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5 书籍分享《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金句摘录

1、我们要养成研究孩子的习惯,而不是教育,因为所谓“教育”者,批评也。然而批评并不是一种研究方式。您见过一个“批评”天气的气象学家吗?批评最多是一种带情绪的管理方式。当你不知道某种事物的真相的时候,批评它,只能进一步掩盖它的真相,而不会使它的真相显现出来。批评一个事物,并没有使你对这个事物加深什么认识,批评半天,你也没学到点什么。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最大障碍。

2、要搞好教育,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还要有科学精神,有研究心态。经验告诉我们,人有研究心态,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地质学家不会对化石这样喊:“你怎么可以出现在这个地方?”当你把对方当作研究对象的时候,你就不会幻想对方适应你的要求,恰恰相反,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认识可观地反映对方的现实状况。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3、孩子们许多调皮的做法,很多时候往往源于一个淳朴的理由。我们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指责,打掉的不是孩子的缺点,往往会是孩子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只有热爱学生,热爱教育。更重要的是,热爱生活,才能把麻烦酿成快乐。

4、当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时,教育就会充满了智慧。

5、我们应该把学生当成活人来尊重,而不是当成机器来操纵。尊重不等于迁就,理解也不等于全盘否定。应该有所引导,“引”和“导”都有个前提,就是你必须和引导者脸朝向一个方向。如果你和对方“面对面”,那就谈不到“引导”了,那只能是“阻挡”,也就是站到孩子的对面去了。老师的教育不是直接作用于学生,而是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起作用的,这才叫引导。

6、学生的想法很简单、很淳朴,但是如果老师的头脑不复杂一点,恰恰无法发现这种简单和淳朴。因为孩子有自己的思维逻辑,他们不是按成年人的方式思考的。

7、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知道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先要尽可能周全地了解情况,占有资料(否则根本无法研究,因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脑子不能空转),然后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干预。再根据反馈回来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巡回往复,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渐得到解决。

8、我发现,老师们遇到学生问题的时候,一般不大习惯追溯孩子的成长史,不注意考察其家庭教育的特点,这是不行的。这样你就搞不清孩子问题的真正原因。这说明我们许多教师缺乏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凡具备心理学常识的人,没有不注意一个人童年经历和童年生长环境的,因为这太重要了,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远比学校教育重要。

9、毛泽东曾经说过: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事实上我们在调查的时候不可能不思索,所以往往调查结束的时候,我们的对策也就大致成型了。

10、不改变孩子上游的家庭教育,在下游(学校)堵孩子的毛病是堵不住的。你这里堵住十分,他那里又给你制造十分,你只能穷于应付,手忙脚乱。

11、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成长,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研究才是教师真正的专业工作。

12、如果在教育中遇到困难,一味地归因于学生以及学生的家庭,不会推动提高自身素质,只会困于问题中不停打转,所以班主任在遇到问题进行归因时,一定要客观全面,并勇于面对问题。

13、做一个反思型的老师,能够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的教师才是反思型教师。“审视”并不是“批判”,审视强调思考,而批判则强调拒斥,侧重点不同,我们不需要自我谴责,需要的是对自我的冷静观察和分析。

14、“若把小孩当小孩,你比小孩还小孩。”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总把学生当孩子,迁就他们的现状,看不到他们在飞速成长,甚至引导他们往后看,这才是真正的成人思维,成人的偏见。这种东西,变现在家庭中,就是溺爱和过度保护;表现在学校里,就是教师的教育滞后于学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把孩子当作成年人对待,平等地和他们说大人的话(当然得让他大致能明白意思),而不是“哄孩子”,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能促进孩子社会化。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往往显得比外国的孩子幼稚?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总是觉得他们小。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会“倚小卖小”,动不动就撒娇,严重阻碍他们的成长。当学生拿自己当小孩的时候,他对自己的期望值,他的责任感,他的意志力,都可以名正言顺地降低,其后果可想而知。

15、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上游。上游不停地下着“厌学”的暴雨,教师在下游想凭自己的身躯堵住汹涌的“厌学”洪水,不亦难乎?恐怕唯有壮烈牺牲而已。所以教师必须学会追根溯源,追根溯源就是研究、探究,就是科研。所以教师必须学会指导家庭教师,帮助家长变成明白人。

16、许多老师都有一种误解,以为人家不写作业他也不写作业,一定快乐,可以不上学他就不上学,他一定快乐。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当一个孩子变成异类的时候,他会感到孤独的。所以当老师“撤出战斗”,孩子“逆反”一下失去了对象。这时候他的心才能沉下来,他才能比较冷静地反思自我,才能发现原来不写作业是一件痛苦的事情。(p122)

17、“鸟笼战术”,给学生一个鸟笼,等于告诉他:你该养一只鸟了,你已经具备了养鸟的条件。于是学生就真的养了一只鸟(成绩提高)。心理学上把这叫做“正强化”,也叫“赏识教育”。

18、缺乏研究精神和反思意识的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会把责任完全推给家长,殊不知“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面对任何问题,我们都要有正确的归因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P132)

19、老师只有有了研究心态,它才会冲淡你的道德义愤,你才会平静,而这种平静反而是能“镇”住对方的。“捣乱分子”不怕你生气,他巴不得你生气呢!他不怕你斥责他,也不怕你“管”他“罚”他,就怕你泰然自若地研究他。(P147)

20、优秀家长主要不靠“嘴”教育孩子,靠的是情景,靠的是行动。当孩子有改变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分析,是什么样的情景、什么样的动机使他行为有所改变的。搞清楚这点,家长就可以创造类似的情境,就会使孩子逐渐转变。要把孩子当成“科研”对象,而不只是“管理”对象。(P151)

21、心理问题光靠“加强管理”是解决不了的,但是做错事道歉和赔偿是不可缺的,因为他损害了别人的利益。孩子常常会拿父母惩罚他对待他的方式对待小伙伴。(P156)

22、凡属品德问题,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才有助于他改正。空讲很多大道理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品德有问题的孩子,只要能占便宜,下回他还照样干。所以班主任遇到难题,首要的任务是了解情况,进行分析,锁定问题性质,然后才可以根据性质进行干预。万不可上来就“管”,那样容易“下错药”。可以从目的、对象、情境来判断,该生到底是不是品德问题。

作为教育者,遇到问题(除了紧急事件),最要紧的是进行调查和逻辑思考,而不是急着问“怎么办”,诊断先于治疗。(P157)

23、鉴定心理问题的最好办法是询问孩子的童年经历,最初记忆和梦境,这是比较准确的。(P157)

24、询问家长、询问孩子、询问同学,加上教师自己认真观察,一定要发现这个孩子最喜欢什么,最害怕什么。此项信息意义重大。知道他喜欢什么,有助于师生情感交流,知道他害怕什么,可以在关键时刻制止他胡闹。

对于特别难搞的孩子,我们要用大尺度来衡量他。只要纵观他的表现,这一个月比前一个月强,就是很大的成绩。千万不可用今天与昨天比,本周与上周比,用那样的小尺度,只能增加教师的焦虑。(P161)

25、作为老师应该把主要精力用于调查了解和分析问题(诊断),而不是解决问题(治疗)

26、电影《铁皮鼓》对有绰号的“亚文化”是这样描绘的:这个江湖里有自己的语言,这语言来自于港台警匪片里的黑话,来自于电视剧里的台词,来自于街头巷尾的脏话,来自于武侠、言情小说里的对白。这个江湖里有自己的领袖,通常由肌肉、人民币或者脸蛋决定,而它的影响力却要远远超过老师。这个江湖里有自己的刑罚,有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有专门从中调节纠纷的掮客。(P170 )

27、其实具有“亚文化”的小江湖酝酿着校园霸凌,班主任最好的办法就是走进这个“江湖”,搞清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语言和行动方式、成员之间的关系,然后采用特殊手段,改变遭受欺凌的孩子。那其实这种特殊手段特别需要老师随机应变。这些受气包看起来很可怜,但是老师怎么给他撑腰都不行,因为你只能在“正规”场合给他撑腰,而一回到“民间”,老师不在,他又成了倒霉鬼。我曾经很头疼这种事情,现在看来,可能就是我的思路不对,我想通过“官方”渠道解决所有“民间”问题,可能是行不通的,我的武器不够用。这是一个非常有趣味的研究课题,如果有人能深入进去,积攒大批案例,梳理思考,或可写出一本《受气包心理学》。我们的教育研究,泛泛而谈的东西太多了,专题研究太少了。( P171)

28、是什么使我们的学生如此脆弱?要知道,人想不想或者不决定于别人对他生活质量的评估,而决定于他自己的感受。对于长期生活无乐趣的孩子,他们是“带菌者”,只是没有发病。挫折落差太大、任性、社会化障碍,都极有可能导致孩子性格变得脆弱,因此今日当老师,处理问题必须估计孩子的个性和承受能力,绝不可以莽撞。同时还应对家长进行指导。家庭如果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学校教育的负担就太沉重了。(P177)

29、其实很多时候小学生的“早恋”本质上都是人际争夺战而已,爱情就是抢人,抢到手就是胜利。只有对“自我”、对“爱情”毫无自信的人,才会这样的心态。作为老师,首先忧虑的不应该是“影响学习”,而是孩子们的感情为何如此浅薄,他们为何如此廉价地“拍卖”自己,他们为什么这样缺乏自尊和自信。类似于这样的情书,有时候都不必呈现给家长,因为有些家长只会把事情搞得不可收拾。(P189)

30、关于感恩,教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感恩心态,除了搞好自己的工作之外,还要指导家庭教育,端正家长的教育观念。学生的一切问题,根子都在家庭。不会指导家庭教育的老师,以后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的。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爱”最后都要落实为孩子的考试分数,学生对这种爱肯定是冷漠的;如果“爱”变成一种威压,我爱你,所以你不能让我失望,学生对这种“爱”,是要躲避的。而很多教师对学生的“爱”,恰恰就是这样的。“爱”已经量化了,指标化了。我们不是已经把考试分数看成“回报”了吗?我们恐怕就不能只责备孩子们心目中的“爱”变味了,我们作为教育者的“师爱”说不定也变味了。(P497)

31、发脾气不过是情感强烈的一种批评方式而已。人都是先做了结论才会发脾气的,在没有得出结论之前,人们总是倾向于探究,而不是发作。遇事不忙做结论,换位思考一下,估计几种可能,您就不容易发脾气了。可见,良好的心态,良好的涵养,是以正确的思维方式为前提的,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就不会有“好脾气”,想得开,心态才能平和。(P205)

32、神仙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在我看来,神仙的生活是最没劲的。那不就是无穷无尽的自我重复吗?恐怖。未知是人类的朋友,未知能提神醒脑,振奋精神,提高生活质量。科学家在实践中碰钉子的时候,习惯于怀疑和改进自己的理论,这是他们的思维方式。教师就不行了,教师在实践中碰了钉子,多数人却不习惯反思自我,而只会埋怨孩子和家长。于是你就明白为什么很多教师的专业素质得不到提高了——他们缺乏科学家那种科学态度,反思精神。不断变未知为有知,同时扩大自己的无知,这就是生活。(P210)


第四部分    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33、新时代的教师,不会具体地指导家庭教育,不算合格教师。现在,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和电视节目铺天盖地,家庭教育专家层出不穷,有时你都不知他们从哪里冒出来的。可是,家长支着耳朵听的,还是班主任的话,因为班主任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孩子的命运。因此,由教师指导家庭教育,效率是比较高的。作为老师更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自身素养上,否则,家长素质提高至日,就是我们下岗之时。家长素质低,成全了不少老师。教师不能很好指导家庭教育,主要不是因为缺少时间,而是因为缺少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做了大量无用功。所以教师需要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培训。(P220)

34、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而是“成长”,“成长”不仅包括智力的发展、学业的提高,还包括身体、心理和道德的健康,包括精深的丰富和人格的完善。当我们把学习上升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以成绩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时,实际上就把孩子、把教育非人化了,这同样是人性的丧失。(P222)

35、发扬个性不能发扬到“不守规则”的程度。孩子的行为大体上要随上大流,不能太特殊。连学生基本的行为规范都不遵守,这不是“个性”,而是“社会化障碍”。不能把与众不同都说成“个性”,要分清是非,否则我们就可以把闯红灯也说成“个性”了。

36、人的基本性格和思维模式,在六岁以前已经初具规模,有的科学家甚至认为已经基本定型了。培养良好习惯,关键不在学龄后,而在学龄前,不在学校,而在家庭。良好学习习惯不过是良好生活习惯的引申而已。如果家长把孩子惯得懒惰任性,散漫没规矩,自我中心无责任感,教师要培养他的良好习惯,就等于面对一张涂得五颜六色乱七八糟的纸,根本不是白纸,你得先把他擦干净,然后再重新作画,可想而知你有多费力。

聪明的教师要分出相当多的精力去指导家长,让他们克服溺爱和过多保护,让孩子有家教,像个孩子样。这种孩子送到学校来,虽然也不是白纸,但是画面不乱,有基础,老师就省事多了,稍加修改,即成好画,事半功倍。否则,教师在学校里好不容易培养点好习惯,到家里就被“消化”了,家长不固“本”(“本”在家庭,不在学校)而学校专治“标”,事倍功半。(P257)

第五部分   管理问题

37、缺乏专业思考的忙碌含金量很低。维持课堂纪律靠什么:第一,靠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就是说,我们班里帮助学生自己制订一些他们认为必需的、对他们自身有好处的规则。开始宜少,逐渐增加。然后让他们自己体会,有了这些规则,他们可以活得更好,没有这些规则,不但妨碍别人,而且最终自己也要倒霉。“规则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别人强加给我的束缚”,当学生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自觉的纪律才有可能形成。这光讲道理不行,要让他们体验。慢慢来。有规则意识的学生重视规则超过老师的脸色,没有规则一时的学生才会“得寸进尺”。有规则意识的人过马路看是不是红灯,没有规则意识的人过马路看有没有警察。这就是法治和人治的区别。第二,靠老师讲课吸引力。课堂纪律是为教学服务的,但是教学也反过来对纪律有很大影响。讲课水平高的教师纪律问题自然少。只有那些讲课不吸引学生的教师,才乞灵于严格的纪律。因为你不爱听,所以我只好逼着你听。这实属无奈,也是无能。至于提高自己的教学吸引力,这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要下苦功的。(P314)

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感受是:面对孩子,我的心态更平和了。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研究型教师,而不是情绪化的老师,只有不断精进自己的业务水平,分析问题、搜集资料、调查问题并对症下药,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管理班级的业务水平,而不是一味地靠爱发光,最后只能感动自己,缺乏专业思考的忙碌含金量很低。所以我们要用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来管理班级,追根溯源、刨根问底,在验证假设中,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再谈爱和力量。奋辑笃行,臻于至善。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7-05 书籍分享《教育智慧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