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误会了自律

“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这是百度百科对自律做出的解释,也是我们日常认为的自律。从表现形式来看,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完成某些事。

《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著名的美国心理医生M·斯科特·派克的解释却截然不同。

斯科特的解释是这样的:自律是指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痛苦,解决问题。它有四项原则:延迟满足,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延迟满足,要求我们重新排序事务,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先解决问题,再享受更大的快乐。如果你爱吃蛋糕,那是先吃奶油呢?还是先吃蛋糕体?从小事上就能看出一个人是否能延迟满足。斯科特甚至认为,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延迟满足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在这里我有一点不同意见,我认为在小事上可以随遇而安一点,自制力还是要用在刀刃上的。比如,下班后是先学习再娱乐,还是先娱乐再学习,就重要的多了。

当然了,延迟满足更是一种生活习惯,如果从小养成不论大事小事都可以延迟满足的习惯,就没有自制力这一说了吧。

实际上,斯科特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全书都在强调家庭影响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并不是说非依赖家庭教育不可,只是家庭教育让自律变得简单,自我管理的自律会难得多。

再说承担责任。《奇葩说》节目中有一期,颜如晶的观点是:谁的事情谁负责,与斯科特的观点不谋而合。如果为自己强加责任,总是想“我本应该”“我本可以”“我怎么没想到呢”,那就容易患上“神经官能症”;如果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总认为“我不能”“因为客观原因”“我做不到”,那就容易患上“人格失调症”。其实每个人都多少有“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的倾向,只要没有到严重的程度,能意识到想法冒出来,完全可以靠自己克服。

忠于事实这件事看起来是简单的,实际却不然。有一个简单的例子,谈恋爱的两个人,为什么在婚后觉得对方变了?其实就是没有忠于婚姻这个事实。如果抱着恋爱的心态进入婚姻,把婚姻认为是恋爱的延续,那必然会失望的。

《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移情”的概念,斯科特对“移情”的定义是:把产生和适用于童年时期的那些感知世界、对世界做出反应的方式,照搬到成年后的环境中,尽管这些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环境。

我们完全可以拓展一下这个概念,任何在旧环境中产生的感知世界、对世界做出反应的方式,照搬到新环境中,尽管这些方式已经不再适应,都可以称为“移情”。比如,学生时代的被动思维方式在进入职场后是行不通的;在原生家庭中做甩手掌柜的生活方式进入婚姻后是行不通的;二人世界的生活方式在有了宝宝后也是行不通的。

可见,忠于事实要求我们不断地自省,不断地调整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这是一条艰辛的路程,需要付出努力。

最后一项原则保持平衡,是自律的最高标准。我们既要延迟满足,把眼光放长远,又要尽可能过好眼前的生活,让快乐大于痛苦;既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又不要替别人承担责任;既要忠于事实,又要保留自己的看法。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斯科特以生气为例来说明保持平衡的难度,非常形象。如果别人做了让你伤心的事,自然要生气,生气是你保护自己的一个手段,但是,又不能让生气冲破了理智,那只会让事情更无法收拾。自律中的保持平衡,就像理智和情绪较量一样艰难。

保持平衡的最高要求是“放弃”。当一个新观念来临时,总得放弃一些旧观念,放弃一部分自我。最典型的场景就是做了父母之后,陪伴孩子变成一件重要的事,为此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一部分乐趣。

从斯科特的观点理解的话,那么我们以往认为的“自律”,只是手段而已。只要达到目的,任何手段都是好手段。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可能误会了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