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 茵陈蒿与名医华佗的故事。

      今天,是农历三月初三,记得 小时候妈妈常说:“三月三的茵陈,六月六的艾”。意思是:每年三月初三的人们挖的茵陈蒿是上品的茵陈,而艾草属六月初六哪天的最好。

      当时,我问妈妈,为什么三月初三的茵陈是最好的?她说:“春三月,正是阳气上升,百草萌生的好时节,这个时候的茵陈最有药力。   

      噢!原来如此。

      在古代, 茵陈蒿在中药界又被称为茵陈,最初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上,茵陈被列为上品。

      南朝有名的“山中宰相”陶弘景曾这样描写:“茵陈蒿,似蓬蒿而叶紧细,秋后茎枯,经冬不死,至春又生。”

    李时珍说: “今山茵陈二月生苗,其茎如艾。其叶如淡色青蒿而背白,叶歧紧细而扁整。九月开细花黄色,结实大如艾子”……

    在中医的观点中,茵陈蒿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具备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之功效。

      今天我和朋友去公园散步,恰好遇见几个去公园湿地挖茵陈的人们,他们有的人提着塑料袋,拿着小铲子,有的人提着装过酒的布袋子和铲墙皮用的小灰铲,他们在瑟瑟寒风中,弯着腰争先恐后的 寻找着茵陈。

    我和朋友凑过去看了一下。有一对中年夫妇领着他们的小孙子,挖了不少的茵陈。

     

      三月的茵陈,略显灰色的绿叶,根却是红色的。

      因为看着很眼熟,我们寒暄了几句。他们也热情的给我们说起了茵陈的诸多故事。

    相传,古时候(东汉末年)有个人得了病,身体和眼睛都变成了暗黄色,全身没有力气,人也是一副皮包骨头的样子,他便来找华佗看病,华佗看后,摇了摇头说,“现在还没有找到治疗这种病的方法,我也无能为力”。那人大失所望,回到家中,默默等死。

      半年之后,华佗再次遇到这个人,没想到,这人非但没有死,反倒身体健康,红光满面,问其原因,那人说:“因为春荒没有粮食吃,就在野外挖了野菜充饥。也没有吃过任何药。

      华佗让那个人,带他去看吃的野菜,发现他们吃的是青蒿,心想莫非青蒿能治黄疸病,就拿回去试用。可是,华佗前后给人们配药,试了好多次都没有效果。就去又找那个人,那人说:“是三月里的青蒿”。华佗经过多次试用,后来发现幼嫩的根茎叶,可以入药治疗黄疸病。而成熟的青蒿就没有那个药效了,只能当作烧柴使用。

    这样以来,茵陈蒿与青蒿就成了一对欢喜冤家,他们身上既能看到共同生长的和谐,又能看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势不两立。这两种看起来相似,但似乎又有些不同的植物,却真真切切的又是同一种植物。

    也就是说,茵陈蒿就是青蒿,青蒿就是茵陈蒿。他们的区别就在于茵陈是幼苗。

      为此,华佗还特地留下四句话给后人。“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要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 其目的,就是让人们进一步区分, 茵陈蒿与青蒿的差别。

      茵陈不但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还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b,并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20余种氨基酸,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所以到了春天,茵陈蒿 又倍受食客们的青睐 ,和其他野菜一样,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吃了以后,既能满足人们对美食的需要,又能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真是两全其美呀!

    茵陈蒿的吃法有很多种,可以蒸着还吃,也可凉拌,还可以在煮粥的时候把茵陈直接放入锅中同煮,味道也比较鲜美。

        人们最常吃的一种方法,就是将挖来的茵陈精挑细选,除去黄叶和烂叶,剪掉根部,用清水洗干净之后,放入菜篮沥取水分,为了不使营养流失,将茵陈叶子剁碎筛入适量面粉,刚刚能薄薄裹上一层即可,放入食盐,花椒面,十三香,葱花搅拌均匀,捏成团子,再用大火蒸10~15分钟出锅,然后,剁一些辣椒,葱花和蒜蓉,淋点香油,再将清油烧到七成热,呛一下,倒入一点醋,调成酸辣汁,蘸着吃非常好吃

        人们把茵陈的叶子吃了,留下的根部也舍不得丢弃。

    小时候,我就喜欢喝妈妈用茵陈蒿、茶叶、花椒、还有红枣一起煮的药膳茵陈茶,浓郁的茵陈味香飘四溢,在加点红糖,喝一口沁人心脾。

    今年的三月初三,清新的空气中,泛着淡淡的清香,飘着茵陈香的寒风,唤醒了我沉睡的记忆,儿时的童趣历历在目,母亲的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的眼前。时光匆匆,岁月荏苒,母亲离开我们已有九年的时间了。

母亲!您在天堂过得好吗?

女儿想你了……

想您熬制的茵陈茶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说一说: 茵陈蒿与名医华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