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园焕发每一个生命的活力
我来自秦皇岛开发区第二小学。我想从三个方面说一说我的所思所想。
一是对学校的简要介绍,这也是一个背景的阐述。
二是结合这次培训,说一说我的办学思想的思考和实践。
三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在以后三年的学习工作中一个自我要求和简单规划。
我所在的学校有学生3600人,教师190人,是全市规模最大的。这所学校建校是1948年,从建校一直到2002年,学校一直都是二三百人的规模,是典型的农村小学,2003年,学校和一所中学合并,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并且选址另建,学校也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学校办学规模到了2000人。
但是,到2017年,因为学校的体量太大,主管部门对学校进行了拆分,小学部独立办学,我也是在这个时候来到了这所学校。2017年—2020年,学生增长了1600人,目前达到了3600人,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也都得到了提升。
三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所学校要到何处去,要以怎样的姿态呈现他的未来。接手这样的学校比建设一所新建校要困难。因为要诊断客体,要改变自己。
所以,我对学校状况的背景进行了这样的分析。
一是学校内部。让我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扎实。这是一个优点,教师工作认真,没有矫情的,相对成熟的教师多,学生教学成绩不错。
但是,这个优点,也是缺点,稳定有余,活力不足,满足于上完课就行了,学生课本弄完了就结束了。学生也是老气横秋,缺乏天真、烂漫、活力和挑战。
二是学校外部。随着生源结构的变化,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尤其开发区引入的高层次人才和周边的区委家属院的孩子,这些家长对学校的理解,教育的理解是不同的,他们也希望就近入学。社会看待学校的眼光和评判标准不同了。
从外部大的教育发展来看,2017年前后,学生核心素养定稿发布,加强自主办学活力的文件要求不断下发,有的是两办下发的,成为了国家意志。这是不适应不行的。同时,我们教育内部教育发达地区对于育人模式的变革、课程建设的探索以及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探究,关注的越来越多。我看到一篇文章,对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奖的项目进行了分析,其中关注课程建设、育人模式综合改革以及立德树人等关键词占到了很大的比例,说明教育内部的热点在于此。必须推动学校育人模式的变革,诗意的表达就是让这所学校呈现一种什么样的朝向,拥有什么样的味道。其实我觉得很多教育的问题是一种模糊的表达,也可以。口虽不能,心向往之。
所以,我对学校理想的“应然”的状态有这样的理解和表述,这也是我的第二个想要说的方面。
一是校园应该是让教师、学生舒适的,有兴致的,有适度的挑战和压力的;
二是管理者应该具有思考、建构、引领、服务、关爱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教师个体和集体应该是敏感的,充满成长欲望的,能够相互包容和合作的;
四是学生的校园生活应该是扎实的,快乐的,富有挑战性的,敢于表达和表现的,能够体验成功的,能够收获美好的;
五是课程应该有良好的顶层设计,又有实践层面的补充,是动态的,逐渐打磨的,不断生长的,适应教师和学生的;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实践层面做了一些事,从而撬动师生的活力,提升师生的魅力,促进师生的成长力,从而收获学校的竞争力。
我分享几个点状的管理节点的故事。
一是我们完成了学校文化体系的讨论、设计。原来的那些描绘的词语都被中学收走了,唯一我们坚持下来的就是校服的样式,也是熬得初中没办法了。但是那些文化表述只能在继承的前提下进行创新,骨子里看着像,但是表达起来不一样。
比如:
教师风貌:(个人)大气 灵气 才气 雅气
(群体)积极 仁爱 卓越 幸福
学生风貌:(个人)干净 安静 活力 魅力
(群体)向真 向善 向上 向美
干部风貌:(个人)付出 坚韧 智慧 创新
(群体)合拍 合作 合力 合心
二是逐渐对管理机制的变革,这也是被迫的。一个年级在12—13个教学班,全校64个教学班,所以管理机制必须变革。我们实行的是“年段化”+“项目化”的模式。实行校中校管理,增加年段管理的力度和活力,同时管理人员由兼顾各处室的工作,内容相互交差,互为补充。这个过程不容易,必须界定的职责明确,界限清晰。而项目化就是项目牵头,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牵头的事儿,都为项目负责人打工。这就变得很有意思,比如我们有个学生发展类的课程叫星星秀场,是由一个副主任来负责的项目,我自己又带一个朗诵的社团,只要有活动,她就要给我派活儿,我必须给她提供主持人的支持,拟稿、训练等都得我去完成,因为我必须为同事的项目提供支撑。同时,任何一个项目化的团队是一个专业发展共同体。比如每月一事、完美教室建设、家校社共育、整本书阅读、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等,这些都是项目化的内容。
三是对教师教师成长的促进,包括职业情怀和专业发展。我们的策略是适当给压力,激爆内驱力。在做好各项常规要求的同时,我们一是抓读书和写作,成立14个读写社,根据学科、年段不同配置书目,采取共读和啃读的方式,让读书落地,在学校统一给时间、给场地、给共读方式,这样读书的收获是精确的,是可见的。读书内容要读教育根本性书籍,读教育经典,比如《给教师的建议》、《第56号教室的奇迹》、《静悄悄的革命》、《致教师》、《新教育年度主报告》等。学校50多个老师加入了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这是一个海拔三千的有高度有温度的学习组织。写作要求写教育叙事,教育随笔或教育案例,通过教育博客的形式写。二是抓叙事和展示。让教师说自己的故事,展示自己的历程,通过论坛、朗读者、教育策略研讨会等,让老师不断地展示和言说,体现成功和言说带来的满足,追求高层次的幸福。
四是改变课程样态,用课程体系的构建将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落地。学校建设五彩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和开发。举个例子,比如美术的非遗项目——皮影艺术进美术课堂,并且与综合实践、音乐相整合,学生画皮影、做皮影、看皮影、学皮影、耍皮影、唱皮影,研究皮影的历史,调查为什么现代人不喜欢皮影,访谈老皮影艺人等。最后,孩子们创作的与皮影有关的成果达到一万多件,在一个艺术园区进行了展示,家长、孩子和同行都去参观,历时半个多月。比如星星秀场课程,从每一个孩子的海选,到最后不断晋级,孩子们自己设计海报、自己邀请支持者,为了增加效果,自己可以找同学去组合。最后的展示绝对盛大,租专业设备,在操场展示,教师给伴舞,做热场节目。每一次结束,家长迟迟不愿离去,这就不仅仅是一次活动了,这样的活动有了很多和学校、和教育、和成长有关的结合点。
五是课堂的转变。课堂不能轻易动,想一个模式去套所有的课堂,最后的生命力都不是很强。我们的目标是让课堂有活力,让学生站出来。规避一言堂,在课堂的主渠道上培养能力和素养。课堂的转变,关键在教师,教师的转变,关键在备课。我们提出,教师要把课堂的问题消灭在铃响之前。所以改变了教案的设计,左手教,右手学,重视学案的编订和设计,必须把学生如何学考虑进去。从六个维度标准评判课堂,包括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每个一级标准下还有二级标准。
所以,从这些典型的事儿上,可以有一个朝向和方向。我想可以总结几句话。这些事儿的指向什么?
比如指向让校园发生变化;
比如指向让校园成为展示和成就每一名师生的地方;
比如指向让校园里的师生体验校园生活是美好的,充满活力的,拥有挑战和成功的;
所以,我把办学思想,也就是应然和实然的差的定义为:
让校园焕发每一个生命的活力
怎样达到目标,这句话既是思路,也是路径。这句话不一定是最符合导师们的要求的,但是我觉得在这所学校这样的历史阶段,是最实用的,最洽和的。
我今天不想阐述这句话的理论根据,因为我还没有想好这些理论依据,导师也说要逐渐摸索嘛。但是我相信,索老师给我们介绍了那么多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我就不信,总会有一个人的观点和我想的“让校园焕发每一个生命的活力”有契合点,给我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只要找,总会有的。
第三个方面,我再说说我的规划,也是这个培训班带给我的新的思考。这个规划现在不要急于求特别具象的东西,现在提供具象的东西,就会制约发展,五个一实现了,就是达到目标了吗?
当然,完成规定的四个一、五个一是必须达到的要求。我再给自己增加个三个一。
一是沿着我刚才说的办学思想进一步凝练,更这个表述更加恰当,经得起推敲。同时进一步丰富和修订与这一思想相关联的愿景、风貌、目标、誓词等文化体系和文化符号。这是通过自己的学习使学校发生变化的根本。
二是进一步完善与这一办学思想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也就是让思想落地。课程是落实办学思想,形成学生核心素养的支撑和路径。目前只是在摊大饼,做加法,通过学习做减法,做乘除法,能够取舍整合,达到最优组合。这一块需要专家的详细指导,我也计划和导师多多交流。
三是管理体系的相适应。明确的信息,严格的外延和内涵的确定。
三是自己要加强对根本性书籍的研读,尤其听完索老师的课,我觉得需要学的好多啊,而且每一本都不是一遍就能过的,对根本性书籍的研读才能“构筑合宜的大脑”(魏智渊语)。坚持每天写作,梳理之前积累的几十万字的随笔,整理的过程就是分条缕析的过程,就是提炼综合的过程。
具体的任务,一是和市教科所有沟通,把自己办学思想清晰落地的过程做成课题,完成论文,二是很好的打磨10000字的稿子,这个我想我让自己经历一个痛苦的心路历程,这个是基础。三是进一步辐射薄弱校,是个教育集团,有两所薄弱学校,更加关注。四是思想会和专著的出版在我心里是个很神圣的事儿,先做基础。
这样的思考在参加培训班之前很是模糊,似乎脑海里有,但是总是在远处飘啊飘啊,你走进她,她却不理你,你不理她,她又在那飘啊飘啊。虽然很多表述还是不能做到概念化,但是我觉得我走在了不断明晰,不断概念化和清晰化的路上,原来我都不知道这种清晰化、概念化、系统化的路在哪儿,思维是点状的。所以,通过学习知道了努力的方向,这是我这次培训最大的收获。
最后,推荐一本书,朱永新老师编著的《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这里有像巴蜀小学蓝继红、北京实验二小的李烈、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武侯实验学校的李镇西、刘彭芝、柳袁照等名校长的办学思想录,原来读过,这两天为了应付上课,又再读,我觉得对我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