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一个内心枯燥的像荒漠一样的人,内心丰富起来,要循序渐进。起步的时候别看书,让他学折纸。
一个从前不刷抖音,不看直播,争分夺秒的充实大脑的人,忽然有一天把书扔在一边,放空自己,打开抖音,跟着学起了折纸。这一切的背后是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或者干脆就是自暴自弃了呢?
请随我一起聚焦到变化的起因。
2020年一月的某一天,我坐在书桌前写东西,无意间看到了一个废弃的咖啡壶,就是磨好咖啡粉,然后玻璃杯里,沏上开水,捏着一个有漏网的盖子盖上,往下一压,把咖啡粉压到壶底,握着提手就可以往咖啡杯里倒了,就是种简易咖啡壶。
我看到它的时候,下意识的拿过来要扔掉,因为盖子没了,玻璃杯也没了,就剩一个提手连着一个裹玻璃杯用的托儿。
就在我快撒手的时候,也不知道哪根筋跳了一下,我想把它改成一个烟灰缸。
接下来就是见证尴尬的时刻,我搜遍了脑子里,都没找到任何一点创意能帮我。
我该怎么改装?用什么工具?实现什么功能?点缀什么装饰?
你可能灵光一闪的时候也碰到过这种窘境,但我觉得尴尬,是因为我首先是设计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又自学过牛人们的设计理论。我脑子里装着一整套设计流程,从翻译需求、用户场景到用户体验,可是这一整套秘籍我都捋了一遍,依然没起什么作用,最后我终于把它放回了书桌上,坐在那发呆。
你猜我在想什么?懊恼自己学艺不精?我那五岁的孩子啥理念都不懂,但她乐此不疲的在做着各种(她觉得的)新鲜作品。我在想,此生我可能什么有价值的东西都创造不出来。
我完蛋了!
可是,什么时候起,我变的这么枯燥乏味没有创意了?
此前的很多年,我都拼命的往脑子里放各种心法,包括写作、算法、心理战术、演说技巧什么什么的。我坚信只要我脑子足够强大,事业总会有起色的。我拼命的写东西,可是始终也没有人接受它们,写小说没人看,写剧本没人拍,在朋友圈写个打卡文儿(就是每天都发一小段文字),没人理。
我就想啊,是我写作能力不达标吧!可我从来没注意过另一个事实,就是其他人发的没啥措辞技巧的东西,都被点赞爆满了。
就在我发呆的那会儿,终于想明白了,其实就两个字——没趣儿。
就像经常有人说,等我有钱了,我要好好孝敬父母,给他们安慰。我也经常想,等我成功了,我就有闲情逸致去过有趣的生活。
然而,今天我都这么无趣,怎么可能某一天就忽然有趣了呢?一个打心眼里就不浪漫的人,怎么可能有了条件就有营造浪漫的能力?
我其实只是向往想象中的名利,哪还有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再然后我就陷入沮丧了,因为即使想清楚这些,打算浪子回头,但有个屁用?那么多年过去了,我早就被书本驯化了。
摆在我眼前的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把书放下做个有趣的人,尽量亡羊补牢,能补救到什么程度,看造化了(几率不大)。要么继续看书,活在一个迟早出人头地的幻象里。
我有个朋友小C,我把这个烦恼说给他听。他怂恿我去下个抖音(什么主意这是),让我看看正常人的趣味。OK,我承认自己是有点隔路,但看抖音真的难为我了,还有很多书我没看完呢,但人生苦短啊。结果我还是下了,总得对他有个交代。
就像多年前我从网上随便下载个影评给相亲对象发过去,算是她推荐我看的电影我确实看了(那些电影至今没看过)。我也下了一个抖音在手机里,截屏给朋友发过去,让他放心我真的下了。然后向他保证,我至少会忍住不卸载的。
我也就最多做到暂时不卸载,大概永远不会打开看的,更别说像我爸那样,一刷刷半天。
然而我真的忍住了半个月不卸载它(忠人之事嘛),而且还打开看了。
接下来发生的事可谓峰回路转,好在抖音可以搜索内容,我就按兴趣,搜了手工看了一会儿,真的觉得是一会儿,但抬头已经是一天了。
真香!
我看的第一个手工是折纸,折纸这东西我并不陌生,别看我乏味无聊,但还会叠千纸鹤。但抖音里很多折纸作品我都没见过,真有意思,我挑了个相对简单的作品学着折了一下午。
很有成就感,我就这么说吧,自打我会叠烟灰缸之后,我看谁还能以没烟灰缸为由,不让我抽烟!
我其实很清楚,折纸也不会让我有多大创造力,但它是个开始。唤醒了那个夏天里蝉鸣的暑假,每天乐此不疲的做手工的男孩。我仿佛感到荒漠一般的内心,有一颗种子种下去了。从这颗种子开始,我会种下越来越多的种子,比如用废弃物做装饰品、让饭菜好吃的前提下也好看、电子表不光直观还美观等等。
我会坚持到它们发芽,开花,结果。
著名设计师约翰·赫斯特说,设计本质上就是人们塑造自己环境的能力。
我想我们能创造美好的生活,是因为我们心里充满了对美好的向往。
书不会真的被我扔掉,它依然让我内心充满力量。但对现在的我来说,要做到有趣,折纸都比看书有意义。
在此,感谢我的朋友小C,感谢那些在网上挂自己创意作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