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组织者策略与学科能力培养
先行组织者
1、 在教学程序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先行呈现、
为本课所学内容提供上位知识的,作为新知识学习的原有知识固定点的先导性知识。
2、 组织者本身知识性质方面具有的特征——是新课学习内容的上位知识
针对新课内容中最重要部分、最关键知识或最难理解的知识,这些知识可能是概念、命题、也可能是理论,但不应该是文章提要或概要。
3、 在教学与功课能力辅导设计目标方面的特征——获得合理知识结构
让组织者先行,才最能有效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获得理想的知识结构,即A——a结构
例如,在第一阶段总结时,归纳出最高上位知识,作为这一结论作为新知识内容的原有知识固定点(亦即先行组织者),以后的教学中,都以此上位知识作为原有知识固定点,同化后来的新知识内容。
4、 在知识的组织结构功能方面,它时常表现出形式图式的性质和特征。
对同一篇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设计不同的先行组织者,将读者的思维指引向同一个学习材料的不同侧面。
作文构思障碍与形式图式辅导技术
作文构思障碍
学生不会写作文有两种表现:一是无从下笔,不知道写什么;二是表面上也在不停地写,但是写作的方法、内容的组织等不正确、不合要求,例如“记流水账”现象,“不能展开写”现象,还有“虎头蛇尾”、“详略不当“现象等等。
在中小学生当中,典型的作文能力障碍不是表现为字、词、句储备不足,而是不会谋篇布局。
从智力的知识观来看,写作无灵感就是不能顿悟,一是写作无灵感,缺少富有新意的知识或组织而导致写不下去;二是写作水平不高的中小学生完全不知道怎么办。
学生面临作文任务一筹莫展,其大脑中的问题中心图式一定缺少某一类知识或尚未形成某种必需的知识结构,因此,分析一下学生的大脑中对问题情绪表征的情况,也就是他的短时记忆容量中,围绕这个问题调集了哪些有用的知识?其中主要的有:
1、 审题后在大脑中表征出的题目和写作要求
2、 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的一些关于写作对象的经验
3、 以往有关写同类文章的文体知识等作文经验
4、 以往作文的一般性写作顺序知识,即审题——确定题目——拟提纲——先写开头……
不同作文能力的人在进行作文思维时,在大脑中保持的问题情绪不同,能力强者或许能同时记住文题、文体、要求、有关生活经验、作文经验等多个变量,汇同其他知识先在大脑中综合成一个知识“缺口“——顿悟思维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目标,思维者一次只能围绕一个”缺口“去寻找最佳知识来补充这个”缺口“。
学生的智力“缺口“是如何构思作文的知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不会做某事就是缺少程序性知识,而应该想到的是在学生大脑中是否具备表征当前问题所需要的全部知识。
学生缺少的是一篇作文写完以后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知识,真正善于写作的学生大脑中,有一种知识结构,是他对自己作文经验的概括。
作文顿悟思维的实质是产生灵感的过程,也就是寻找最佳可利用知识点或最佳知识组合方式的过程。
基于这一原理,我们不能让学生的每一次作文获得知识的过程过于容易,过于轻松,要给学生呈现题材上很不相似,却在其中隐含着同样形式图式的例文,学生会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找到写作的思路。由于来之不易,顿悟实现时是伴随着成功体验的,这时才能进入理想的的写作灵感状态。
例,如何解决组织材料、谋篇构思的知识。以一篇题材不相似,形式图式同样的例文,
我爱我的家乡 我们的老师
1、 要写哪儿?它怎么样?你怎么想? 1、要写谁?她怎么样?我怎么想?
2、 回答前边提出的:为什么可爱(1)(2)(3) …… 3、 回答前边提出的:为什么可爱(1)(2)(3) ……
4、 所以……(扣题) 5、 所以……(扣题)
在学生大脑中产生一个类似这样的也许并不清晰的具体知识框架以后,再设法弥补下一步的“缺口”——如何用作文语言把大脑中的这个图式表现出来。
第一、 作文能力的实质就是运用陈述性知识理解文题和问题情境,运用程序性知识解决作文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的过程。
第二、 学生在面临作文任务时首先自发想到的是寻找相似知识经验来解决当前问题。这和解数学题的思路是一致的。
第三、 在没有现在知识可用时,就寻找或产生一个新知识。这个过程是在认知策略指导下完成的。所谓容易的问题是有现在的可用知识或曾经练习过的;所谓难题就是需要在认知策略指导下寻找或产生新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解决难题,认知策略的作用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