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风景

图片拍摄自庞泉沟

我所熟悉的320省道就是从开栅口一路到庞泉沟,从平川一直到山间,从小桥流水的人家一直到牛羊遍野的“塞外”。

开栅口至西社段是这条道路最为弯曲险阻的一段。这段路前半段属于进山路,还算是平缓畅直。直到行至“交城山”牌楼时,道路就开始随山势回环,一侧是山壁,一侧是崖壑,行进中的车辆永远沿着半山腰爬坡翻山。转过一个山头,再转过一个山头。

因为这段路是通往煤矿,采石场,熟料厂的必经之路,所以这段路上最常见的就是各式各样的工程车。滚滚飞尘中,红色半挂叮叮当当,风尘仆仆进山拉货,蓝色半挂满载货物,咬紧牙关稳步前行,搅拌机带着自己吃饭的大家伙隆隆作响,挖掘机则收起手臂只待一声令下。道路两旁随处可见枣树和柿子树,秋冬之际,本是枣子和柿子轮番登场的时节,可因着他们靠着路边,大都裹着一层厚厚的扬尘,没什么观赏性可言,更别说食用。

满目灰尘中,还有随处可见的一抹亮黄,有时在平缓的路上,有时在山头的拐弯处。他们是环卫工人,负责这段路的清理,维护。大部分环卫工都是五十多岁,面部黝黑,皱纹纵生,头发在扬尘里凌乱不堪,手里握着一把大扫帚,有时是铁锹。他们身态虽然佝偻,但干活却很麻利。平时山壁上震下碎石和土块,他们清理完毕后还要重新栽种固土木;下大雨塌方,他们第一时间警示来往车辆,清理路面;冬天下雪,他们清除山体背阴处的积雪和冰面。和他们形影不离的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他们共同在这条路上停停走走,捡捡拾拾。因为长年累月在尘土中工作,他们也被染成了灰色,早已和山路融为一体,可他们的黄色又是那样耀眼。大概世间最与众不同的颜色,就是生存的底色——隐忍又倔强。

过西社镇以后,原本依山而建的道路变成沿河而设,天堑瞬间变坦途,路上不见了工程车的影子,整个环境看起来干净清新很多。文峪河水自西北方向奔涌而来,最终汇集在文峪河水库。溯河而上,便可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逸之景。

桥是到处都有的,因为跨桥的缘故,时而流水在左侧,时而又转向右侧,如果用心体悟的话,这也算一路辗转相随的好风光。夏季水荣,就可以看到漫涨上来的河水,这里山风凉爽,是避暑的绝佳地方,时常可以见到大人领着孩子在清浅的小河边捞鱼,孩子们手拿网兜摸索,大人们提着水桶在水中赤脚欢乐,在树林阴翳的地方还可见三五成群的野营地,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山地自行车小分队疾驰而过。这是属于夏季的特色,享受生命与探索极限在这里交叠。

冬季水枯,山体也形销骨立,景色单调得多,但这是属于山乡人的一种与世隔绝的静谧。他们的房屋大都建在河流两岸的山间谷地,一层小阳房居多,房前屋后,菜圃田垄。这个时节可以看到河边裸露出来的石岸,它是用不规整的石头和水泥砌成的,大小不一,方圆相间,就这样凝结在交城山里。这里可看炊烟升起,股股青烟直上,在萧索的寒空中显得孤冷又坚韧;可感麦饭飘香,土豆,莜面是最常见的食物,做成的各色饭食也是真正的交城烟火,炒面,磨山药咯吱吱,莜面栲栳栳等;可听鸦号狗吠,呼啦一声,那是寒鸦归巢,它的巢总是搭在高高的树杈上,远远望去黑压压一团,乡野,道路上随处可见各种大黄小白,有的急匆匆觅食,有的慢悠悠闲逛。这块地方才真称得上是修身养性的世外桃源。

图片拍摄自庞泉沟

当你行车途中发现常有慵懒的牛羊挡道,抬眼望去,漫山遍野也都是成群的牛羊时,这就到庞泉沟一带了。这里视野更为开阔,远山层叠,由青生黛,眺望可见成片的云杉和针叶林,身旁尽是沙棘和花楸,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字的植物,这些都是庞泉沟为山西这片表里山河贡献的特殊景观。

这片区域房屋稀疏,人烟稀少,留下的几乎都是养殖户,护林员。但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坚守,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才更加具有魅力。那些路边吃草,晒太阳的牛个个都膘肥体壮,憨憨的脑袋,两侧悬着呆呆的小眼睛,虽然是一幅老实巴交的样子,但你要对着它“哞”一声,它连理都不理你的,估计对路人的撩逗早已见怪不怪了。但有的小牛就会顺声抬头,支棱着脑袋看你,这时你就需要更卖力地长“哞”一声,就可以得到它的回应了,我最喜欢这种没见过世面的小牛,一路上的欢乐就在于和牛对“哞”。

在岸边遇到一个头戴毡帽,手拿鞭子的大叔,他正往石头上撒淡咸盐。交谈过后才知道,牛需要补充盐分,舔完石头以后又会摄入足够的水分,这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我看着他弯腰一块石头一块石头撒盐,手指粗糙,皮肤皲裂,说了一句:“养牛很辛苦吧,一年没有一天可以休息。”他笑了:“世上哪个人不辛苦啊?”对啊,鞭子一甩,苦中作乐才是生活常态。最遗憾的是没有见到褐马鸡之类的野生动物,估计还需要往密林处探索。

行一路,其实重要的不是风景,而是人的心境。心境全开,沿途景色皆是美景。


原创不易,合作请联系作者。

此文已被交城“青青草”平台收录。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