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帝的义务教育---进去是人,出来是鬼

首发微信公众号  记录员范炜(fw-notes)

《儒林外史》中有个著名的人物形象,严监生。临死前盯着面前的油灯,颤颤巍巍伸着两根手指,就是不咽气,急煞了围在周边的亲人,纷纷询问何事牵挂未了。幸亏他老婆了解他,--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那么,监生到底是什么人?

监生通俗地说就是国子监的学生,国子监是明清两朝的最高官办学府。明朝的教育体系分中央、地方两级,中央官学即国子监。地方上有府学、州学、县学、社学。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天下初定,朱元璋召见中书省官员,发表了关于大力兴办教育的重要讲话。该讲话过后,大明王朝迅速行动起来,开始建立具备明朝特色的教育体系。老朱亲自审定各级学校的学生定额,据史学家研究,每年招入府、州、县的学生达36000人,他们一律称“廪膳生”(廪,音lin),所谓廪膳,即公家供应伙食。

1375年,官办教育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又令天下建立社学,也就是乡村小学和社区小学。

如此,加上朱元璋称帝之前就在南京设立的国子监,整个大明王朝的官办教育,从京师一直延伸到乡村。王朝的财政体系也全力支撑,除了建校舍、请老师之外,学生的待遇也很好,政府除按月供给他们每人“食米六斗”外,还免费供给鱼肉,此外这些学生还享有免役特权。京城的监生那就更不得了,校服全套包了;结了婚的可以带家眷入学;未婚的发钱作将来的婚聘金;外地的学生每年还有带薪探亲假;重要节假日发节日补助。社学条件要差一点,但比今天的南翔技校还厉害,南翔是“学不会可免费再学”,社学是“一直在免费,从来不要钱”。

洪武大帝以惊人的行政效率和与他本人秉性极其不符的慷慨建立了覆盖整个帝国的义务教育体系,几乎从幼儿园到大学。

相比现在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估计很多明粉想穿越回到洪武时代了。

先来看看功课,功课倒是不重,内容无外乎朱元璋语录、大明刑法、四书五经等等。

再看看校规。校规一共56款,由洪武帝亲自审定。有些校规比较常规,和今天差不多,如必须穿校服、不许迟到早退、不许夜里喝酒。有些校规就比较奇怪了,如不许结社(哪怕是文学社、诗会)、不许议论学校食堂饭菜好不好吃、禁止对人对事批评,最严重的是这条:严禁对国家的大政方针说三道四。

处罚的措施也很可怕,有痛决、充军、吏役、枷镣终身、饿死、自谥及枭首示众等。

朱元璋的谕令可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

进去是人,出来是鬼。

一种是因为触犯了校规,成了真正的鬼。

史料记载,国子监内,有的学生因触犯天条,被活活饿死者有之,被勒令自杀者有之。有一个名叫赵麟的学生不满校长的残忍,贴了一张匿名大字报控诉校方,很快作为严重的政治事件汇报到朱元璋那里,老朱龙颜大怒,查出来以后将赵麟杀了,为了震慑其他学子,把他的脑袋插在长竿上,立在学校门口示众。

十年后,朱元璋莅临国子监视察,亲切接见广大学子,讲话的时候想起赵麟,勾起了天怒,说:你们还年轻,世界终究是你们的,只要你们循规蹈矩,出来后就是有用之才,朝廷还巴巴地等着招募你们。你们一定要学好,要有敢于以身试校规的,不服的,撒泼的,国家不会轻饶你们,再去贴那大字报诽谤师长,将他凌迟了,全家发配到烟瘴之地!

插着赵麟的那根竿子一直竖立了160多年。当然,风吹日晒,竿子肯定换过好多次,但是那种强权的象征任凭风雨日晒是不会磨灭的。

另外一种,就是按朱元璋的模子倒出来顺利成长的学子,成为了另一种鬼。

朱元璋在抓教育的同时,对科举制度也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即著名的八股取士,统一的格律、统一的规格、统一的口气、统一的思想。“继往开来的洪武帝,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帝国的教育和考试制度像一个庞大的格式化机器,毕业后的人才看上去呆头呆脑、双眼空洞、神情木然,“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

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装的,因为这是帝国给他们设定的“人设”。他们吃了人家的喝了人家的,总得有个回报。

与灿若群星的宋朝体制内知识分子相比,明朝体制内的士大夫,没出什么旷世大才。那些牛逼闪闪的明朝人,如徐霞客、李时珍、唐伯虎,都是远离明朝官办教育、被体制抛弃的人。

首发微信公众号  记录员范炜(fw-notes)

你可能感兴趣的:(洪武大帝的义务教育---进去是人,出来是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