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好只和那些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
这是一位朋友给身为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的一句忠告,因为这位朋友认为,会合理地表达愤怒的人,远比不愤怒的人更适合与别人建立关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蛤蟆先生的抑郁,正是由于他长年累月对于愤怒的压抑积累无处释放,才导致他消沉,责怪自己。书中通过蛤蟆先生一次次的咨询,在秃鹫咨询师的引导下,蛤蟆先生终于把对这么多年对父亲的愤怒表达了出来。于是,我们看到了新生的蛤蟆先生。
抑郁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且排名仍有上升的趋势。专业的心理学书籍又艰涩难懂,于是,出于对社会的担忧,罗伯特·戴博德出版了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全书没有令人生畏的权威论述,也没有专业的术语,通俗易懂,却能带领大家整理出一条发展线,自然而然地跟着蛤蟆医生悄悄地发生改变。
蛤蟆先生在条件优越的家庭中长大,周围接触的也都是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动物,包括獾。这些动物们有着非凡的社会地位,并用至高的行为和道德标准来衡量和评判蛤蟆先生。如果蛤蟆先生的行为超出了他们的标准,他们就会用惩罚和责骂的方式对待蛤蟆先生。
其中对蛤蟆先生影响最为深刻的,便是蛤蟆先生的父亲。父亲爱着他,却又在用另外一种方式伤害着他,另他痛苦不堪。即便父亲已经过世很久,他还是无法从父亲带给他的阴影中走出来。再加上周围环境的影响,蛤蟆先生抑郁了。
在蛤蟆先生的生命最早期阶段,他对父亲的不满,源于渴望父亲的关注,时刻想取悦父亲,于是蛤蟆先生从小学会了顺从的行为,把依赖当成了生活方式。他在父亲面前的道歉和忏悔也只是表象,其实是在防御父亲对他攻击。成年后,面对的对象由父亲变成了獾。蛤蟆先生的生活中更多的,是内疚和自责,一直处于“你好,我不好”的象限中。于是,蛤蟆先生一直躲在“儿童状态”中进行自我保护,不愿意出来。
蛤蟆先生自小获得的关注就很少,导致他一直认为是自己不够好,还不够优秀,判定自己是有罪的,继而不断地谴责自己,批判自己,惩罚自己,折磨自己。就像秃鹫咨询师所说:“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而蛤蟆先生从来没有正面的向周围的人发泄过自己的情绪,伪装着自己,却也时刻在批判着自己。
在咨询过程中,秃鹫咨询师应该还是同情蛤蟆先生的,那句“你能开始爱自己吗”,相信秃鹫咨询师自己说出来的时候,都是对蛤蟆先生满满的心疼。
蛤蟆先生在秃鹫咨询师那里,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且通过秃鹫咨询师的一步步引导,一点点做出了改变,适时地将愤怒的情绪得以释放。于是他成功从“儿童状态”走出,过渡到“成人自我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在其著作《灵魂的黑夜》中说:“当人们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愤怒的情感时,它就能为一个人和一种关系做出很大贡献;但是当愤怒被遮掩隐藏起来时,它的影响正好相反”。
我们惧怕愤怒,因为愤怒看上去容易伤害关系,让我们与别人疏远。但是愤怒是必需的。
武志红说,愤怒是对愤怒者的保护。你必须清楚地知道你的愤怒,并知道为什么会这么愤怒,然后富有智慧地去处理它。愤怒,是对入侵者的直接反应。
“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直白地讲,就是找到“出气筒”,把情绪对直接导致愤怒的人发泄出来,或找到可以“移情”的人发泄出来。情绪不在体内积压,便不会抑郁。
最终,蛤蟆先生终于自己意识到了,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能对自己负责,自己对自己有自主权。有了改变处境的力量,就有力量改变自己。
治愈后的蛤蟆先生仿若重生,玉树临风。面对像父亲一样给他威严的獾先生,他也能“柔声却坚定”的与之交谈,并且交谈之后发现,獾也并非是个老顽固。心态变了,对周围事物的认知也变了。
弗洛伊德说过,一个人能否合理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是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这里所谓的“攻击性”,就是愤怒。
在临床心理上,心理咨询师鼓励前来就诊的心理困扰病人好好宣泄他们的情绪,接纳他们的控诉以及愤怒,因为愤怒的存在从某个角度来说,维护了一个人的自尊,使他们在自认为不合理的情境中,找到了情绪表达的自由,然而在情绪宣泄之后,心理咨询师会要求对方再次思考整个事件的过程,以认知的力量去修正下次可能再发生的情境。
就好比外科手术一样,开肠剖腹总是会流血,流血之中要迅速的修补好身体内的缺损;愤怒就像流血一样,它是一个警讯,却不一定是事实的真相,警讯在提醒人们采取行动去作修补的工作,却不必在面对愤怒时,大惊失色。
一个更积极的态度或许是将愤怒转化为果断、自信,清楚自己愤怒的原因,勇敢地表达愤怒的情绪,在一片不合理的声浪中,给自己力量,去改变它!
日本有“愤怒吧”,那些受了上司、家人和社会强势人物的气的人,会去“愤怒吧”发泄自己的愤怒,譬如把讨厌的上司的画像贴在一个木偶上,然后攻击这个木偶。愤怒者通过类似于蛤蟆先生的“移情”的方式,将储存在心中的愤怒表达了出来,避免情绪累积,从而做出无法理解的事情来。
关于愤怒正确的处理方式,就如托马斯·摩尔所说:“你要理解你的愤怒,最终才能触及它的核心。它有某种深奥的内涵,帮助你让生活变得有意义。如果你确切地知道什么让你生气、你在和谁生气,你就能清楚自己的立场与事情的重点,以及该如何在情感上加以处理”。
“愤怒厘清了复杂的生活,并不断将其重组。”
接受愤怒,无非是接受人生的真相。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接纳,与自己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