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引发的对当代媒体的思考

我的想法是,使新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普利策                 

作者:雅玲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聚焦》,看到最后差点泪目了,不是狗血感动,仿佛是被自己打动,大概这就是共情的力量吧。这部影片是由托马斯·麦卡锡执导的传记剧情片,由迈克尔·基顿、马克·鲁法洛、瑞秋·麦克亚当斯、列维·施瑞博尔联合主演,并于2016年2月在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得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原创剧本奖,当然金杯银杯不如人们的口碑,豆瓣评分8.8,可以说是很棒的电影了。

整部电影长达两个小时,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以美国教会的神职人员猥亵性侵儿童的丑闻为背景,讲述了波士顿环球报“聚焦”组,通过不断打电话、拜访、取证、查找资料等途径来揭露批判神职人员的恶劣行径,希望最终能够推翻这种体系的故事。

事件发生于2003年,当时还是传统媒体的天下,波士顿环球报迎来一位新总编辑马蒂·巴伦,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来便大刀阔斧的让“聚焦”组(罗比、迈克、萨沙)深挖一个“天主教牧师性骚扰教区里的孩子”的并没有引起重视的小案件,却不断的牵出背后隐藏的一系列事件以及涉及的上百名受害者。教会内外的势力不断向他们施压,迫使他们停止调查,随着这场高层与媒体人之间的拉锯战不断展开,内心澎湃如潮涌,感受颇深。

权力与媒介之争一直是一个热议的话题,媒体讲求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可是当事件涉及高层利益,便一定会有各种压力让媒体闭嘴,这时候媒体又该何去何从呢?息事宁人有违良心道德,无视所有人便是利益受损,甚至葬送一生的前途,如何丈量二者,或者说如何平衡二者,是一个难题。

当事情发展到后半部分,那些媒体所认为的帮凶以及沉默者纷纷表示曾经向媒体投诉过,也提交过相关犯罪神职人员的名单,可是石沉大海,并没有引起媒体的重视,渐渐的也就失望了。“聚焦”组的成员开始自责反思,正如主编马蒂在开会时说的那样:“有时我们很容易忘记自己大多时候都是在黑暗中摸爬滚打的, 突然间灯亮之后, 每个人多少都要面对些责难。 ” 我想这是媒体人的通病,是一个隐患,一个极大的不足,现在的媒体大而杂,门槛限制也不高,大多数人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媒体人意识,一味迎合受众,只想着迅速报道出爆炸新闻以吸睛。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时代责任感,更进一步说他们缺乏一种高瞻远瞩的眼力见和能力,这么大数量的媒体人,具有能够深挖和预见能力的人却为数不多,这值得所有媒体人去认真反思。

在影片中还有一个场景,是罗比在酒吧的一次谈话,其中就涉及到一个很现实的“维稳”问题。对于人们来说,教会代表的是一种信仰,而他们正在做的揭发控诉教会阴暗面的报道,就是在毁坏大家信仰的希望,掐灭大家生活的希望,典型的代表就是剧中萨沙的奶奶,她每周都要去教堂三次,是虔诚的天主教教徒,而萨沙的报道却是在毁坏奶奶的信仰,这构成了一组很纠结的矛盾,看得也着实揪心。巴伦并非波士顿人,可以说他是一个局外人,对这座城市没有什么感情基础,所以他才能坚定不移的无视所有人去调查这件事情去推翻这个体系。当然这是别人劝说罗比停止调查的一个理由,因为罗比是波士顿人,显然这是一张感情牌,也是我们常看到的借口,可这个借口却打动了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心 ,毕竟它是那么的冠冕堂皇,为了和平为了稳定,所以我们不得不包庇容忍,听上去仿佛大无私的奉献牺牲了许多,但其实只是在圈套里的自我欺骗与自我蒙蔽,因为人家给他灌输的就是这样一个维稳的理念,却没有人告诉他揭露罪行推翻体制,反而迎来的才是真正的光明。

两个小时的电影一直在讲述这个调查的过程,在大量证据浮出水面时,迈克多次想要将其报道出去,趁早揭露罪行,同时也防止其他报社捷足先登,可是巴伦很理智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不只是一个性侵儿童的事件, 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系统问题,目前的这点证据只会吸引人们一时的关注,却不会有任何改变,而这场持久追踪调查的最终目的,是要推翻这种体系,所以要坚持到最后。这和中国的“临时工”现象很契合,一出了事儿就说某某是请的临时工,已经辞退,从而推卸责任,而后这样的错误还是一犯再犯,因此说,这样的表面浅层报道是无济于事的,要改变就只有彻底。直到结束前几分钟,“聚焦”组才将所有的证据编辑成报道印成报纸,将这么久的成果公之于众,看到最后一个场景让人瞬间泪目。“聚焦”组办公室一反常态的繁忙,大家都在认真接待打来投诉检举的电话,显然,这已经足够说明他们的报道成功了,他们顶着压力这么久的努力成功了,那种长期不被认可的努力很久后得到回报的莫名感动油然而生,特别值得细细品味,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同时,电影的结局属于开放式的,我们并不知道最终这些犯罪的神职人员有没有受到处罚,这种问题体制有没有被推翻也不清楚,可能是因为真实事件可考内容只到此,又或许是让观众自己去揣摩其后故事的发展,总之,意味深长。

这部电影涉及了媒体、宗教、自由、公正、权力等多个层面,我作为媒体人自然最直观的是关注媒体方面。尤其是作为媒体人,我们自身到底还有哪些不足需要及时改正,我在哪些方面也曾忽略过他人的意见和提议,是否具备足够的新闻敏感度,是否真的了解人性,是否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面对所谓的媒体道德,究竟该如何去看待如何去做?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考虑,人固然不会完美,但一定要知道完美大概是什么样子、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只有在不断的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做出更好的事业,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近些年来似乎揭露时代社会阴暗面的题材作品很吃香,尤其是在国际大奖评选上,不过也出现了为了迎合国际口味而创作特定题材电影的现象。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类影视作品很多都拍得十分出色,印度电影《痛击》,中国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电影《活着》,美国电视剧《纸牌屋》电影《三块广告牌》,韩国电影《辩护人》等等,都是值得观赏回味推敲的佳作。如今每次看到好电影,我都会有一种欠它一张电影票的感觉,后悔没有早些发现,没有早些接受醍醐灌顶的思想洗礼。正如李安导演所说“电影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呈现我们未知的部分,而非已知的部分”,观影是一个休闲、学习、深思的综合过程,一部好的电影总是展示一些关于文化或社会的问题,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去关注、思考,想必这是观看好电影的意义之所在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聚焦》引发的对当代媒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