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学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

当我们回顾那些过往的体验,总能神奇地想起第一次时的具体场景,它们或笨拙、或紧张、或喜悦、或疯狂,而那是属于自己的独家记忆。

晚饭时和父母在电视上看B站视频,无意间看到有个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名字很有意思也就尝试着放了几集,确实很不错。聊句题外话,其实给父母挑视频还挺难的,各方面都要照顾到,要不父母是真的不愿看。总结下来要么找一些产生共鸣的视频,比如美食、新闻、搞笑、纪录片等,要么找一些开阔眼界的视频,比如各种新鲜资讯、B站各种up主的视频,纪录片。不管怎样,纪录片总是最佳选择。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集《长大》,是近年来​很有感触的一集。

“太阳埋住了黑暗,黎明就这样升起。我把心事扔进河里,心事越来越多,河里的石头也就越来越多。”——小锁

一位少年念出了开头这段诗歌。镜头将视角转到了乡村,大山中的漭水中学,这个学校将诗歌作为必修课。要知道高考时的要求是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诗歌很难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那为什么还要教孩子们诗歌呢?

旁白说,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家庭,父母在外打工,孩子大多很懂事,他们不会哭不会闹,这样的孩子太安静了。就像奔腾的瀑布突然没了声响。

诗歌是倾诉内心的一种方式,于是老师带着学生们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节诗歌课。

老师让大家拿着手中的叶子,圈起来当作一个镜筒去聚焦,用一只眼睛去看,透过云层,透过大山,看到了什么。

倾听心里最真实的声音。

这堂课结束后,小锁也没有完成一首诗。

评论区里导演说了一些拍摄细节,这一集导演在跟总导演谈到孩子们时,发现这些娃娃们都好像憋着什么事,几天的时间除了拍风景什么也没拍到,你越要他们自然,他们不自觉地会越拘谨,会失去了真实的色彩。

所以导演花了大量的时间还孩子们打成一片,去了解、倾听他们,也感谢最终孩子们都能敞开心扉,配合拍摄。

于是就有了这一段让摄制组全体人员感动的“篝火诗歌课”。老师给大家的主题是十年后的你会成为什么样的爸爸或妈妈。

假如十年后的你有一个孩子,可能你今天看过的云仍然会飘过他的头顶,你背后的山10年之后他可能也会过来写诗,那你想要的教给孩子什么样的道理?

在燃气的火堆旁,孩子们开始了思考,开始作诗。

有的孩子说想做一个自私的妈妈,老师问为什么,孩子说她妈妈把太多的爱给了姐姐。老师鼓励了她,说这是她很想鼓掌的答案,这是一个很棒的答案。

有的孩子做一个像大海一样的爸爸,载着儿女,有时对儿女吹一场台风,有时风平浪静,让他们知道人生不是一直都是风平浪静的。老师邀请他冲着山那边,再念一遍。

孩子大声地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更大声、更有激情,老师说这个时候山会记得,星星会记得,然后十年之后我们看看是不是大海一样的爸爸。

孩子们在诗歌面前,慢慢展露出自我,去表达。

这节课上完老师说,如果还有这样的篝火,你会不会教孩子写诗歌,会的话请举右手。如果没有篝火,你会不会发现生活的乐趣,让孩子写一首生火的诗歌,会的话请举左手。老师让他们闭上眼睛去拥抱一下十年后的自己。他可能是胖的瘦的,他可能一直微笑,因为刚刚提到说他要教会孩子成为笑得最灿烂的那个。不论贫穷、富有、跑得快不快,成绩有没有100分,现在的我们可能没有理想中的爸爸妈妈会陪伴,但要知道所有心态和情绪都可以写成夜空下的诗。

老师说诗歌像是一个翻译器,去表达孩子们的内心,他们也有美好的地方,他们是在闪光。

木讷的孩子大声对着山喊出自己的诗,心事重重的孩子通过诗歌对妈妈表达“我想你”。原本安静的孩子通过诗歌,找到了表达情感的密码,诗歌,确实可以改变一个人。

校长说哪有地方不想提高升学率,考大学,不考诗歌,但是学了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

(完)

每天5分钟开阔视野,这是一个神奇的男人,你完全猜不出他会写出什么,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感谢你的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纪录片:学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