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撰稿人到知识产品经理的勇猛精进之路

自孩童时代起,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便迫不及待的握着我们的小手,教我们一笔一划的在纸上书写。爱读书,识字多的我们,成了父母口中的未来才子。学生时代,我们啃了很多书,考了很多试,就为了成为如今遍地都是的大学生。读书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是为了找好工作,找好工作是为了多赚钱。钱途远大,是我们唯一的人生目标。

讽刺的是,多年的寒窗苦读,并未让我们掌握读书的技巧,也没能使我们明白读书的意义。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读书?既然为了赚钱,读书能直接变现么?

一次机缘巧合,在维库上看了帅小冰老师的《30天读书变现训练营:用读书为自己赋能,手把手教你把读过的书变成钱》。心里诧异:居然还有人教读书这件事?光读书就能把书变成钱?揣着强烈的好奇,点进了课程的链接。看了课程的大纲,很多前所未闻的新名词强烈的吸引我的眼球。“眼球科学训练法”、“苹果阅读法”、“卡片阅读法”、“主题阅读AI式学习”、“费曼读书法”等瞬间占据了我的大脑。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单纯的阅读和变现课程,更是一张个人成长蓝图。它不局限于某一方面的单一技能,而是一套从基础的阅读、写作、到知识产品经理的完整进阶框架。这正是身处知识经济社会,每天被焦虑环绕的我迫切所需要的成长解决方案。

5分钟的浏览完毕后,我不假思索的付费报名。整整30天的密集式学习,不仅从技能上获得提升,对读书这件事从认知上有了新的飞跃。事后复盘,我对当初的一时冲动丝毫不后悔。


01 

事实上,第一周的课程,便刷新了我对阅读这件事的认知:以前读书的方法,全都是错的。学习课程之前的我,拿起一本书,会按部就班从第一行,逐字逐句的阅读。这种漫无目的,慢条斯理的低效方式,无法满足对书籍知识吸收的速度要求,更多时候,今天的热情很快就会退却。一段时间之后,面对朋友的询问,就会发现自己彷佛从未读过那本书一般,彻底陷入阅后即忘的怪圈。

学习课程之后,才明白,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眼球的运动做起。要做到快速阅读,眼球的聚焦方式很重要。由于缺乏正确的训练方式,大多数人在阅读时,眼球只是聚焦在单个的文字上。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将眼球的聚焦范围变成一个圆形。此外,阅读时,应该去掉影响阅读速度的“声读”。什么是声读呢?就是在心里将眼中看到的文字,按照顺序一个一个的默读一遍。这在从文字到大脑的理解过程里,无形中增加了一个声音的转化过程,不仅让拖慢我们的阅读速度,而且还加重了大脑的负担。那么如何做到去除声读?这里有两个秘诀。首先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在心里默读,其次是用手指用起来。将手指放置在所要阅读的文字下方,通过移动手指来引导我们阅读时的视线。除了手眼并用外,要提升阅读速度,还可以关注句中的“关键词”,也就是一句话中的名词和动词。

按照课中的方法,重新练习一周后,自己的阅读速度,从原来蜗牛般的每分钟300多字,一下跃迁至800多字,近3倍的提升。这种进步,是自己真实而可见的。谁不想每天的生活都伴随着进步呢。

除此之外,有没有可能在一小时内读完一本书呢?课程给了我答案。那就是苹果阅读法。那时的我,对这个名字充满了好奇。为什么叫“苹果”?其实,这是为了提醒我们,在阅读时要保持专注,聚焦于自己所想要了解问题相关的内容。一次专注摘一种水果,时刻不停的告诉自己:我要苹果、我要苹果、我要苹果,就不会迷失在与问题无关的内容上。因为一本书有很多不同的重点,我们一次只关注一个重点,5个小时看5遍的效率,远远高于5个小时看一遍。自从使用了苹果阅读法,原先一本书可能看一个月,现在解锁一本书,只需一小时。

光知道如何读书固然重要,然而了解如何选书也很重要。虽然拥有了高效的阅读技巧,但书籍质量本省也决定了我们知识的效率。读10本烂书,不如一本好书。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书籍浩如烟海,淘到一本好书,等于淘到金矿。而且我们所读的书,也体现了我们的品味。从这点来讲,遵循下面的原则,至少不会错。首先是选择经典。比如文学经典中的中国四大名著,或者像金庸、张爱玲、王小波、席慕容等大师们的书,以及《傲慢与偏见》、《基督山伯爵》等西方文学经典著作等等。因为这些作品,是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人们的普遍认可。

假如要进一步保证我们选到的书籍质量,还可以借助外部平台来帮助自己。比如下单购买之前,看看豆瓣上的评分,8.0以上基本不会有问题,8.0以下需要仔细评估。出版社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尽量去选择一些较大,口碑较好的如中信、湛庐、后浪等等。现在都流行网购,像当当、京东等大型图书电商网站的销售数据,也能我们购买前的参考指标。

这些都是选书的硬思维。归根结底,我们选书,读书都是为了提升自己。这意味着,我们在选择一本书籍之前,首先要问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自己对什么感兴趣?自己擅长什么,这本书自己能否看得懂,对自己有多大帮助?没有什么比明确自己的阅读初心更重要。

漫无目的的阅读,是浪费自己珍贵的注意力,挥霍生命中宝贵的时间。

具备了读书、选书的能力后,就是时候为自己制定一个合理的读书计划了。工作上做项目有项目计划,生产上有生产计划,同理,读书也应该有读书计划。要做一名职业读书人,50本书是最起码的阅读量。如果要达到更高的目标,做一名知识产品经理,阅读量100本是底线。在这里,需要对自己做知识结构做梳理,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或是需要兴趣点所在,集中力量进行主题式的阅读。比如我自己,像要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心理学的知识,那就针对这两个领域,去选择相关的书籍,给自己一个限定时间,一个月4~5本,一年下来,达到职业读书人的目标,2年之内成为知识产品经理。


02

人天性懒惰,如果只输入不输出,自我提升就只是一种虚假的努力。写作,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底层能力。然而,盲目的写作,无法带来自己想要的提升效果。读了这么多的书,那该如何输出呢?也就是写什么、该怎么写的问题。

第二部分的课程,就是为了解决我的这些问题而存在的。凡事需要循序渐进,最基本同时也是最有效的写作锻炼方法,就是纳博科夫的卡片写作法。以前的我,如果要完成一篇文章,都是提笔就写。写着写着就感觉江郎才尽,思维被掏空的尴尬。这时因为我们总是妄想一开始就写出一篇好文章。世界顶级的作家纳博科夫曾说:我写小说从不从头写起,我会这挑一点,那挑一点,直到填满纸上的全部空白。这是写作的最顶级心法。平时我们在阅读时,遇到好的金句、案例、等等,可以以卡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同时写下当时的思考、感悟。所谓能积微者,速成,就是这样的道理。

我们的作品,就是这样的一张张积累、重新排列、组合而成的。了解了如何写,那么该以那种形式来输出呢?这和变现有什么关系呢?

没上课之前,我并未留意相关的信息。其实,与书籍相关的写作类型多种多样,有书单、书评、听书高、拆书稿、精读文章等等。读完一本书后,可以写书评、写听书稿、拆书稿、精读文章,既能通过写文章输出的方式,强化书中知识点的消化和吸收,又能赚取稿费变现,可谓一举多得。通过一书多写,榨干一本书的所有价值。

如果是主题阅读,还可以列书单,写成文章发布在自己的公众号或者专栏里,为自己打造一个知识IP的初步专业形象。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通过自己的输出,既能提升自己,还要能影响他人。

像听书稿、拆书稿这类创作,回报都有一个天花板。因为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如果还想继续发展,知识产品经理是唯一的选择。


03

有句话说的很对,现在是一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时代。我们总会听到有人说,知识付费的红利已经过去,其实这是最大的误解,因为知识付费才刚刚开始。

为什么要成为一个做知识付费产品的人。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费曼说过一句最经典的话:凡我不能创造的,我就不能理解。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缺乏创造这一环节,就根本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学习的最好方式,就是“以教为学”。任何真心想要学习的人,必须是一名产品经理。

以前我怎么都无法想象,通过读书,同样可以创造各种知识付费产品。拆书稿就是其中之一。因为拆书稿的本质,就是一个小型的系列课。通过将一本书按照不同的角度,拆分成5~10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有一个小主题,都是一节小型课程。拆书稿,为自己以后打造进阶的主题社群、甚至打造自己的知识IP形象打下基础。

不仅是拆书稿,书单也能成为一门课。在训练营里,看到往期课程的学长学姐们组队,通过主题阅读,彼此之间的分工合作,打磨成一门书单课,丰富自己的阅读的同时,又能创造价值,感觉自己的的眼界又开阔了许多。同时更加的坚信,知识付费的时代,真的是才刚刚开启,人人都有机会分享与创造。

最近几年,各式各样的读书会让人眼花缭乱。以前只知道参与 ,却从未想过自己发起一个读书会。训练营里的课程,为我揭示了创办读书会的心法,让我有机会转换自己的角色,从一个参与者变成一个发起者,从一个知识消费者转变为一个知识创造者。

一个月的时间匆匆而过,对课程的结束非常的不舍。因为它让我了解自己之前的眼界是多么的狭窄,更为我打造了一副从书籍撰稿人,到职业读书人,再至知识产品经理的完整自我成长蓝图,从此未来不再迷茫。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撰稿人到知识产品经理的勇猛精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