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邓稼先》教学反思

文/美峰      2019.5.3

《邓稼先》是部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杨振宁为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写的一篇传记,我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导入新课

2018年感动中国程开甲的颁奖词:

        大业光寰宇

  空投 平洞 竖井

  朔风 野地 黄沙

  戈壁寒暑成大气

  于无声处起惊雷

  一片赤诚 一生奉献

  一切都和祖国紧紧相连

  黄沙百战穿金甲

  甲光向日金鳞开

这准确的概括了程开甲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贡献毕生心血。与程开甲有这相同的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的还有邓稼先,今天我们就跟随着杨振宁去学习《邓稼先》【板书课题】

二、介绍中国近代史

我从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帝国主义的铁蹄踏进了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进中国,瓜分中国,中国千疮百孔,积贫积弱。讲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带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的侵略,八年抗战,三年内战,新中国于1949年10月1日宣布建立,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屈辱史,而邓稼先却为改变中国的国防事业,带领一大批科学家从事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被称为“两弹元勋”。

三、介绍作者及邓稼先

杨振宁:

邓稼先:

四、初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初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因为这篇文章是杨振宁给他的好朋友邓稼先写的传记,哪些内容介绍了邓稼先?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中国近代的悲惨历史背景下,引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第三部分: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对比,突出邓稼先的优秀品质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侧面烘托出邓稼先严谨,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用恶劣的工作环境衬托出邓稼先坚强,奉献的意志,坚定的信念.

第六部分:永恒的骄傲:借用电报、书信赞扬邓稼先高尚的人品,无私的精神,巨大的贡献.

五、精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这篇文章采用小标题式,六个部分之间顺序可以调换吗?写作的思路是什么?

他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全文六个部分紧密关联。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

第二、三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在对比中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侧面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是对第二部分的扩展;

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第六部分,总结全文。

文章六个部分紧密结合,浑然一体,由背景——生平事迹——精神品质——贡献之大——坚定的信念——高度评价。这样文章才能生动形象,而不死板

六、精读课文,深度感悟

(一)精读课文第三部分,与奥本海默对比写,有什么作用?

(二)精读第五部分,体会作者对邓稼先的感情。

(三)速读课文,体会作者在选材方面详为什么略写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七、延伸拓展

查阅邓稼先的事迹,为他写颁奖词。

八、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中国近代史入手,了解中国近代史,进而理解邓稼先的卓越贡献,从而理解作者对邓稼先的深厚友谊,民族感情。

教学反思:

本课是杨振宁给邓稼先写的传记,历史背景久远,邓稼先又是物理原子弹方面的专家,学生对这一领域的知识了解甚少,所以本课针对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我在讲课过程中,适当的降低难度,只是从人物传记和表现的人物性格及表达的感情方面讲解,对本节课我有一下几点思考:

一、本节课处理的比较理想的,成功的之处。

(一)本节课的导入,我认为比较切合文章内容,而又紧紧联系生活。本节课我从刚刚结束的2018年感动中国人物两弹元勋——程开甲的颁奖词导入,引领学生了解原子弹氢弹的一些物理术语,顺势介绍原子弹发射的西北戈壁滩,了解人物生活的环境,把学生带入到原子弹氢弹了发射环境中,这是本节课导入的比较成功,“好的成功等于成功的一半”,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度。

二、中国近代历史背景的介绍详实而又生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了解邓稼先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我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介绍,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一直介绍到八年的抗日战争,三年的内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学生听着声情并茂的介绍历史,很受感动,看到学生屏住呼吸,两眼泪汪汪的样子,知道背景资料深深的吸引了学生注意力。

三、内容的处理,先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在读中概括文章内容。

本节课我没有按部就班的按课文先后顺序讲解,而是先从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入手,顺理成章的理解课文内容,最后介绍第一部分和第六部分。这样的处理,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人物的生平事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二、本课处理的不足之处

(一)本课介绍的物理学专业方面的知识不足。本节课涉及到的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学生接触的较少,再加上我对这一方面也不够专业,所以课堂上介绍时显得捉襟见肘,让课堂显得有点枯燥,如果能增加物理学方面的知识,这堂课一定会更加的有趣。

(二)本节课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本节课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历史背景久远,涉及到的知识学生陌生,所以本节课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

(三)学生对杨振宁和邓稼先人物的生平事迹了解较少,从而导致学生很难理解两人之间的50年的深厚友情,以及杨振宁的民族感情,尤其是在中国科技、国防落后的那段历史背景,学生不能身临其境的感触,影响学生听课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节课处理的既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我在课后记录下课堂教学过程并且做出反思,争取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取得更好的成绩,练就自己驾驭课堂,引导学生的能力,向一个优秀的教师看齐,争取做一个尽职尽责的老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反思】《邓稼先》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