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正式命名了“良渚文化”。
1986年,考古人员在反山墓葬中,第一次发现随葬了大量玉器的良渚文化大墓。此前一直被认为是周朝或汉朝文物的良渚玉器正式确认了身份,它们原来都来自于良渚文化的墓葬。更加令人惊叹的考古发掘是在2006年至2007年。
考古学家确认了面积达三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古城有着宫殿、内城、外城的三重结构。中心是人工堆筑的莫角山大型宫殿基址。在宫殿区生活着国王和贵族们稍低一些的内城台地上,生活着为贵族制作玉器的手工业者。而在古城宽阔的城墙上生活的则是制作陶器,纺织衣物的手工业者。从事耕种的农民则住在外城,他们向国王进贡稻谷来换取生活所需要的用具。
这就说明良渚人已经开始通过建筑分隔社会阶层,巩固王权。良渚古城这种三重结构也成为了后来中国古城的主要规划模式。
良渚古城到底有多宏伟,从它宽阔高大的城墙也能看出来。良渚的城墙总计七公里,宽度有20-150米。最高可以达到四米。良渚人的城墙建得不仅高而且宽,这是因为太湖平原地区以沼泽地为主。宽阔的城墙更加坚固,也能起到一个防洪的作用。
另外,潮湿的沼泽地也不太适合人们居住。所以人们也可以在城墙上生活。所以良渚的城墙是一个集居住,防洪,防御外敌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不仅古城和城墙的规模十分宏伟,良渚文化还有充满智慧的水利系统,良渚古城的西侧就是天目山系,这里一直是浙江最大的暴雨中心。
每当夏季,短时间的强降雨总是能带来山洪等自然灾害,所以为了保证良渚城的安全和稳定的日常用水,良渚人在古城北面的天目山脉下,修筑了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这个水利系统分为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三部分。
每段堤坝都利用了山体的天然地形,有效将洪水抵御在古城之外,并且保证了秋冬季的居民用水。良渚的水利系统比大禹治水还要早1000多年,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利系统,并且学者认为良渚人是先建成了外围的水利系统,才开始建造良渚古城的。这说明他们已经有了完善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无论是建造古城还是修筑水利系统,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学者通过良渚文化的人均用地推算,当时的良渚城中生活着2万人。要想支撑如此大量的人口生存,就需要发达的农业技术。
通过考古发掘,学者们发现良渚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了大面积的水稻种植,并且掌握了一种被称作“火耕水耨”的耕种方法。也就是在春天用火烧掉田地中的桔梗和野草。再翻土播种,新苗长出来之后,再引水淹没杂草,使养分留在土地里,保证土地可以被连续使用。
良渚人的农耕工具也已经非常先进,他们有了适用于大面积耕种的石犁。他们所使用的是一种分体石犁。如果坏了一部分,可以马上更换。在收割时,他们也已经有了与我们现在所用的镰刀很相似的石镰。
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工具都大大提高了良渚人的耕种效率,增加了粮食的产量,为城市中庞大的人口提供了粮食补给。良渚人的建城和耕作技术令人赞叹。
玉器制作的工艺更是精细非凡,在反山大墓中出土的玉琮王,重6.5千克,高8.9厘米,在它的外壁中部雕刻八个复杂生动的完整神徽。每个高不足三厘米,宽不足四厘米,神徽的线条比头发丝还要细。在一毫米的宽度内,甚至有四五条笔直平行的细线。每条仅0.1至0.2毫米。
在当时,一个玉雕工匠要耗费一生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件玉琮的雕刻。因为玉琮是国之重器,雕刻神徽的一般都是玉器雕刻大师,或者是当时的国王大贵族或者巫师才能够完成。雕刻神徽是玉琮的最后一道工序。在此之前,它还要经过制坯,管钻,打磨,切割断面等等工序。
玉琮曾在当时代表着神权,只有巫师和统治者才有权力拥有。它被当时的先民们认为拥有帮助人神沟通的神秘力量。良渚文化的传播范围非常广,南至广东石峡文化,北至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和延安芦山峁遗址都发现了良渚玉琮。而且在二里头,殷墟等夏商时代的遗址中,也有与良渚玉琮非常相似的玉器。
玉是华夏文明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良渚玉器文化对华夏文明玉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可以说良渚文化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在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入选了《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文化的研究价值得到了世界学术界的认可。为了让孩子们能对闪耀千年的良渚文化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五千年良渚王国》。
这是一本由考古学家写给孩子的普及绘本。全书从良渚人与河流的关系,良渚古城和良渚玉器文化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现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刘斌先生,是本书的作者之一,他从1985年至今,一直在浙江从事考古工作,2006年至2007年,他主持了良渚遗址的钻探调查,并发现了良渚古城。
专业的考古学家为这本书提供了详实的内容。而彩墨风格的绘画则是这些内容的载体。书中的绘画线条圆润流畅,色彩浓淡相宜,用清新的画风和幽默的漫画笔法使知识变得更加有趣。可爱讨喜的人物形象和花鸟草木,拉近了历史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并且,书中还提到了一些目前在良渚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无法解答的问题。
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告诉孩子这一点尚未查明,而是继续引导孩子们去思考。你认为答案是什么呢。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也培养了孩子们对于历史和考古的兴趣。
良渚文化辉煌了千年,也寂寞了千年,今天的考古学家们用他们孜孜以求的精神,让这个曾经璀璨的文化遗迹被世人认识。
良渚文化唤醒了华夏子孙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求知欲。它让中华五千年文明有了确实的考古学依据。希望更多的孩子能通过良渚文化对我们的民族有更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