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片单 《大河恋》 1992年
01
电影:文学改编
“在清醒的回忆之中,当最深的感触被激发时,我们记得这首诗歌,倒退倒退,时光请倒退,使我今晚再次回到童年。”
电影《大河恋》上映于上世纪90年代,由美国导演罗伯特·雷德福指导,改编自著名作家诺曼·麦克林恩的自传体小说《一江流过水悠悠》。
出版这部小说之前,麦克林恩已在芝加哥大学教授古典文学三十余年,待退休之后,他回到家乡蒙大拿州,开始了一场故地重游之旅。
这部小说让时年75岁的麦克林恩名声大噪,不仅提名次年的普利策小说奖,还得到电影《断背山》的原著作者安妮·普鲁的盛赞:
“美国文学史上罕有的、真正伟大的作品之一。只要书籍尚存,蝇钓技艺尚存,麦克林恩就会被人铭记。”
若问麦克林恩写作本书的缘由,我想电影开篇诺曼的画外旁白已经做出解释:
“从前当我还年轻时,父亲说:‘诺曼,你很喜欢写作’,我回答,‘对,我喜欢’,他说有一天你长大后,你可以写我们家的故事,到时你才会了解一切事情和缘由。”
可以说,这本书正是麦克林恩的青春挽歌,是对弟弟之死的难以释怀的悔恨,也是对生命和自然关系的一次深入探索。
电影基本还原小说,记录了诺曼一家在蒙大拿州的生活。
有人说,影片就像一首视听化了的抒情诗,仿佛19世纪的华兹华斯正站在风景秀丽的英国昆布兰湖区,声情并茂地朗诵着墨迹未干的《永生颂》:
“曾几何时,草地、溪流还有果树, 这大地,以及每一样平常景象,在我眼里似乎 都披着天光,这荣耀,梦的开始。 只是现在已非从前;—— 我环视四野, 白天黑夜, 再也见不到昔日之所见。 ”
02
保罗:古希腊的阿喀琉斯
影片以诺曼的回忆展开叙事,在诺曼沉重、沧桑而又带着悔恨的画外旁白中,将时光往前推回至二十年代的小城密苏拉。
缓缓道来的叙事节奏伴随着大黑脚河波光潋滟的夏日风情,浮现出影片真正的主人——诺曼的弟弟保罗。
出演保罗一角的正是日后蜚声国际的好莱坞著名演员布拉德皮特。
彼时的皮特尚未被《人物》杂志评为“全球最性感的男人”,他只是刚从黄金档肥皂剧的男一号转入电影圈的新人。
幸而上一年出演的女性题材电影《末路狂花》大放异彩,让这位仅在该片贡献了十五分钟短暂表演的皮特成为荧幕宠儿,受到众多导演的赏识,其中便有导演雷德福。
格子西装外套,白色条纹衬衫,棕色牛仔帽,锃亮的大背头,宛如雕塑般俊朗的外形和强壮的身躯,以及那标志性的浅蓝色双眸和狷狂的微笑,让皮特风流浪子的形象深入人心。
影片成功地塑造了自由不羁的保罗形象,和保守沉稳的哥哥不同,保罗始终游离在伦理规范之外。
他不顾父亲教导的钓鱼手法,自创了一种名为“投影抛线”的技艺;
他对种族歧视置若罔闻,在众人的侧目下与印第安红衣女郎共舞;
他背弃新教的禁欲主义,风流、斗殴、嗜赌成性。
他就像古希腊“冲冠一怒”的阿喀琉斯,崇尚极端个人主义,“不受任何牵制,像件艺术品”。
自由是西方社会前进的动力,但也是带血的断头台。
03
江水:永恒之物
《大河恋》宛如一本异域的风情油画集,将蒙大拿州的秀丽风光展露无遗。
影片不仅一举夺得次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还使这片山水和钓鱼技法成为万千影迷心中如数家珍的经典。
正如曾有人呼吁的那样,“如果人们再不保护这片流域,电影中美丽的自然环境、河里肥美的鳟鱼,那一江潺潺流过的河水都将不复存在。”
影片的叙事结构非常完整,从童年时期的诺曼兄弟在教堂听牧师父亲布道开始,到中年时诺曼协同妻子及两个孩子在教堂礼拜而结束,首尾呼应,形成了严密的闭合结构。
开端父亲的一番肺腑之言奠定了影片的宗教主题,“贫穷而又不信主的,是最苦闷的人,但贫穷而信主的人,是世上的国王和王子。”
一如诺曼的旁白,“对我的家人而言,宗教和钓鱼并没有任何差别。”
他们像侍奉上帝一般虔诚地钓鱼,把大河视为上帝的造物,在与大河交往之中聆听宗教的智慧和真理。
贯穿影片始终的大黑脚,早已不再只是故事的陪衬,而是直接参与叙事,成为一种永恒情感的象征。
它的奔流不息就如人的血液一般,在家族之中延续。
我能闻到扑面而来的暖风,触摸到如丝绸般顺滑的清凉,还能听到历史的绵长回音,河水中的声音蕴藏了千万年的历史。
也许有经年未消的雨水,有亿万年的岩石激荡,需要我们用尽一生的时间仔细倾听,就像童年时诺曼的父亲曾说,“有上帝的话,小心聆听。”
当七十岁重回故地的诺曼独自站在河中抛线,动作娴熟一如从前,夕阳笼罩着他那佝偻的身躯,湍急的河水漫过他的双膝。
他的持久沉默使我想起千年以前孔子的话,“逝者如斯夫,而不舍昼夜。”
当青春不再,容颜已逝,就连所有爱过的人都相继离去时,唯有这片山水永恒不灭。
正如原著作者麦克林恩在小说中写道,“天地万物化醇归一,只见一江流过水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