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大学生跳楼:人生的目标和意义真的那么重要吗?

12月15日,北京交通大学一名大三学生跳楼身亡,该同学留下一份遗书,读罢全文,唏嘘之余,我格外惋惜。

在他的遗书中,我大致勾勒出了这样一个“他”。

上大学之前,他是爸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他唯一且最为突出的优势是“做题”,他也一直坚信“做题是唯一出人头地的途径”。

上大学之后,新的环境,让他开始决定“全面发展”,并戏谑地称自己的这一转变为“戈尔巴乔夫式改革”。于是,他舍弃了做题的优势。但无疑,结果是令他失望的,他不仅毁灭了自己做题的根基,也没有获得原本期望的“全面发展”并遭遇了他口中所说的“苏联解体”。

他渐渐开始沉沦,生活无望,希望崩塌,没有了信念和理想,他不知道未来在何方?他说他的灵魂早就没有了再向前推进一分的力气,支撑他一步一步走下去的只有灵魂的惯性和履行对别人的承诺。他在人前伪装上进阳光乐观,却在别人看不见的角落里释放自己最阴暗的一面,他痛苦万分,于是决定离开这个世界。

他留下的遗书,逻辑缜密,文笔出采,处处展露他不为难人的谦逊与豁达。

他非常理性,他把自己的跳楼称为“经过深思熟虑的自我意志的毁灭。”

他绝对善良,考虑周到,他说自己的死与任何人无关也不希望室友或是关系亲密的人借机去闹事,并以此获得某种利益,譬如保研。

他也足够自省坦诚,他不希望塑造一个完美的死者形象,不希望自己的死亡给人一种“某种美好事物毁灭的悲剧”。他定义自己“千疮百孔,扭曲至极”,但他拒绝把自己脑海中那些扭曲,疯狂,淫猥的想法完完全全展示出来。

他异常冷静,他用叶赛宁的诗和自己心中最珍视的人告别:命中注定要相互离别,再见,朋友,不必悲伤,人世间死已不是新鲜事。

虽然他说,人世间死已不是新鲜事,朋友,不必悲伤,但我想,连我们这些从没有见过他的陌生人都为为他惋惜难过,他的朋友亲人们又如何做到不悲伤不痛苦呢?

也许,他看得足够透彻,他并不觉得自己的死是一场悲剧,离开于他而言是解脱,是另一种救赎。

我知道,斯人已逝,说再多都没有什么意义,可我总还是想说点儿什么,关于理想与现实,关于生活和远方,关于人生的意义这一人类不断在探讨的终极话题。

前段时间,网络上“小镇做题家“的说法大火,并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小镇做题家”,指那些“出身小城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但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出身村镇的寒门弟子,他们在中学阶段依附于“题海战术”,迫于师长的压力与管教取得优异学习成绩,从而脱离小镇考入一流名校。但在步入大学或社会后,一方面在过份自由的环境下缺乏自律,一方面受到来自多方面的诱惑与冲击,他们渐或学业荒废,常常感到前途迷茫,未来无望。

从逝去的这个大学生身上,我或许能看到某种“小镇做题家“的影子,当他在全新的环境里准备摈弃原来那个”死板的做题家身份“,而期冀在更自由的环境里”大展拳脚“时,却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他接受不了失败的自己却无能为力,陷入对自我的否定和对未来遐想的无限失望的死循环中,于是他失去了人生奋斗的方向和意义,最终悲剧诞生。

坦白来说,我也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小镇做题家“。

我生性中规中矩,凭着踏实勤奋,靠着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好运气地进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但踏入大学,面对多才多艺左右逢源各方面都优于自己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我和那个北理工的师弟一样,自卑怯弱了,甚至也希望试图通过某种转变来逆转。比如,我曾热血澎湃地加了三个社团,但最终我还是迎合不了那种热闹的环境,于是,我安静地退出了。

但安静地退出各种社团,并不意味着我就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了学习上,表面上,我还是那个乖巧听话每次上课都坐前三排的学生,我依然会把老师课件上的每一个字原封不动地抄下来只因为这样考试至少不会挂科,我甚至还能凭着自己的好记性得一个不错的成绩。但我时常听不进去课,甚至觉得这些课程无聊无意义,也陷入过对自我的否定和对未来的担忧中,只不过,我跟那个师弟不同的是,我可能天生不会很“极端”(极端或许不太准确)的看问题,也不会想很多,我不是为了一个目标拼尽全力的人,换句话说,我没有过份地为难自己。

临近毕业,我成绩中上游却综合成绩总得分不够无法保研,不想吃考研的苦,我被动地成了一名“即将踏入社会的打工人”。

但我一度很自卑,觉得自己找不到工作,现在回头想来,我好像当时也没积极去找工作,总是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凑活过着,但最终,我还是进入了大学老师的广告公司工作。然后兜兜转转,大学毕业7年,顶着名校光环毕业的我,却依然还是一名在爸妈以及亲戚“理想价值观工作圈”外的一名打工人。

是的,爸妈和亲戚眼里,我是有些失败的,但我很多时候又觉得自己很知足很快乐。我挣点钱养活自己,我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关爱家人,尽自己一份力护他们周全,我也拥有同样价值与认同的好伙伴,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皆是人生的成就,用它来衡量人生,比用所谓的金钱和地位来衡量更贴切。

我偶尔确实也会焦虑啊,但焦虑又能怎么样呢?我会想想可怕的结局吓唬吓唬自己,我也会白日做梦般想着有一天彩票中了1000万,兴奋地想着这1000万该如何分配而激动到睡不着觉,但我仍然会在第二天早上五点四十起床洗漱去上班。

我做好我手边该做的,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过份为难自己。

有一次跟同事聊天,他说,我好焦虑啊,我其实每天想做很多事情,但我不知道该做哪一件,所以最后我一件也没做。

你看吧?有时候就是我们想要的太多了。

我告诉他,很简单啊,你只要找出两件事:1做此时此刻对你而言最重要的事情;2做让你最快乐的事情;如果你足够理性,那你就做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你容易被影响,那就做让你快乐的事情,人生短暂,随时能保持活力与快乐,这也是了不起的能力。你至少先做一件,一件一件来。

他说,打游戏让我很快乐。我说,那你就去打游戏呗,但相信我,你打着打着就会自责空虚无聊,然后你慢慢就会找出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

谁年轻的时候不是这样呢?常常什么都想要,时时刻刻觉得无聊,有时候觉得人生真没意思,但某一瞬间不小心看到山顶的一抹晚霞,又会觉得人间多么美妙。

有时候,我们需要放过自己,不要过份为难自己,如果此时此刻,最重要的事情是吃到那个苹果,那你就一门心思去摘苹果吧,不要被橘子柚子们所影响;如果那个苹果,你跳着跳着就摘到了,别人认为很甜,可是你尝起来却是苦的,如果你忍受不了那个苦味,那你就丢掉它吧,俯身去摘另一枚野果子也许更合心意;如果那个苹果,你已经踮起脚尖努力跳着去摘了,但依然没有够着,不怪你啊,努力不一定要得到波澜壮阔,因为可能有人搭着“梯子”就摘到了。有时候,外界环境不可控,自身又有诸多不可逆转的局限,那就学会放过自己吧。

我们确实是生活在群体中的社会人,很多时候,我们要接受组织的选拔,要接受旁人的考量,要接受外界的期待,要去头破血流地争取各种机会,但你要记住,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我是否能承受得住那些外界加在我们身上的压力,如果当你承受不住的时候,不妨看开一些,慢慢的,那些都不重要了,即使按部就班不那么高级地活着,我觉得总归也是能找到一丝丝快乐的吧。

中学时候,有一篇课文是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印象深刻。语文老师当时教导的话犹在耳边:本文通过对方仲永从一个天资非凡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矣”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聪颖天资的惋惜之情,揭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告诫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才华,要努力挖掘自身的潜能,而不是等它日渐荒废,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的道理。

那个时候,我们总是想当然地去批评方仲永,可没想到很多年后,我们大多数人也成了“方仲永”。

我们的教育天生就希望我们成为一个伟大优秀的人,这确实没错,但是能不能这样,你在肯定一种伟大的同时,也要秉持这样一种理念,那就是,没有人能够一直优秀,如果你愿意一直优秀,并能承受得住在通往优秀过程中的各种艰难险阻,你当然可以努力拼搏并继续优秀下去;但倘若你某一刻觉得力不从心了,那你不妨回回头,往后退几步,重拾以前没有发现过的宝藏,何尝不是一种幸运,普通人的日子可能没那么好,但也没那么遭。

你能接受自己成为一个普通人吗?你生性气质不凡,你曾经是众口称赞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或许有一天,你拼尽全力也到达不了彼岸,也只能过上平凡生活;不只是你我,还有在这风云社会中浮沉的一代又一代曾经的“方仲永”们。

如果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哪里?那就不去想那个“意义”了好吗?

如果不能做一个让大家羡慕的成功人,那就在自己的小日子里自娱自乐也不错,谁说人生就一定要灿烂繁华呢?

只要悦纳自己,心中装一个小太阳,积极地向前走,走着走着,我始终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一条路的。

这或许是一个咸鱼的强行自白,或许是一个废柴青年的自我堕落式狡辩,但这是我想说的。

最近,我很乐意称呼自己为“干饭人”,这不光是因为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吃货,更因为我越来越觉得“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句话多么接地气又多么重要,谁出来混不是为了一口饭吃呢?我每天都要发一条关于“干饭人”的朋友圈,我明天即将要发的朋友圈我已经写好了文案,现在,我想先发给你们看:

小时候,我常常以为世界很大,也曾吹过牛逼,说过很多大话;

曾经我以为,只要我敢闯,歌唱家,科学家,都不在话下。

可没想到,后来啊,我就灰溜溜地回了老家。老家有青山绿水,有小河哗哗,有阿猫阿狗,有白发婆婆和慈祥妈妈;

她们说,你磨叽啥呢?炕土豆熟了,快点儿搬个小板凳过来吃饭吧!

于是,现在呢,我只想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做一个干饭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又见大学生跳楼:人生的目标和意义真的那么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