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篇】第一章:叛逆的开始

叛逆期是每一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尤其是90后乃至00后的一代人,因为他们基本上都生长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虽然每个家庭的情况和教育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孩子一到青春期就容易叛逆,已然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父母们对待叛逆,就如临大敌一般,但又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叛逆的孩子。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俨然已经成为了大多数父母心头的刺。

对于叛逆,心理学上的解释是:

叛逆就是思想、行为的反叛。具体表现为忤逆正常的规律、与现实相反、违背他人(特别是父母、老师和学校制度)的本意和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但本质依然是种幼稚的心理。换言之,叛逆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希望通过自己的“标新立异”甚至是“唱反调”,来引起别人注意,试图改变别人和事物对自己原本看法的心理。

理论上来讲,一个孩子但凡有了自我意识,就必然会产生叛逆的心理。因此,哪怕是四五岁的孩子都有叛逆的心理,而且这种叛逆心理会通过具体的言行直接表现出来,例如哭、喊、淘、闹等等,也就是“不听话”。由于孩子的叛逆表现过于直接,所以父母很容易就能知道孩子需要什么,而后能对症下药,对叛逆的孩子进行“管教”。因此,我们往往不会把幼年儿童的叛逆称为叛逆,而当作“调皮”或“不听话”。但是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

由此来看,我们所谓的真正的叛逆,一般是从12、13岁开始的,也就是孩子的初中阶段。如前文所说,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有了一种“长大了”的感觉。他们总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有自己思想独立与行为自由的空间,想要摆脱父母或老师对自己的“控制”。但是在生活和学习的每个重要方面,他们又不得不依赖于父母和老师。他们想要的是大人的权利,希望大人们能把他们当作“大人”一样来看待,但是又无法承担起大人的义务与责任。从本质上来讲,这依然是一种幼稚的心理。青春期孩子叛逆的具体表现为:

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认为绝大多数规章都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如果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会使他感到厌烦;对于那些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大加赞赏;认为大人的话有漏洞,大人的批评常常引起他们反感和愤怒;一旦决定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情绪起伏不定,脾气暴躁;拖延;不想和父母沟通等等。越是不让他做的事,就越要去做。你叫他往东,他一定往西,就是存心不让大人顺心,也不让自己听从大人的,觉得自己很有主见。

青春期孩子产生叛逆心理和行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绝对不是像大多数父母想的那样,全都是孩子的问题。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叛逆其实也是青春期孩子对不合心的人、事、物的一种反抗行为。但凡是人都会有一种反抗的心理。因为每个人都想追求独立和自由,但是现实的种种无奈让我们无法反抗。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失去了反抗的意识和心理。也正是因为我们一直有着反抗的意识,才激发我们不断地去改变现实,使之逐渐趋步于我们心中的理想状态。青春期的孩子同样也是如此,正是因为有了对外界的种种不满,才掀起了他们心中的反抗情绪。具体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面:

首先是个人层面,主要是由生长发育所决定的,即青春期孩子的第二性征开始发育。身体上巨大的变化,让青春期的少年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大人”了。由此,少年们的自我意识也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寻求和“大人”们一样的地位和权利,想要得到大人们的平等对待和尊重。如果得不到尊重,他们的心里就会感到很受挫,继而就会做出一系列“反常”的行为,其目的也正是为了引起大人们的注意。他们急于表现自己,以此来证明自己“长大了”。但这样似乎往往无法得到父母的认可,于是乎他们就会更加“叛逆”。因此才会出现了你让他往东,他必定会往西的情况。同时,自我意识的逐渐成熟,让青少年们开始追求独立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不想时时刻刻都被长辈管束着。每个人对自由的渴望都是与生俱来的。但是青春期孩子的自由往往得不到充分的理解与尊重,这也是导致他们叛逆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家长层面。家长层面具体还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封建家长专制主义思想文化根深蒂固。受两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许多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还保留着封建家长制的传统。在这种观念下,父亲就是家里的主导者,是家庭权力的核心。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往往是令行禁止那一套,说一不二,孩子必须要服从。有的时候连孩子的母亲也不得不受制于父亲,整个家庭就像是缩小版的皇宫,没有一点民主可言。如果妻子和孩子稍有反抗,就会受到惩罚,这也是家庭暴力时常发生的原因之一。在这种封建专制主义依然存在的家庭中生长的孩子,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第一是孩子过度自卑,缺乏独立和主见,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完成命令式的要求,而不知道怎么去独立地解决问题。同时他们还不善于交际,害怕与人相处,严重的还可能出现抑郁等心理疾病。第二是孩子性格极度扭曲,在家虽然畏惧父权,但是在学校却表现得极度反叛。他们会将在家所受到的压抑和委屈通过叛逆的行为发泄出来,以此来表达内心的不满。总之,无论是哪种情况,对孩子的成长都将是一个巨大的伤害。

第二,不尊重孩子独立自主的权利,过分剥夺孩子自由的时间与空间。这样的家庭教育其实是封建家长制的延续,但不至于像上一种情况一样。在父母看来,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拿高分,考名校。即对孩子期望过高。父母们绝不允许孩子花太多时间去干与学习无关的一切事情,并且还会给孩子报补习班或者请家教等等。在其他方面,父母会严格限制孩子的社交范围和娱乐时间,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监管。有的父母甚至会采取极端手段,比如查看孩子隐私,在家里装监控器等等。这些行为都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会令孩子十分反感,叛逆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了。

第三,对孩子唠唠叨叨,喋喋不休。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孩子一旦犯了错,父母往往会不依不饶,对孩子横加指责,喋喋不休。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犯了错,他们就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同时也会感到很愧疚。但是父母们往往抱着“不骂不知错误,不打不长记性”的心态,对孩子百般责备,甚至还会体罚孩子。这种教育方式最终将适得其反。古人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当孩子犯了无心之过,父母应当多多给予鼓励和安慰,然后告诉孩子以后怎么才能避免同样的错误。这样不仅能加深孩子对错误的认识,还能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第四,就是与孩子缺乏沟通。真正好的教育,必然是从走进孩子的内心开始的。现如今家庭教育最大的困境就是父母与孩子无法进行良好的有效的沟通。父母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什么事情都应该由父母包办;孩子则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需要事事都依靠父母。本质上就是父母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和孩子希望独立的心理产生了矛盾冲突。再加上两者缺乏沟通,因此父母与孩子经常会发生争执,谁也不服谁。长此以往,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只会越来越疏远,想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也是越来越难。

再次就是学校层面。

学校对学生的工作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进行制度约束。老师的任务也仅仅是完成课堂教学,同时保证不出现重大教学事故与安全事故。从教学方面来看,教学模式呆板,教学内容枯燥,课后任务繁重,成为了学生怕学、厌学的基本原因。其实,大多数孩子都还是想“学好”的。但是由于兴趣不同,能力各有差异,因此无法取得让老师家长都满意的成绩。毕竟成绩好的同学永远只是少数。在应试教育下,他们被贴上差生的标签。久而久之,他们也会形成自我否定的心理暗示。于是,他们总想着采取其他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以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比如违反某些学生行为规范准则等等。从制度方面来看,学校会制定许许多多的校规校纪,比如统一着装,统一配饰和打扮等等。学校注重的是形式上的统一美和宏观上的气势美,而忽略了学生追求与众不同的需求。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叛逆的催化剂。

退一步说,学校对任何事物都要求统一,除了能够增加集体形象的美感,对每个孩子成长教育的意义在哪里?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总是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造力。可是请诸君试想,如果你在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中,看到同学们都身着同样的制服,都有着规范统一的行为举止,校园里的每一样事物都被安排得整整齐齐。总而言之,每天面对的都是千篇一律的事物,这能够发散你的思维,激发你的创新灵感吗?灵感来自于生活,创新离不开实践,发散的思维也必然与身边多元化的每一样事物,哪怕是一草一木都紧密相连。如果仅靠刻板的课堂课本教学,想要培养出具有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虽然现在也不缺少这类人才,但是可以肯定,他们的成功并不仅仅只是依靠于课堂与课本的教学所得。

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学校对于学生的某些要求都是没有道理的,特别是在统一着装方面。所谓学生就要有个学生样,一直是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口头禅。但是到底什么是学生样?这个学生样又是谁根据什么定义的?我们无从得知,我也不敢妄加推断。但是可以明确,学校教育所注重的形式上的统一美和宏观上的气势美,正成为限制学生想象力,阻碍学生发散思维,抹杀学生创新灵感的因素之一。可惜这并不为大多数人,特别是学校教育工作者所知。其实,还是拿统一着装来说,让学生穿着统一制服,在特定情况下(例如升旗仪式或者重大会议)是无可厚非的。但倘若要求学生天天如此,那就真的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了。总而言之,学校刻板的教学与某些不合理的制度规范重重交错,相辅相成,共同创造了滋生孩子反叛心理的“土壤”。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最后是社会层面。社会层面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来源于网络、新闻媒体、影音娱乐等等。特别是网络,在信息化的今天,已经成为了影响一代人思想观念的重要因素。现如今,网络信息种类多元化,来源广泛化,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但是网络信息内容驳杂,良莠不齐,很容易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养成与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各方面都息息相关,这是不言而喻的。

总而言之,叛逆就是孩子成长到了一定时期后受到外界多方面的影响才产生的,本质上也属于正常的心理范畴。但是大多数父母都无法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这一问题。当孩子“不听话”或者不服从“管教”,父母们就会冠以叛逆的名义,对孩子采取极端措施,即要么觉得孩子没救了而放任之,要么觉得孩子忤逆必须采取更严格的管教方式。大部分老师也是如此。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父母和老师是不会错的,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于是乎,所谓的叛逆,就成了父母(或老师)掩盖对孩子教育失败的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孩子的叛逆也就成了父母推卸责任的对象。

那么,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沟通、理解和尊重。

沟通并不是单纯地指面对面谈话,更重要的是谈心。父母要放下做父母的架子,主动拉近与孩子彼此之间的距离。这样说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实际上做起来很难。因为许多父母或是不苟言笑,或是放不下架子,或是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总而言之,影响父母与孩子有效沟通的因素有很多。但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有很多。比如,父母可以在闲暇时间陪孩子游戏,在吃饭时间可以和孩子谈谈新闻事实,在假期时间可以带孩子外出散心,甚至可以一起读书、看电影和听音乐后交流一下感想。总之,父母的日常不应该只是工作,孩子的日常也不应该只是学习。两者完全可以通过游戏、休闲或者娱乐进行交叉,建立起共同爱好。也只有这样,父母与孩子才能成为真正的无话不谈的“朋友”。如此一来,孩子有什么事情都会和父母商量,有什么烦恼都会向父母倾诉,甚至有什么秘密都不会隐瞒父母,那么青春期的孩子又何来叛逆一说?

其实,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并不需要父母们花费太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只需要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慢慢积累起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同时要谨言慎行,不能动不动就给孩子“脸色”看,经常摆着父母的架子与威严。当然,也不能说父母就不要威严了,只是说除了威严以外,还有其他更多的东西需要重视。如果孩子既能敬畏父母,又能亲近父母,那么就可以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成功的。

理解是建立在有效沟通之上的,只有父母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更多地了解孩子进而理解孩子。父母们总是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却不曾理解过孩子的苦心。许多父母总认为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就算有苦也不过芝麻大点事。但是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属于那个年龄阶段的苦处,父母的苦与孩子的苦是没有可比性的。这就需要父母们多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不能总是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只有父母先学会理解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慢慢学会理解父母。理解永远都是双向的。

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父母还应当学会尊重孩子,要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在处理问题时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在学习上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志向;在学业之余要尊重孩子独立的时间与空间;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的隐私等等。当然,过度的尊重也有可能造成对孩子无底线的迁就。至于到底如何,就需要父母们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自己的判断了。

2019年10月7日于中南大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学篇】第一章:叛逆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